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流资源融合发展探讨

时间:2022-05-14 05:26:50

区域物流资源融合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U6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淮海经济区于1986年3月成立,是全国第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由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4省14个地、市组成,包括97个县(市),总面积为17.8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2010年末户籍人口占全国的11%,中心城市为徐州,淮海经济区东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接淮海、西临中原,拥有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突出区位,承担着中国经济东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从全国的经济总局来看,加快淮海经济区的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如何推动淮海经济区物流资源军民融合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军用资源和民用资源的相通性、相关性、替代性越来越明显,军民融合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比由之路。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规划计划将物流资源军民发展目标有效融合、直接促进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不仅为军事物流建设节省了大量资源和建设成本,提高了经济生产能力,而且有效地统筹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增强了国家综合实力。目前,在西方军事强国中,约85%的军事物流资源同时也是民用资源,80%以上的民用物流关键技术及设施设备等被直接运用于军事物流。美国是积极推行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建设的典型国家,冷战结束后,美国通过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协同机构,构建军民融合型企业,制定军民融合政策法规,实施各种军民融合建设专项计划,逐步形成了“军民融合”的军事物流建设体系,从而提高了整个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目前,军民融合的军事物流体系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军后勤创新发展的根基。经过军队和地方的共同努力,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2008年雪灾、“5.12”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行动中,军事物流以军民融合的方式向部队提供了物资保障,满足了救援部队的物资需求,基本完成了保障任务。

成绩是肯定的,但总体来讲,目前在物流领域军民融合的成功案例还较少,存在的问题还较多。但研究的内容相对集中,范围比较窄,特别是关于淮海经济区物流资源军民融合发展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

二、淮海经济区物流资源军民融合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一)是改变淮海经济区军民物流资源互补性差,结构趋同的根本出路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淮海经济区军事物流资源与民用物流资源呈现综合结构雷同的状态,只是有强有弱,互补性差,物流资源发展层次偏低。淮海经济区内过多的城市军用与民用在发展相同的物流资源产业,军民分工与融合都不充分,没有形成合力的互补体系,区域之间、军民之间协调发展存在着物流资源产业结构的制约。因此,加强淮海经济区物流资源军民融合发展的研究是改变淮海经济区军民物流资源互补性差,结构趋同的根本出路。 (二)是强化淮海经济区物流资源军民分工与协作,发挥集聚优势的客观需要

发展的现状要求淮海经济区的物流资源产业发展要从构建统一大市场的角度出发,整合现有资源,以优势产业和骨干产业为基础,不断加强军民物流资源产业联系,培育各有分工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并把改造传统物流资源产业和开发新兴物流资源产业结合起来。目前,淮海经济区军民物流资源没能形成上下游产业相衔接的状态,没能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群,把点状产业连成产业链,把产业链扩散成产业面。因此,加强淮海经济区物流资源军民融合发展的研究是克服上述现状,强化军民分工与协作,发挥集聚优势的客观需要。

(三)是建立健全淮海经济区军民物流资源统一、协调的必由之路

在推动淮海经济区军民物流资源协调发展时,需要协调物流资源产业布局和跨行政区域的重大项目建设,消除和避免市场壁垒和不公平竞争,同心协力、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建立淮海经济区军民物流资源内部管理协调与合作机制,建立专项议事制度,沟通信息,强化合作,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淮海经济区军民物流资源产业一体化协调发展。进行淮海经济区物流资源军民融合的研究是建立健全上述协调机制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相互促进作... 下一篇:大体积砼裂缝成因及控制技术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