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审题

时间:2022-05-14 03:16:41

浅谈高中物理审题

高中物理,给学生的感觉都是“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用就错”,特别是每年的高考结束,有很多考生发现自己的失误并不是因为知识掌握不足或者运用知识的能力上有欠缺,而是审题出了问题,而审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长期培养,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题眼,并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

要想学好物理,就得当好两个翻译家:即把一般语言翻成物理语言;再把物理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之后,结合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每个题,都有自己的关键词,它们大多以定语、状语、补语的形式出现,用来描述运动状态的变化,或者对研究对象及其物理过程的界定,这些关键词犹如一个人的眼睛,是题目的要害,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地找到题眼,是培养他们审题能力的关键。

[例1] 如图1所示,细绳竖直拉紧,小球和光滑斜面接触,则小球受到的力是( )

A. 重力、绳的拉力

B. 重力、绳的拉力、斜面的弹力

C. 重力、斜面的弹力

D. 绳的拉力、斜面的弹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体受力分析的能力。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力产生的条件来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但是,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不易观察,本题的题眼是“细线竖直拉紧”和“光滑”,细线竖直拉紧的物理意义是:细线对小球有弹力且弹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光滑的物理意义是接触面上物体间没有相互作用的摩擦力。再结合物体的平衡条件,就可以判断:小球和斜面体之间只有接触没有挤压,也就没有弹力,所以小球只受重力和细线对它的拉力,A正确。

二、有效挖掘题目中隐含条件

高中物理题目,特别是高考题,不同的物理情境、物理过程、运动状态和研究对象,都可能隐含不同的物理条件,只有有效挖掘这些隐含条件,才能准确审题、正确作答。

三、分清物理过程

高中阶段,随着所学物理知识的增长,题目所提供的物理情境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高考压轴题,一般由多个物理过程组成,要想顺利准确地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理清物理过程。通常,首先,根据研究对象运动时间的先后顺序、受力情况的不同,分成不同过程,判断其运动状态、功能转化关系,结合相对应的运动规律就可以解题,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定要紧抓不同过程的中间状态,因为它是前一个过程的末状态,又是下一个过程的初状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2] (2011新课标)如图2,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个质量为m2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增大的水平力F=kt(k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1和a2,下列反映a1和a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摩擦力和牛顿第二定律。它涉及两个过程:(1)拉力小于木板与木块简的最大静摩擦力前,木块和木板之相对静止,木块和木板以相同加速度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1=a2=。(2)拉力大于木块和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后,两物体相对运动滑动,a1=恒定不变,a2=-μg。所以正确答案是A。

物理学中审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学生在理解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准确把握物理学中各大定律的适用条件,并结合题目提供的物理情境,认真、细心读题,还要教师在平时注意这方面的训练,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百战不败。

上一篇:关于开发地方职业技能新标准必要性的思考 下一篇:让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