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05-14 10:14:29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制约因素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既包括来自学生自本身的因素,如学生学习兴趣、认知能力等,也包括来自教师方面的因素,如师资水平、教育方法等,还有来自学校体制层面的因素,如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在过去30年的改革进程中,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各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制度制约学生创新思维。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下,检验一名学生学习效果、知识掌握程度的标准以考试为主。考试成绩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名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获得学位。这就使得学生对考试产生了畸形崇拜,最终导致学生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而试题设计上也缺乏开放性和研讨性。试题一般都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使他们逐渐丧失了质疑能力和开拓能力。

2.教学方法制约学生创造性。当前我国在高等教育中对培养学生学习思考能力和提问能力有了很大改善,但力度不够。在一些课堂上,教师教授时间过多,灌输式教学仍然存在,启发式、研讨式授课较少。学生过于依赖老师,欠缺思维的独立性,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此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无法实现全面的因材施教,这对培养学生个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特长有不利影响。

3.师资水平制约学生能力发挥。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广大高校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专业修养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先进理念和前瞻性思维。但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师资力量总体上看发展不平衡,优劣差距较大。一些院校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无法胜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缺乏敬业精神,使得学生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工作难以保证。

4.实践不足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中,教学形式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重知识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实践教学侧重不足,特别是产学研结合、联合育人的观念不够深入人心。本科生实践机会不多。即使本科生参加实习,但在实习过程中实际上缺乏全程监督和指导,质量难以保证,使得实习目的性不强,对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帮助不大。

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几点建议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各高校正在积极探索、不断借鉴思考的时代课题。总结国内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求突破。

1.更新教育观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应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热情。在知识观念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智能观念上,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教育发展观念上,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正视个体间差异,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在个性教育观念上,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求知欲得到充分满足,这样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新能力。

2.创新教育制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要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充分尊重学生个人选择,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活动,完善多元化综合性的人才选拔机制,积极探索多样式招生模式,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此外,还可以制定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制度,激励学生根据专业基础和发展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合格者可以发放相应专业培训证书。

3.探索培养模式。我国部分高校探索实行分模块、分段式、多渠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了一些成绩。分模块指根据人才培养特点和知识能力掌握规律,将本科阶段育人进程分为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等多个模块。分段式指的是本、硕、博分阶段培养方式。在分模块、分段式培养下,促成高等教育院校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培养渠道。这一思路可以进一步推广。此外,还可以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由于其地域和专业优势,集中了一批高分考生。如果高分考生进校后没有适当的培养模式,毕业时比较容易流于一般化,丧失了其本该拥有的优势。该学院试点拔尖创新模式,为高分考生指定学院最优秀的老师作为学业导师,全过程指导和跟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样通过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传统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提高高等教育院校教学质量。在研究生层面,该校还在全体硕士生中选拔进入经济学培养实验班,以出国读经济学博士和高端理论人才为目的,师资力量全部来自于该校的“常任轨”学院(国际经济管理学院)的海归教师。这种模式培养起点高、,标准高,让硕士中的拔尖人才接受到接近国外的博士生前两年的培养模式和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4.优化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心所在。高等教育院校必须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应坚持“少而精”原则,重视通识教育,增加探索性课程设置,加大教育资源对学生开放程度,注重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管理;注重培养交叉学科复合拔尖人才,以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为课程设置目标,学生的行为养成和实践为基本导向,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兴趣有机结合。

5.加强师资力量。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教育院校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改变教师“论资排辈”的现象,采用合同制、聘用制、评定制,引入竞争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教师引入及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教师能力水平。高等教育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规划好创新型教育师资队伍培训,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合理选择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有效性和针对性,要引导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形成创新动机;要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培养,鼓励他们以激发学生创造力为中心,推进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的研究性教学,运用案例教学,以问题为牵引教学等教育方法,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6.丰富科研实践。“科研是激发创新潜能的最佳途径。”但对于本科生来说,科研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院校应注重学生课外实践环节,通过举办讲座、科技展览,拓宽学生视野,大力发展学生社团,鼓励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广泛参加与各种科研活动、学科竞赛及教师课题研究等,与研究所和厂商沟通,发展共建关系,加强课外实践基地建设,达到共赢目的,为拔尖创新人才搭建起科研实践平台,开发理论结合实践、学习结合探究、体验结合创新的课程体系。

7.注重环境熏陶。宽松和谐的氛围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高等教育院校应为教师授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平等讨论、自由切磋的原则,促进学生创新思想的产生。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索,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扬。此外,还应开展创新型小组、班级或集体的建设,积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开阔办学视野,通过营造国际化教育环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已成为各高校探索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看,人才培养不是一个可以通过简单照搬套用,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课题,它需要在借鉴和实践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探索、完善。

作者:朱超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上一篇: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下一篇:高校设计素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