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时间:2022-05-15 12:50:36

如何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目前,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质量重视不够,对实验教学的组织能力差,课前准备与精心设计不够,忽视操作技能的改进或教师本身的操作技能差。因此,我们要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笔者就实验教学的具体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实验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化仍比较明显,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如有的学生在观察自制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摆弄镜头和观察游移不定的气泡上,在观察永久装片时也主要欣赏染色标本的色彩。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如解剖鲫鱼实验,是学生第一次使用解剖工具,只有明确解剖实验的目的,学生才会注意解剖技能的动作要点,认真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体色、鳞片、侧线、鳃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认真观察其内部结构,最终达到解剖鲫鱼的实验目的。

二、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生物实验教学计划》,并将每个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负责教师等项目一一列入表内,季节性强的实验要打好时间差,必要时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推迟或提前。

第二,适时地科学地准备好实验材料。解决生物实验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采取替代材料。如做《观察花的结构》实验时,正值冬季,桃花无处可寻,教师可在春天制成桃花浸制标本和干花腊叶标本,上课时再用替代桃花的其他鲜花,如腊梅花、旱金莲、百合花等。与桃花浸制标本和腊叶标本一起对照观察,同样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初中的生物实验材料几乎都可以在当地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二是分工合作获取材料。一些生物材料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有些不易采集到,这些就需要教师之间进行分工合作,避免因个人的时间仓促或精力有限造成实验材料准备不足。三是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发动学生参与采集和培养不但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获得对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感性认识。

第三,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比如,在观察草履虫内部结构的实验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思考题:(1)纤毛:主要观察纤毛是否等长,纤毛如何摆动,纤毛有什么功能。(2)口沟:注意观察口沟的位置。(3)食物泡:重点观察食物泡的数量和运行情况,食物泡是如何形成的?食物泡大小是否一样,为什么?(4)伸缩泡和收集管:观察它们的位置及交互涨缩情况,以及每个伸缩泡周围有多少条收集管。另外,不能单为完成某个实验而做实验,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避免出现学生无事可做的时间空档,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反复演练,做好示范操作。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功如何,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因此,每个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几遍,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实验中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成功。如:“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教师在实验前应对学生强调淀粉糊和唾液混合后的“振荡”是关键,振荡不充分,经37℃水浴后滴碘,只要一振荡,试管底部的淀粉与碘结合,试管中仍出现蓝色,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三、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

多数初中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如果对他们缺乏必要的严格训练,一堂课下来,教师会弄得疲惫不堪,学生在嬉戏中一无所获。由于初一的前几节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应下大力气抓实验纪律、规范实验习惯;每个实验完毕后,要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原因;要培养好实验助手或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协助教师指导好本组的其他学生,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辅导学生。实验证明,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

四、正确指导是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指导,指导得法与否,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

第一,对一些技巧性较强的操作,不但要对学生精心指导,还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如显微镜调焦、徒手切片、盖盖玻片不出现气泡等操作,学生需反复操作,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并教育学生对实验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做到先整体后局部,例如对一株植物的观察,要先外到内、由表及里;对植物茎横切面的观察,要自下而上;对根尖结构的观察,要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教师要教育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不要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现象和结论,要亲自观察,不要轻易放弃那些异常的现象,要积极思考,找出原因。此外,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些具体的观察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各种有启发性的问题,加以具体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

第三,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如在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某学生按照要求在甲乙两试管内各注入2毫升淀粉糊,然后在甲试管内加2毫升清水,乙试管内加2毫升唾液,将两试管振荡并放置10分钟后分别滴入两滴碘酒,观察两试管内的颜色变化,发现两试管均变蓝,没有很大差别,通过分析发现是由于实验缺少37℃温水浴这一步。其次,教师在实验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植物在缺水、淹水和施肥过多时都会萎蔫,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是什么原因。通过经常分析常见的生物现象,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第四,发现共性问题,应及时向全体学生作补充指导;发现学生的操作技能有错误或观察判断不正确,要及时启发学生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总之,只要每位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予以高度重视,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生物教学质量和实用型的生物人才将会大面积丰收。

上一篇:生物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探求解决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思维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