体育教学中的交往型学习初探

时间:2022-05-15 02:24:38

体育教学中的交往型学习初探

【摘 要】 体育教学中学生交往型学习的意义,实施交往型学习同伴关系的建设,如何建立交往型学习以及交往型学习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交往 交往型学习 同伴关系建设 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学习集体项目、在互相讨论问题时,常常有好多位学生在那里呆若木鸡,不参与活动,不参与问题讨论。究其原因,不是他们的心理有问题,不是他们不愿和人交往,是他们根本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如,一名11岁女学生,自上小学以来就害羞、胆怯,同学们做游戏时,她只在一旁观看,到小学高年级,她深感自卑,不愿与同学相处。上课时老师提问,她十分紧张,越紧张越答不好;由于恐惧与同学交往,不愿去上学,已出现旷课逃学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没有伙伴,不能与同伴正常交往就会导致心理发展的异常。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增强,与同伴交往的需要就会越来越强烈,同伴交往成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因。因此,为了能更好地解决这种现象,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对学生实施交往型学习已迫在眉睫,特别在体育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

2 交往型学习的意义

那何谓交往,交往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活动,是教学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文体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体育教学中实施交往学习,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共同交往、相互沟通,通过集体的智慧获得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主体意识的形成、培养合作精神等,体育教学中实施交往型学习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虽然新课标中已经提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新课标中对交往型学习并没有重点提出,特别是在同伴人际关系的建设上很模糊地介绍。这直接导致体育教师对这种学习轻视与不理解。

总之,体育教学中在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同伴之间的互助意识、群体意识、集体意识的同时,交往型学习应受到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铺石造路作用,更好地为成人期的人际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交往型学习的理解

交往型学习是以“交往”为核心,以“教学环节”为主线来构建的。教师的“教”是要逐步确立和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学习引导、点拨诱导、组织交流与讨论评议这三个方面。学生的“学”以学习内容为主线,以学习目标为方向引发“自主尝试学习”。对于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学习讨论来反馈;对于存在的问题,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对于学习的难点,通过巩固练习来克服;对于学习的结果,通过学习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其中“自主学习”是核心环节,“交往学习”是核心方法。

4 实施交往型学习同伴关系的建设

4.1 低段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的建设。低年级学生自进入小学学习生活后,已脱离单独游戏生活,但他们自我中心的观念仍很强烈,他们交友比较少,也比较淡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认真培养同伴之间的友谊感,使他们在互助学习中发展友谊,结成和睦友好的伙伴。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需要学生同伴之间互相协作配合的学习内容。例如2人一组面对面抛接轻物,3~4人一组跳长绳,做“石头、剪子、布”游戏、“猜拳踩脚尖”游戏等。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表现的友好行为,热情地、指名予以表扬,如奖给“友谊小红花”、“协作小金星等”。教师还可以在学习汇总构思一些情节进行友谊教育,又能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精神和能力的游戏,应该是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而经常采用的练习。在课的间隙或结束阶段,教师可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小结交流互相协作配合学习的体会,以此发扬同学间合作友爱精神,并增进对同学间的了解。

在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中,主要依靠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集体学习来完成,其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在小组群体中进行的同伴之间的交往,实际上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缩影。学生在小组群体中的互相交往,为今后的社会交往提供了类似于演习、观摩的机会。例如,针对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自我中心观念甚为强烈这个特点,教学中教师应提倡团结友爱、互帮互学的风气,不能损人利己,瞧不起一时的落后者。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或在观察他人之间的交往中,逐渐体验到了这些规范要求。这对他们今后的社会交往有很好的潜在作用。学生在小组群体活动中,尤其是在游戏中,由于要充当某种角色,如有的是“老鹰捉小鸡”的引导日呢,“长江、黄河”的指挥者等;有的是游戏的裁判员,帮助老师做示范动作的协助者等;更多的是参与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同伴的关系建设起到了效果。

