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瞿秋白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时间:2022-05-13 06:18:41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初期,瞿秋白的思想发生了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同时,瞿秋白作为共产党的一员,在党内所处的地位和丰富的经历也对此形成过程起到了促进作用。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阐述不仅参考了辩证唯物主义,还结合了历史唯物主义,两者的共同作用让马克思主义以一个整体的形态呈现出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同时,列宁主义观是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观中表现最突出的思想。

关键词:瞿秋白;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观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040-02

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和理解,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发展开始进入规范化阶段。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比等人更为深刻、更为全面。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和阐述,对中国人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有很大帮助,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瞿秋白的早年经历中马克思主义对其的影响

(一)生活经历

平等观念一直贯穿于瞿秋白早年的思想中,起初,他追寻宗教的超越性平等,随着思想的进步,他逐渐开始诉求世俗的平等,最后定格在他大脑里的是马列主义的平等观,并且还记录了它的逻辑演进过程。早年瞿秋白将多源驳杂和涵容化通融入平等观念中,代表着平等观的精神象征。在瞿秋白平等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儒释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带来的精神势能促进了人们培养追求平等的意识。在早年瞿秋白的平等观念中,价值向度来自四个方面:第一,对不平等现象进行批判和反对;第二,关心底层群众的生产权利,重视他们的生产要求,并尽可能地满足;第三,在社会生活中,宣传平等观念,倡导人们追求平等;第四,在实践中体现平等观念。早年瞿秋白追求平等观念的事迹已经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二)政治经历

瞿秋白在年少时,遇到“”,当时的五四思想直接影响了之后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他的内心受到家庭变故和学业无路的影响而变得柔弱,由一个开心乐观的孩子变成了少言寡语、不爱表达的少年。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性格。在“”的前夕,“二元”人生观一直缠绕在他的脑袋里,无法理清,让他的内心受到了约束。实际上,瞿秋白是众多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渴望为社会做贡献,解决时事问题,同时,他围绕着国故和庄子而不愿离开,所以,此时的他,需要有力的“手”去推他一把,让他解开心结。这有效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提及的观点:认识需要实践作为基础。由此看来,“”的前夕,瞿秋白正当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时,瞿秋白着重参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正在瞿秋白内心得到证明。在“”的刺激下,瞿秋白意识到新民主主义的缺陷,并改变了“菩萨行人生观改变中国”的思想观念。由此看来,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正是受到“”的影响而被冲破的。他自己也通过文字表现出了“”在他思想上发挥的作用,他认为“”打乱了他宁静的生活[1]25。

在瞿秋白自身看来,他对自己加入“”表示不可思议。实际上在那时的社会,多数知识分子都认为加入“”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但是,“”轰轰烈烈的发展形势打消了知识分子这样的想法,并振奋了他们的精神。在“”过程中,瞿秋白利用自己老实忠厚的性格博得了俄文馆学生的拥护,最后在众多学生中表现突出,成为了“”浪潮的代表人。当时,瞿秋白借助“”的气势,对卖国贼曹汝霖进行了讨伐,并在好友的参与下,创建了用于讨论组织运动、开展演讲活动等的联合会,同时,他们动员了不少学生参加。在《瞿秋白传》中,陈铁建先生认为“”期间的演讲是非常生动的,不仅融入了当时的斗争意识,还宣传了反帝国主义思想,唤醒了群众的爱国之心,为“”的顺利开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2]56。由此看来,“”的进行有着瞿秋白的心血,更让人欣慰的是,瞿秋白摆脱了一直以来无法解开的二元人生观。“”传递了全新的思想,也唤醒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心。“”期间,瞿秋白把笔放下,开展游行活动,他第一次意识到“一次暴动胜于数千百万册书”的真正意义[1]25。瞿秋白开始怀疑民主主义社会,对社会有了重新的认识。他认为,爱国不是仅局限于文字表达,要参与实践来描述爱国之心。中华民族受到帝国主义压迫太久,需要得到释放,不能再坚持民主主义,需重新开启全新的里程[1]26。在“”发生之后,《不签之办法》出现了,主要讲述了瞿秋白在此期间的思想转变。

