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之于语用研究探究

时间:2022-05-14 01:31:22

语境之于语用研究探究

【摘 要】语境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语境的定义、构成要素和分类入手,探究语境之于语用研究的意义。指出语用学的定义有赖于语境;语境是区别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关键;语言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语境的重要性,语境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和理解语言时做出的语言选择,语言无法脱离语境存在;意义的确定有赖语境。

【关键词】语境;语用学;意义

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无论其产生、演变或发展,还是进行信息的传递、接收或加工,总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并受其影响和制约,这种前提条件就是语境(西光正,1990)。语境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语言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境是语言研究的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首先探讨语境的定义、构成要素和分类,进而探讨语境之于语用研究的意义。

1 语境的定义

从狭义面讲,语境是对语义的影响最直接、最现实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会话时的场合及其前言和后语、是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上下文(西光正,1990)。从广义上来说它可以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到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语言表达式同时出现的非语词指号如姿势、表情等等(西光正,1990)。

“语境”概念最早是由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ski提出来的,他指出“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雷卿,2005)。英国语言学家Firth继承了Malinowski关于“语言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言语环境中的完整的话语才是真正的语言事实”的学说,初步阐述了在言语环境中研究话语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情景的上下文”的概念;Halliday继承Firth的语言理论,提出了“语域”的概念,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也使用“语域”这一概念,但更着眼于语言变体产生的社会因素,他和Halliday都肯定了言语环境对使用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雷卿,2005)。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进一步发展了语境学说,把语境学提到相当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懂得使用语言的社会环境是人们掌握语言程度的重要标志(宋海燕,1994)。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1979:93)也指出句子上下文对意义和理解的重要性,认为要理解一个句子,有必要懂得它赖以产生的核心句。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于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语言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便难以正确理解语言。

2 语境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对于构成语境的要素,语言学者们做过各种各样的归纳。韩礼德从实际使用语言的过程来观察语境的构成,提出话语范围、话语方式和话语体式等三个情景特征(陈怡,1999)。海姆斯将语境要素归纳为SPEAKING一词,S代表背景和场景,P代表参加者,E代表目的及结果,A代表信息的形式与内容,K代表传递信息的方式,I代表使用什么语言、方言等,N代表在各种情况下应遵守的规范,G代表体裁(宋海燕,1994)。

对干语境的及分类,虽然目前学术界的解释和使用相当灵活,随意性很大。一种分类方法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其语言大致受到大语境、亚语境、小语境三种语境的制约。大语境,通常指时代、地域、社会等大的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并不出现在具体的交际场合之中,也不是言语行为者的个人情况,而是与言语行为者处于同一时代、同一地域、同一社团的人们的共同语言环境。亚语境,通常指言语交际者的个人情况,如言语行为者的个人身份、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文化教养、思想性格、心情等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也不出现在具体的交际场合之中,但人们可以从言语行为者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推测出来。小语境,通常指实际言语交际时具体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话题及姿势、表情等具体的语言环境。

Verschueren(2000:77-104)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由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组成。其中语言使用者不仅包括谈话双方,还包括与谈话内容相关的其他人;心理世界包括社交双方的个性、情绪、信念、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心理因素;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物理世界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交际者的外表形象、身体姿态、手势等也包括在内。语言语境即通常所说的上下文,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

3 语境之于语用研究的重要性

3.1 语用学的定义与语境

语言学发展可以归纳为:形态句法语义语用这几个发展阶段。语言学从二十世纪初的一门只对人类语言的声音形态资料进行研究的、比较狭窄的学科,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纵贯语言的形式、意义和语言使用的语境的、全面的多、宽广的多的学科,语用研究的崛起标志着语言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何兆熊,2000:4)。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语用学”这个术语是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币在他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最早提出的,70年代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而得到确认。中外学者对语用学下的定义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语境的存在(陈裕,2010)。可以说,脱离语境就无法对语用学加以定义。Stalnaker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和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Leech指出语用学可以被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获得意义的研究(何兆熊,2000:8-9)。何自然在《语用学概论》中指出“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金定元在《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一书中说,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的科学。Levinson(2001:9-24)在他的《语用学》一书中虽没有明确给出一个语用学的定义,但在此书中讨论了近十种对于语用学的定义,几乎都与语境息息相关,其中有四种直接提及语境。综上所述,语用学的定义有赖于语境。

3.2 语境是区别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关键

语义学是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认为语言的意义是语言文字本身固有的属性,这种属性是内在的、固定的、不受外界因素如时间、地点等的影响而独立存在,语言的意义是固定不变的。从句子的层面上说,语义学所关心的是句子的语意命题的真实值和判断命题内容真实与否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何兆熊,2000:23-25)。也就是说,语义学研究的是词和句子本身的意义,以及命题的真假条件。对于语境的考量和研究确定了语言语用学上的意义,区分了传统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是局限于语言本身的,不是游离于交际之外的意义,而是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交际意义和价值(陈裕,2010)。语用含义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思,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语用含义关注的不是人们说了什么话,而是说这些话可能意味的内容,这从上下文语境可以了解到。语境对语用学的主要研究课题都具有重要作用。

3.3 语言自身特点决定语境的重要性

语言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系,语言无法脱离语境存在。西光正(1999)曾提出语境功能的绝对性,认为没有语境就无所谓语言,不讲语境,就谈不上什么语言研究。

