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德国:最单纯的“学术味儿”

时间:2022-08-03 11:28:10

学在德国:最单纯的“学术味儿”

讲述人:韩星 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读博。

德国人以严谨而著称,在大学更是如此。在我所在的实验室里,教授在工作时间从来不苟言笑,平时生活也是如此。在这里,我感受到非常大的科研压力,可也享受着这种单纯做学术的简单生活,很是幸福。

在国内读硕士的时候,组会是很固定的,我所在的导师组是两周一次,每次都会按照计划进行,谁作报告,谁发言都是很早之前就定好的,很少出现变动。一般一学期我作两次报告,导师组其他同学很少参与讨论,我们私底下常打趣:“兄弟真给面子,没有给哥哥出难题。”

可在德国就没那么循规蹈矩了。“韩,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在第二次组会的时候导师主动问我,我当时一愣,心里暗想:“怎么不按套路出牌,今天又不是我主讲,这个同学的研究和我的虽然相关,但是差别不小,我完全没有准备啊!”当时说了些什么,完全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前言不搭后语,尴尬极了。导师丝毫没有顾忌我的面子,直言不讳批评了我。之后,我开始关注其他同学的项目,说来也奇怪,虽然耗费不少精力,但是我自己的项目也受益很多,真是有点触类旁通的感觉。

在这里,老师非常鼓励我们提出质疑,挑战权威。因为在这里,我们是平起平坐的“科研工作者”的关系,而不像国内盛行的叫导师“老板”。记得一次统计学方法课上,我们比较两种统计软件的优势劣势,我和来自美国的Joho一致认为A方法与B相比更实用,而且非常简单,缺陷也较少,并举出一系列例证。而导师则认为B方法在进行这个课题研究时最适合。我们为此争得面红耳赤,直到下课也还没有定论,后来老师决定让我们和他同时分析一个大样本,看用哪种方法做更准确效率还高,最后我们获胜了。虽说这样的比赛不够科学,但最终老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证实我们选用的A方法更适合这类研究。证实之后老师第一时间给我们发邮件说明了他的结果,之后还请我们吃了牛排大餐表示“服输”。而在国内,导师就是权威,基本不许可你的研究偏离他的方向,很难“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可能也是在国内年轻人很难崭露头角的原因之一。

在德国做科研,很难用“外向”或“内向”定义这些科研伙伴的个性。在实验室里,每个人都有独立的办公电脑并连接互联网,但是没有一位同学下载聊天软件,戴耳机听歌的现象更不会出现,能看见的只是一个个专注的身影。我以前在国内实验室的时候QQ是开着的,但在国外完全不可能。“呆板”的德国人很难同时做两件事,即使实验长达几小时,即使中间做别的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也不会跑开,在这种氛围下,我也能一坐几个小时了。而在闲暇时,各国学生也会一起小聚,非常放松地互相沟通交流,气氛异常火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吃饭各国学生讨论各国骂人的话,发现很多套路一样,“你妹”居然是很多国家的通用语,最无语的是德国学生居然事后搞了个汇总。所以,工作中所有人都很内向,工作之外都活泼得让人咋舌。

上一篇:联合培养:我的科研我做主 下一篇:你可以赢在复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