二、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与诠释

(一)瞿秋白通过实际工作对马列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

社会主义思想在1921到1923年期间逐渐发展成熟,辩证唯物主义开始出现在瞿秋白的世界观中。瞿秋白参与了苏联的革命,他认为苏联的革命建设和苏联的群众与领袖都是值得赞颂的,他意识到共产主义的伟大性和重要性。中国在进行革命时,参考俄国革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由此看来,瞿秋白在社会主义认知的层面上,已经拥有了全新的认识。以此为基础,瞿秋白通过张太雷的介绍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同时,他的世界观开始从辩证唯物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一元论,他认为,粗象的经济活动中充满了精彩的社会心灵,这也正是精神和物质密切相关的体现,他通过对动、静的解释来证明了运动变化的关系,他认为生活是动态的,趋于静态,但是又无法达到静态。同时,以历史观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为观察和分析社会的主要理论思想,阐述了农民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等。瞿秋白认为在经济方面的阶级斗争就是无产阶级的发展产物,农民阶级分化会出现在发展资本主义时,现实的基础潜藏在社会主义的实现过程中。

当把瞿秋白在1912年到1922年期间的访俄实践作为唯物史观的尝试初期时,在1923年到1931年的从政和主政经历就成为了唯物史观的实践盛行期。瞿秋白主要通过参与政治理论和党务实用的写作度过了这段8年的盛行期,写作内容包括:政治决议、政治报告、会议报告等,形成了250余万字的宣导资料,流传在各大会议中,阐明了中国发展革命的重要性,并在中国革命的任务和动力、领导权和未来、战斗路线和前进方向等方面做出了解释。这些宣传文章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之后瞿秋白在政治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巩固了他的宣传家地位;同时,瞿秋白以他在政治界的地位为基础,实践了唯物史观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瞿秋白思想的成熟期集中在1931年到1935年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1931年1月举行时,宣布瞿秋白不再担任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袖。之后他一直生活在上海,潜心写作。所以,此时的他,文艺气息浓厚,文章的创作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写作达到4万余字,作品共计80多篇。在他的文章中,突显出更多的成熟气息,具有冷静的、理性的辩证思维。实际上,瞿秋白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参与中国革命并发展革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整体环境的影响。他认为,他是利用马克思主义来发展现代化社会的开始者[3]147。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瞿秋白在共产党内的地位影响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社会的传播。

(二)瞿秋白通过实际表现对马列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之后的几年成为了瞿秋白的创作时期,《社会哲学概论》和《现代社会学》,以及《社会科学概论》纷纷问世,并在1924年被上海大学讲义整理出版),同期还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底三个规律》和《现代民族问题》和《新哲学――唯物论》《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说》和《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等。这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全新传播期,成为了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工作的标志。瞿秋白宣传“一块整钢”思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哲学概论》等三部作品中,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建,以及对其的全面认识必须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起来。瞿秋白认为要想推究现代社会的整体形势和将来的发展必须利用总宇宙观及社会观,主要内容为:第一,唯物主义的互辩律的哲学是宇宙根本问题;第二,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唯物史观是社会现象的秘密;第三,开展阶级斗争,进行革命是实现资本主义替代社会主义的方式。在瞿秋白的观念中,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历史观的唯物辩证性,还包含了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全面结合自然和人类,以及社会的发展型、科学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的哲学唯物和辩证明确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从而突出表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促进了宇宙学和方法论的科学形成。瞿秋白是辩证唯物论在中国提出的第一人,他认为全部哲学的发展必须以辩证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如果没有辩证唯物论,唯物史观的原理得不到清晰的解释,同时宇宙论和方法论也无法实现完全的统一。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观不仅是列宁思想的展示,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础条件,同时,给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应用和实施提供了依据,指引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三)瞿秋白通过实际行动对马列辩证唯物主义的诠释