首先,语言作为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不能脱离人类社会,没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语言。我们的思想、言谈和经验与实在世界是相关联的,当我们谈话时使用词语指称世界中的对象,当我们思考时,常常想到实在的事物,我们所说的话的真假取决于它是否与在世界上的事物的情况相符合。伽达默尔强调语言和世界是不可分的,语言不能脱离世界,语言的生命与世界不可分离(涂纪亮,1993:42)。语言是人们在交际中用以表达意义的工具,意义的生成和所指的确定是一种社会行为(何兆熊,2000:55)。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经过分析之后得出的逻辑语言,而是回到了语言的日常的实际使用。他认为,无论语词还是语句,其功能都不在于指称外部的对象和事实,而在于编织在生活场景中起作用。学会一个表达式就是能用它来指挥、请求、描述、传达,能听懂一个表达式就是能服从、援助、寻找对象、理解事物。理解一个表达式就是理解其在各种语境中发挥何种作用。意义、命题都必须在生活场景中得到理解(陈嘉映,2006:50)。

其次,语言是一种关系,杜威在20年代曾说,语言预设了一个有组织的群体,至少有说者和听者两个人,从中获得他们的言语习惯,而独白亦是与别人交流的产物和反映(陈波、韩林和,2005:410)。词语的意义在上下文中甚至在语境中才能确定,杜威在谈论语言意义时始终强调人际性和行为性(陈嘉映,2006:45-47)。在蒯因 的《本体论的相对性》一文中,他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的技艺,我们根据他人在公共可认识的环境下的外显行为来获得这种技艺(陈波、韩林和,2005:411)。尽管维特根斯坦曾提出私人语言理论,后期也拒绝了私人语言。普特南 在《“意义”的意义》中指出,世界上有两种工具,一种工具是可以一个人用的,像螺丝刀和锤子,还有一种工具是需要人们合作才能使用的,比如轮船(陈波、韩林和,2005:467)。语言活动是人类实践,是人类共同体和个体参与的行动(徐海铭,2009)。词项的外延不是由个体说话者头脑中的概念决定的,外延是有社会决定的,只有说话者所属的那个语言共同体的集体的社会语言状态才决定该词项的外延,对外延起决定作用的两种贡献包括来自社会的贡献和来自真实世界的贡献,在许多情况下外延的确定是社会性的,而不是个人性的(陈波、韩林和,2005:488-489)。

另外,Verchueren(2000:88)认为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亚里斯多德大概是系统探讨语言方方面面的第一人(陈嘉映,2006:7),他认为演说者首先要熟悉所讲的题材,比如政治演说者要了解各种政体的利弊,要熟悉财政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诉讼演说者要能分析害人的动机、受害人的性格,要能辨别正当与不正当的行动;演说者应了解听众的心理,以便激发或控制他们的情感(亚里斯多德,1991:30-66)。

由此看来,语言自身特点决定语言与语境关系密切、决定了语境的重要性,语境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和理解语言时做出的语言选择。

3.4 意义的确定有赖语境

意义和语境这两个概念在语言学研究中十分重要,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何兆熊,2000:10)。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语言学家J.R.Firth 提出了关于意义的语境理论。著名人类学家 Malinowski认为把语言看作是“行为的方式”比把它看作是“思维的工具”更合适,语言寓于行为之中,意义见于语用之中,离开了使用和语境,自然就谈不上语言的意义(何兆熊,2000:4-5)。话语依赖语境而存在,语境约束话语的意义;语言只能从语境中获得意义;语境与意义之间没有明显的对等的关系,意义最终可以从可观察的语境中派生出来(雷卿,2005)。

语言的使用与理解均通过语境来进行,语境是语用学中话语理解的前提,没有具体的语境便无法理解话语的真正含义,意义的确定有赖语境。凭借对话语和文化语境的了解,人们很容易确定一个词、短语或一句话的语境意义,能准确地从几种可能的意义中确定其中一种恰当、准确的意义(何兆熊,2000:48)。同一种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语义功能,有时产生的效果同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迥然不同,甚至还会产生歧义。例如,“What a day!”既可以用来表示“多好的天气!”又可以表示“多糟的天气!”这要视上下文而定,如果脱离了具体语境就很难对此进行解读,所以语境也是补充信息的载体。

语境可用于解释传统语义学无法解释的语言意义(何兆熊,1997)。由于语言是人们在交际中用以表达意义的工具,所以单单研究语言的形态、句法结构只能从一个侧面去描绘、解释语言,却无法解释复杂的语言现象(雷卿,2005)。实际使用语言的意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和一定的语境紧密联系的,离开了使用语言的语境因素,便不能确定语言的具体意义,意义的确定有赖语境。

4 结语

每种语言都是一个复合系统,它具有三个主要功能:与别人交际,与本人交际,即进行思维;形成个人的整个人生观。我们使用语言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陈述关于事物、关于人和关于时间的事实(马蒂尼奇,2004:433),语言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传递信息。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语用学的定义有赖于语境;语境是区别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关键;语言自身特点决定语境的重要性,语言无法脱离语境存在;意义和语境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意义的确定有赖语境。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C.,Pragmatics. Foreign Language[M].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Vers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2000.

[3]陈波,韩林合.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M].东方出版社,2005.

[4]陈嘉映.语言哲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陈怡.语境对语义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4).

[6]陈裕.语境及其对语用学的重要意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7).

[7]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雷卿.从语用学角度看语境对意义的作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2).

[9]马蒂尼奇 A.P.编.语言哲学[M].牟博,杨音莱,韩林合,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

[10]诺姆.乔姆斯基.句法结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1]盛爱萍.论语境在语用研究中的核心地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8(2).

[12]宋海燕.浅谈语用学中的语境[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4(4)总第25期.

[13]涂纪亮.语言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J].哲学研究,1993(7).

[14]西光正.语境与语言研究[C]//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1990.

[15]徐海铭.回到生活世界:一种探索语义的人文策略[J].外语学刊, 2009(3).

[16]亚里斯多德.罗念生,译.修辞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上一篇:浅议创新人才的内涵及培养对策 下一篇:论微型燃气轮机在军民两用市场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