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时间:2022-05-15 01:19:36

浅析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摘要:通过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现状分析。总结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研究意义。通过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理论研究能够扩充拓展学校体育教材,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可以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提供体育教学改革上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竞技运动 学校体育 竞技运动教材化

一、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提出

竞技运动项目之所以应该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校体育和竞技运动在”文化”的大概念下不难统一。国际体育联合会主席安德鲁斯强调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价值是符合学校的功能的。他说:“学校的第一功能强调教育对个性发展的意义,第二功能是视教育为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第三功能是把教育作为一种创造文化的工具。”因此,他认为:“学校竞技体育将帮助青年人去发展技巧和能力,这些东西肯定在以后他们需要的。”“在英国任何一个体育工作者,无论是持广义体育概念,还是持保守概念的都同意一份成功的体育大纲『必须包括运动喜爱、运动欣赏、运动追求、运动参与等。”竞技运动项目承载的公平、公正、诚实、团结、协作,是现代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它倡导的永不言败的信念,执著的追求,顽强的拼搏精神,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二、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研究现状

相关资料显示,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研究主要是从四个角度进行的:一是从体育手段化的角度出发。于文谦的研究提出,198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体育教材要转变过去那种以竞技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1991年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计划的通知》强调指出:“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术科课程统列为体育手段,然而这些运动作为手段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竞技运动都能成为体育手段,而是需要经过选择、加工、改造才能成为体育手段。要想在学校体育中实现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首要问题是更新传统的体育观念。然后根据体育的方法和原理把增强体质,开发体育能力和进行体育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现有的竞技运动进行科学的加工改造,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手段。于文谦等人的研究指出,竞技运动作为体育的源泉,为体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选择空间,同时也为体育留下了很大的发挥余地。但由于竞技运动具有高度的技术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等特征,使得竞技运动不能简单的作为体育手段去增强人们的体质.这就需要我们对竞技运动进行必要的选择、加工、整理和改造。古雅辉的研究表明,由于竞技和体育追求的目的不同,我们在借鉴竞技运动为体育手段的时候,就不能简单照搬竞技运动以及运动训练的形式和方法,必须要有一个选择、加工和改造的过程.即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由此可见,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就是指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把那些复杂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提炼、升华为增强体质,促进人身心协调发展的体育手段的过程。

二是从“轻体育”和软式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所谓的“软式化”是相对于项目的社会存在形态的适应性而言。一个运动项目如果只有一种社会存在形态,那么它的适应性就大大加强。社会存在的形态越单一,其“刚性”与“硬性”越强。多元化的社会存在形态是单一的“硬性”与广泛的“软性”相统一,普及性与竞技性相统一,这是运动项目“软式化”所致力追求的目标。

这些研究当中,虽然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称谓和研究角度不同。但是,他们的基本思路都是一致的,即认为竞技运动项目在本质上与体育课程内容或体育教材是不同的,必须经过改造才能成为体育教材或体育课程内容。都是根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竞技性教学内容进行教育学意义上的改造、加工,使竞技运动内容变成体育教学教材,用教材作为“媒介或范例”,来教给学生内含于教材中有关学生发展的“生理、心理、技能、情感、态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三、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研究意义

1、使“健康第一”的基本指导思想得以落实。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理论是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在历史上三次体育文化碰撞的基础上,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提出改变了过去体育教学中以传授技术、技能为主线,而对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关注不够的状况。它把学生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放到重要位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强调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只是帮助其达到健康目的的手段,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学会学习,使自身的体质得到发展。

2、使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得以充实和完善。由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许多地区仍在沿用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主的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并且这种状况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要使这一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一定要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身体文化的传授必须以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身体运动项目为载体。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提出,将为学校体育教材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很好的途径与方法。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大量的竞技运动项目经教材化改造后将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将更加丰富.体育教学将更具有情趣性。

3、使学校体育成为传播竞技体育文化的基地。竞技运动教材化在充实完善现代学校体育教材体系的基础上突出了其文化特色。学校体育负有传承体育文化的历史责任与义务,当然也包括竞技体育文化。放眼社会,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日益广泛的文化娱乐领域。各种传媒对竞技体育全方位的宣传、介绍,已使竞技体育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学校以竞技运动为载体,对全体学生进行竞技体育文化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从而使学校体育的内容充满时代感和生命力。

4、使终身体育的思想得以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改革,强调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既要使学生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又要使学生能有一两项突出的、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的体育项目,方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四、结论

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对竞技体育的教材化理论的研究可以扩展学校体育的教学资源,拓展学校体育的教学手段,增加学校体育的施教方法,从而更好的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同时,体育职能部门可以大胆的引进各民族的精彩的体育运动,进行教材化的改革,进行推广,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资源:体育教师可以运用教材化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得竞技运动项目具有学校体育特色并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运动习惯。

上一篇:让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 下一篇:在践行生活化原则下优化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