4.2 中高段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的建设。中高年级学生对交往发生兴趣,交友开始以情感为主.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加深对友谊和协作的理解,例如,学习“自然站立式”起跑,为了达到起跑的要求,可请第一队学生做动作,第二队相对应的同学在后面帮助纠正、观察评价动作,随后两队交换。这样的结伴活动,不仅要有个人的努力,还要学会协作,学会尊重同伴、谅解同伴,学会正确对待同伴的成功与挫折,学会正确对待同伴对自己的批评和责怪。这样,对友谊的理解就能在结伴活动中得以提升。在教学中,保护与帮助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教师自己对学生的保护与帮助外,学生同伴之间的保护与帮助,也是相互学习、交流协作、增进友谊和增进了解的好时机,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安排2~3人一组的互相保护与帮助。要把保护与帮助视为全面完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不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体育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时空中和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各不相同。教师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彼此交流,加强学生的协同意识。例如,“迎面接力赛”游戏,经过激烈争夺,取得胜利的一方会情绪高涨,失败的一方会出现暂时的低潮。这时教师就要对双方的胜负加以引导,可组织胜队为负队奋力拼搏的精神鼓掌,也可组织负队为本队表现突出的学生鼓掌。教师的调节,既可使胜队不致过分激动而导致行为失控,又可鼓励负队变沉默为昂奋,准备再战。当双方实力差距明显时,可组织双方为虽落后仍奋力奔跑的学生鼓掌加油。同学间真诚的鼓励,实际上是一种交流,不仅能给落后者以鞭策,同时对所有的学生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这种强烈的友谊感同胜利的喜悦一样,会激起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对同伴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和谐互助的氛围。

5 实施交往型学习的策略

5.1 将交往与认识活动有机结合。交往和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一个整体。只有在学生共同的认识活动中,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才可能实现有意义的交往活动。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适时(如完成练习不顺利时,对问题产生争议时等)巧妙地运用交往方式,使交往成为认识的催化剂。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可以通过各种活动量较小的游戏来促进学生交往的机会。例如,熟悉左、右、前、后方位的游戏中,通过两人、三人等组织形式来完成,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游戏活动中与人员配对中,不仅认识了游戏方法,而且发展了他们相互交往的能力。课的基本部分的各种活动,更是促进学生相互交往的主渠道。例如,传统游戏“老鹰捉小鸡”,是培养学生注意力、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意志的坚韧性、果断性和集体协同意识等有效途径。通过此游戏的变化,如分成小组进行活动,使学生担任“引导人”的机会增多,还可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交往意识也是大有帮助的。课的结束部分,结合评价小结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和同伴在本课学习中的优点、收获和体会,提高个人和同伴的自尊和自信。其他同学听了别人的发言后,也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5.2 将课堂教学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与活动对象相互作用的需要才产生了交往的需求,并依附于交往的,而交往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师、学生与活动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我们在学习跳这个单元时,设计了《小蝌蚪找妈妈——跳圈》,教师扮演青蛙妈妈,学生扮演小蝌蚪等情景,依托情景、故事,把游戏从课堂的引入到课堂的结尾串联起来,浑然一体。学生在情、景交融下完成课堂目标。在学习中,引入部分设计为小蝌蚪在池塘自由的游来游去,掉尾巴后小青蛙独自找尾巴、伸腿、游泳的拉伸运动。用故事悬念,提出青蛙妈妈要“小青蛙学会跳跃的本领后才见小青蛙”的要求,从而顺利过渡到教学第一部分基本练习环节,形成教学的第一峰。后青蛙妈妈继续对小青蛙的考验,完成教学目标。在过程中,青蛙妈妈始终不停地鼓励、教育,让小蝌蚪们感受到了青蛙妈妈与他们始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教学,紧紧地把课堂的教学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不停交往中完成,学生也正是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好学生主动参与并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状态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5.3 鼓励学生自由准确地表达。学生自己在学习中的经历和感受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能否清楚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自己的困惑作出评述。如《小蝌蚪找妈妈——跳圈》这课,在学习的第二部分发展性练习部分,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双人或多人的协同跳跃后,鼓励跳得好的学生展示,并表述自己跳时的感觉。其他学生也思考怎样才能跳得好这各问题。学生在自己经历协同跳跃后,都能够懂得两人要“协同作战”才能跳得更好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必要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流畅地表达,使他们不断树立信心,增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叶立军.新课程教学研究[C].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7

2 季浏等.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

3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1

上一篇:浅谈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 下一篇:重学校德育 促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