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本,激活资源

时间:2022-05-14 01:08:42

关注文本,激活资源

语文的“文本”,是对话的资源。在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不仅仅讲究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更讲究的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满足个体需要去自主选择阅读的信息,以实现个性化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能有效捕捉文本信息,挖掘丰富的文本资源,激活对话资源,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交流、碰撞,进而产生共鸣。

一、巧“设”话题,开启文本窗口

阅读教学中进行的有效生本对话,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的主导是阅读教学中生本有效对话的保证。教师选择文章中有价值、易于开展对话的主题,或激发学生的兴趣,或激活学生的思维。话题的设计要做到:

涵盖性。话题应少而精,由一、两点散发出去涵盖全篇;注意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及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孔乙己》一文,从“孔乙己之死”入题,溯本求源,认识孔乙己自身的悲剧、社会制度的悲剧和人的悲剧,牵一发动全身。

跳跃性。话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但答案又决非现成,学生要经过多层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得出答案;也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出灵感的火花。如学习《荒岛余生》,可设置这样的话题:梳理鲁滨孙在荒岛的心理历程,并从中探究鲁滨孙精神,评价鲁滨孙精神在现实生活的意义。

多元性。阅读是多解的,由于受人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世界观、人生观、个性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各不一样,话题的设置应引发学生多角度的解读文本,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审美情趣和精神享受。如学习《风筝》,围绕“透过风筝看鲁迅”的话题,体察鲁迅的自省精神、手足情深和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的深沉感慨,还可以领悟到游戏的意义等等。

生活性。话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解读、感悟、欣赏、评论文本,率性写作。同时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文化,紧扣学生的脉搏,紧扣时代的脉搏,让对话的话题起到矫正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作用。

二、厚“铺”台阶,丰盈学生人文积淀

学生的阅读经验有限,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思维也还不太全面。作为教师拥有丰富的阅读经验,生活阅历丰厚,我们应高屋建瓴的阅读、应用文本并创设条件:如加入假设性的生活经历,游戏,或查阅相关的资料,阅读类似的作品,为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叶澜教授:“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成为生命的涌动。”初中新课程入选的系列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汇集了古今中外的文人大家的精髓。初中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都是有限的,他们与文本之间往有一定的距离,不能马上进入文本。作为教师,我们应以成人的阅读眼光和阅读体验去洞察文本,并有意识的推荐相关作品,让学生在进入文本之前进行前奏性的阅读。丰盈内在的文章底蕴,为学生走进文本与之有效对话作好铺垫。

三、精“链”材料,升华文本内蕴

解读文本,是需要精链课外材料的,一方面解读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而与其它文本进行比较,解读才会深入,然而,课外材料繁众多,教师有时望而兴叹,更何况是学生呢?所以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的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教师有必要对链接的材料做精心的选择和指导。

精链材料,可以大大的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可以摈弃满堂灌和支解课文的无效对话。如学习冰心的《纸船》后,链接冰心的《小桔灯》、《再寄小读者》及《繁星》、《春水》中的几首诗歌,就会对冰心及其作品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她作品中“爱”的主题和她淡雅隽永的语言。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时,将该文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进行链接,对陶渊明的思想作深入的探讨,并将陶渊明与周敦颐、孔子等历史名人进行链接,进行探究性研究。教师有意的精链材料,触动文本内蕴,学生的思想认识,写作水平均得到提高,可见教师适度的拓展些相关材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善“补”空白,激活文本想象空间

所谓空白,主要是指作者无意或有意留下的、没有说明的文字。我们许多语文篇章都留下了空白,在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中,藏着极丰富的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空白,让文本丰富起来。因此,与文本对话其实就是一种想象和补白。“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话,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在阅读过程中永远不停地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评性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认识审美标准到超越以往的新的生产的转换。”老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言语感悟能力,使他们敏锐的语感能透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触摸到内在的意蕴,如《炉中煤》为什么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炉中煤?《我爱这土地》中又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呢?这就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郭沫若、艾青的思想,便于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桃花源记》到底存在与否?作者为什么给读者这样一个结尾?学生就明白了陶渊明的写作意图。

只要我们能深入钻研文本,较好的挖掘空白语言,学生也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而许多经典的美文都有很大的生成空间。巧借文本的布白,对空白的填补激发学生想象、并展开有效对话,揭示文本空白背后的丰富内涵,于无形中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乐理在艺术考试中应该回归 下一篇:浅析汉字的性质与对外汉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