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状况及措施

时间:2022-05-14 02:01:43

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状况及措施

摘要:长期以来,在玉米生产中,机械化作业水平很低,基本靠手工操作,不仅占用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率低,严重制约着秋收作业的进程。因此,解决玉米收获的机械化问题,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是农业生产的急需。本文从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制约因素等方面来分析发展玉米收获机械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现状;制约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128-1

随着玉米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增加,对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认识提高,农民需求越来越高。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国家、省、市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都向玉米收获机械进行了政策倾斜,为玉米收获机械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农业部不断加大玉米收获机械化推进力度,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示范推广项目的扶持引导下,玉米机械化收获呈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国玉米收获机保有量已经达到17万台,比2007年末2.65万台增加了5.4倍。生产企业由2008年的60多家增长到目前的100多家,产品技术日趋成熟,结构形式和功能更加多样。2011年“三秋”期间,全国共完成玉米机收面积1.7亿亩,玉米机收水平达到33.6%,比2007年增长了26个百分点。随着玉米收获机械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一方面,一些新企业新玉米收获机产品进入市场的多,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管理不到位,产品质量不稳定,玉米收获机产品质量和服务成为农机手的关注重点。

1 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意义

1.1 能够促进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服务业的发展

发展玉米收获机机械化不仅加快了玉米收获机械化推广速度,而且又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机手参与到玉米机收作业中来,促进了农机合作社组织的形成。并在围绕服务玉米收获机械化中,又能引导农机修配网点的增产,促进了农机维修服务业的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2 能够促进保护性耕作发展和玉米秸秆综合利用

在很多省、市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中,将玉米机收与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相结合,实行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一起抓,形成了以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大发展带动了玉米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全面推广。

1.3 能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可以解决主要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对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玉米收获机械化可以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减少化肥施用量,节约种植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减少了秸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起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的作用。

2 影响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地块狭小,过于分散

在农村存在着地块分散、面积小、种植种类繁多。土地狭小和分散的状况,玉米种植面积达不到连片种植,从而抑制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区域种植,制约了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发挥作用。

2.2 机具价格高,农业经营效益低

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发展的经济动力不大。玉米收获机的市场价格对于农户来说偏高,而农机补贴的力度有限。玉米价格低,剩余劳动力多,且价值低,而玉米联合收获机械收获物量大,耗能高,成本大,效益低,投资回收期长。

2.3 玉米收获机械技术发展缓慢,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从事玉米收获机开发、生产的企业,存在生产条件普遍较差的状况。我国很多农业机械企业存在规模小,资金投入少,效益差的现象,这就致使技术改造和更新发展缓慢。其次,各企业分散经营,低价竞争严重,形不成合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3 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措施

3.1 示范推广是农机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建议设立全国性、区域性两级农机示范推广点,选择较成熟的机具进行示范推广,形成科研、生产、鉴定、推广为一体的示范推广网络。

3.2 搞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采用相配套的农业技术措施

对玉米生产从整地、播种、收获进行机具配备,为玉米的机械化收获创造条件。在农艺种植模式、耕作制度上要科学合理定位,保持连续性和长期稳定性,为玉米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与条件支撑。

3.3 推行土地规模经营

针对目前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生产体制中,地块狭小过于分散的实际,要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区域化种植,积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为机械化生产特别是高效率的大型机械化作业创造良好条件。

3.4 精心组织引导玉米收获机械开展秋季跨区作业

结合本地实际,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为依托,以农机大户为骨干,把分散经营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组织起来,投入到秋季跨区作业中去,并及时为机手提供作业信息、作业协调和后勤服务。

3.5 走创新之路,深入实施了以玉米收获机械化为首项的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

组织农机科研推广机构、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等技术力量,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逐步解决了玉米收获机械的动力配套、对行性、秸秆粉碎、根茬破除等问题,使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产品质量、技术性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贺俊林,佟金.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的现状及其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6年02期.

[2] 张金霞.玉米收获机质量跟踪调查结果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年09期.

[3] 李明明.专家谈玉米收获机(1)[J].农业机械,2011年19期.

[4] 金光辉.对龙井市加强玉米收获机械化工作的建议[J].农业机械,2011年22期.

[5] 刘玉梅,郑铁志.吉林玉米机收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J].农机科技推广,2011年04期.

作者简介:吴志贤(1966-),女,松原市宁江区农机技术推广站,研究方向:农机推广与农机监理。

上一篇:关于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特性 下一篇:什么是纳米技术及其相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