瞿秋白认为,在现代中国社会中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了“互辩律”的唯物论,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被第一次系统提出,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就是以此为基础的。瞿秋白宣传的辩证唯物主义包含了如下几点原理:

第一,哲学的根本问题方面。“我”与“非我”的关系、“意识”与“实质”的关系、“灵魂”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他认为世界由物质组成并统一于物质,提出了宇宙和物质相同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整个宇宙要么是物质的单一体,要么是物质的混合或组合体;意识和实质的关系是后者规定前者[4]300,然而前者是后者的体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区别。第二,哲学的阶级性方面。任何哲学都体现了时代性和阶级性。首先,在瞿秋白的观念中,由于有两个基本的对抗等级存在于社会中,所以哲学必须被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两种。他认为,对于宇宙或自然的解释是哲学的首要讨论内容,之后再是对社会关系的阐述,其中包括了“道德问题”和“伦理问题”等[4]486,所以,哲学被分为了三个时期,即古典哲学和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以及无产阶级哲学,当时的阶级现象和利益情况都是三个时期替换和呈现状态的影响因素。第二,进步的哲学和阶级同步存在,都联系于唯物主义,反动哲学和反动阶级同步存在,都联系于唯心主义。由此看来,哲学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中的体现完全不同。在中国,瞿秋白是分析哲学阶级性的第一人,同时列宁哲学的发展受其影响。20世纪20年代的瞿秋白就充分地发挥了这一思想,但是,到了30年代,在《哲学大纲》和《社会学大纲》中艾思奇和李达都没有对此进行讨论,虽然胡绳在1938年发表的《辩证法唯物论入门》中提到了哲学史的斗争双方是唯物论和观念论,但是辩证深度还不及20年代瞿秋白的思想。第三,辩证法及辩证法规律方面。瞿秋白认为物质的动态是宇宙各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所有的物质都是动态的,所以,有了辩证法的动力观和互变律[4]347;整个宇宙没有静止的物质,都在不停地改变和变动;各种动态物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不是相互独立的;在以互变法的思想观察宇宙时,不仅要看到物质之间的紧密联系,还要看到事物变动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消失;宇宙在不停地改变,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三、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发展的作用和不足

在中国的社会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瞿秋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且贡献巨大。他认为实现革命必须有强大的理论知识做铺垫,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得急进。但是,中国的革命并没有受到此结合的刺激,在一定时期,还发生了消极的作用,产生了“左”倾盲动思想,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教条化、神圣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俄经验。瞿秋白用理论剪裁革命实践的行为制约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他没有注意到在中国革命进行中的实际问题和呈现的特有规律,在实践和理论存在冲突时,瞿秋白偏向理论的意义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在他规划下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机械特征。

放弃教条主义是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前提,行为的实践指南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这样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虽然,现在的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实践和理论联系的重要性,但是在共产党创建初期,以及“”时期,我们错误地把教条主义当作了指导思想的核心,受到非常惨痛的教训。事实上,这样的教条主义仍然潜藏在现在的思想中,如果没有正视理论和实践的密切关系,必然会失去基本前提。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方式来看,多数党员和知识分子都是在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实践马克思主义事业的。在革命的早期,这样的接受方式更为普遍,他们通常是先让马克思主义进入心灵,再让马克思主义表现在革命行动上。所以,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时,必须先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良好的认知是严格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角度观察,发展之初,极少的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到目前为止,仍有小部分人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对行为影响的重要性,导致产生的行为具有偏离现实的特征。由此看来,要从理论过渡到实践,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陈铁健.瞿秋白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周永祥.瞿秋白年谱[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4]瞿秋白.社会科学概论[C]//上海大学史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上一篇:我国辅警相关立法问题研究 下一篇:博物馆发展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