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问得最多的问题

时间:2022-05-14 12:44:09

青年问得最多的问题

人物简介:

艾诚,曾任央视驻纽约财经评论员,现任第一财经电视双语主持人兼专访记者,主持日播第一财经和彭博合作的英文财经节目“China Business Network Money Watch”。

21岁,从中国传媒大学,她以全学院连续4年第一的专业成绩,被保送北京大学攻读国际传播硕士;22岁,从北大,她第一次出国,第一站是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始在战略传播司实习;23岁,作为拿到哈佛传媒创新学者奖学金的中国人,她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商业和政府政策硕士;25岁,在投资银行私募投资、世界银行国际公务员和中国传媒之间,她择了加盟中央电视台,成为第一位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驻纽约财经评论员;26岁,她回到上海,每天在中国金融市场和经济政策的第一线采访、写作、编辑、主持、评论。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思考了很久,写点什么能对得起正在读这篇文章的青春读者。于是我翻阅了自己的邮箱和手机短信,决定分享几个青年朋友最频繁问及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的梦想是什么?

这个问题应该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你想做什么,第二你能做好什么,第三社会期待你做什么。

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我的童年比较孤独,我经常对着镜子自言自语。久而久之,我开始养成习惯,把学校里的所有学习内容对着镜子重复一遍,或者让家里的宠物玩具排排坐,我装成老师教他们唱歌。因为我内心深处渴望交流,所以在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新闻学成了我不二的选择。

如果你的梦想是当一名双语财经主持人,但你17岁以前不知道标准普通话的发音,21岁之前难以张口用英文买单,23岁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金融,也不意味着你必须和梦想挥手告别,因为至少你明晰了第一条――想做什么。

第二个方面,你能做好什么?

我们能做很多事情,但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则需要技能、专注和坚持。比如,想做好一档日播英语财经节目,从早上9点化妆、9点半选题会、10点拉串联单、11点提交稿件、12点责编定稿,下午1点配音、2点剪辑、3点股市盘点、4点开始进主播台准备、4点半直播,这里面需要英语财经的知识积淀、新闻敏感的训练、写稿剪辑配音主持的专业技能。也许在下午2点剪辑的时候,你不小心出现了一帧(新闻直播中通常为1/12秒)的黑场(两个画面的连接缝隙),就会被称为媒体“accident”,将受到严厉处罚。

如果你确定在这件事情上的各个环节你都可以做好,那基本就实现了梦想的第二个要素“我能做好什么”。

最后,社会期待你做什么?

做人分4步走,有爱的人,有用的人,有作为的人,最后才是成功的人,这是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期待。而对于你,则可以在大学这段人生中难得的非功利时期,去大胆地试一试在社会所期待的事情上可以走多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一系列素质,比如献身精神、想象力、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个问题:人生如何能不慌张?

找到梦想难,实现梦想也不容易。在这途中,总有很多选择的时刻令人慌张。

2013年2月去世的钱海燕女士曾担任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公共行政和发展管理司司长,她是我以前在联合国总部工作时候的老领导之一。2009年,我非常幸运地在纽约和她的团队一起撰写“2009年全球电子政务报告”。最后一次汇报结束后我对她说:“钱阿姨,很感谢这段时间在联合国的锻炼,但我想这里肯定有比我更适合的年轻人,我想向您申请离职联合国,我放不下一个梦想,那就是回到中国去做媒体。”

在此之前,身边不少人都对我这个决定感到不解,甚至质问我“你疯了吗”。诚然,如果你是一名女孩,期待的是一份稳定安逸的生活,在转角遇到人生的另一半,那么这份纽约联合国的工作应该是非常好的。如果回国做媒体,得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规则、新的问题,没人能打包票我会干成什么样。我虽然心意已决,但多少有些彷徨和慌张,因此我也打心里希望听听钱阿姨的建议。

“你让我看到了年轻的自己。”钱阿姨说,“如果你坚持理想,回中国去做媒体,我非常支持你。但在你打包行李回中国做媒体之前,我对你有一个小要求,你务必去一个地方看看,也许在那里,你会得到一些积累和启发。”她建议我去拜访的地方是位于马州波士顿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

在2009年10月底,我第一次坐车背着行囊,乘坐纽约China Town的Lucky Star Bus,到了波士顿地区的剑桥市,踏入了一个叫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院子。在这里,我第一次遇到一帮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怀揣对公平和正义的执著,他们接受着经济、统计、演讲、政治、哲学等全方位的训练,孤独、疯狂而热情。哦,原来我不是一个孤独的疯子。于是乎,申请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公共政策硕士项目,成为我回到中国前的一个重要决定。完全没有准备的我在11月基本在不吃不喝不睡,考了托福和GRE以及回答哈佛大学申请中的各种问题。而在一场场考试中,我获得的最大受益就是对“我是谁”以及“如何度过此生”的真诚思考。“what is your biggest failure?”“Who you will be in ten years?”“Tell me one of leadership stories.”……每接受一次询问,回国、做媒体的心愿就更坚定一分。

人生如何能不慌张?这不是一个坐而论道能想出答案的问题。对理想的坚持就意味选择孤独和恐惧。当你因周遭人的意见、内心的不坚定而慌张时,不妨行动起来,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积极投入到你原本就确定的方向中,内心的感觉会告诉你是不是值得坚持下去。

第三个问题:停步彷徨何去何从?

心态就是你眼中的世界。曾经在伦敦出差报道奥运会,早上起床看到BBC的早间节目在直播观众互动一个题目:“如果你为人父母,你会教育你的孩子生活是公平的还是不公平的?”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我愿意选择社会是公平的,我相信“life is tough but beautiful”。为何不在年轻的时候让更多的阳光洒满心底呢?

当感觉苦累的时候,提醒自己“唯累过,方得闲。唯苦过,方知甜。”

当处于困境的时候,告诉自己“与其停步和彷徨,不如风雨兼程踏实前进”。

当团队合作不顺的时候,教育自己“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包容。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而是察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而不会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缺,责人之误”。

当被小人陷害的时候,安慰自己“God doesn't give you the people you want, he gives you the people you need. To help you, to hurt you, to leave you, to love you & to make you the person you were meant to be”。

当寻找不到幸福感的时候,鼓励自己“进步就是幸福。我们都是从一个非常低的蒙昧起点开始,如果启迪心智解脱蒙昧是一个穷尽一生的使命,何必着急呢?”

当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告诫自己“其实在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没什么生活在别处。人类只是个概念,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这辈子决定你悲欢的就是你身边的几个人(柴静语)”。

希望你看到这里,总有一句话触动了你;如果还没有的话,那只能自己默念“一千个念头不如一个行动”。

上一篇:研究生报考,你可能忽略的那些细节 下一篇:室友偷东西了,以后怎么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