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思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时间:2022-05-13 05:10:51

关于“反思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是我国对反思教学的最早诠释。人们通常把反思视为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理感受等的思考。反思是人们走向再进步再完善再成熟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能善于进行反思式教学评价,包括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反思,对学会教学,完善教学,成熟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因此可以说:善于反思,是学会教学、成熟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一条捷径,能授受双赢。

一、教学前反思,是否目标明、内容宜、方法巧。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现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教学内容而制定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策略与方式、教学手段与工具等的设计和准备。教学前反思是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设计就是备课。通常说,备课,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情境。反思教学目标要求是否适宜学生现有水平的发展,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以及学生所学专业要求或基础要求,高了学不进去,低了又吃不饱。教学策略、方法是否与当时的教学情境得当,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等等。

为此,我尽量要求自己,在教学设计中,就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策略方式策略能针对学生的学业基础、教学环境来进行设计,尽量做到目标明、内容宜、方法巧,让教学效果能达到预期。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我另选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作比较,指出两首诗均用曲笔表达真情实意。孟诗用起兴手法,首联、颔联先言他物,写洞庭湖所见及其浩瀚气势,颈联、尾联再引起所咏之词,直抒胸臆,导出真意,即希望张能援引。朱诗则用比喻手法,以新嫁娘画眉深浅是否入时作喻来问考试情况,荐引之意较淡,比喻形象生动,所问得体明了。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与苏轼《题西林壁》和另引赵壹《论诗》做比较,指出都以议论入诗,但各有特点。王诗先通过西望东眺,描绘广袤的空间,再以假设升华,引出作者之见,用的是起兴手法。苏诗则对庐山全貌的题咏,道出既平凡又深刻的哲理,以形象反观抽象,也有当局者迷之味。赵诗也用起兴手法,先言李杜,再指出人才辈出,前赴后继历史规律。三首诗都气度不凡,深入浅出,富于哲理。这些唐诗宋韵如果真如以往那样,熟读、背诵、简单阐述一下,待到学生不满意,引起抵触情绪时再处理就不佳了。因而得反思以往教法,再在此基础上总结提高,才有可能收到最佳的赏析效果!

二、教学中的反思,能否抓重破难,调动激情,诱导到位。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中,学生情绪,学生的参与,师生互动,有没突发事件等,直接影响课堂的学习氛围,教学是否顺利进展。对之进行反思,我觉得成功的教学都离不开抓重点,破难点的教学策略;离不开调动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后的反思,有否长短结合、显隐相顾、授受双赢。

教学效果包括眼前的、显性的即检验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长远的、隐性的即长期教育目标是否达成两方面。对之反思就是教学后反思。就学生而言,通过抓重点,破难点进行启发诱导方法进行教学,加上课上的练习指导,课后的作业加强,让学生既‘知’又‘行’。从课堂教学目标看,大体达到预期,但由于对标题的拟定讲得不够深入,有部分学生对标题事由部分理解未透,因而所拟标题不够简洁。这也和学生学业基础参差不齐分不开。

就长期教育目标看,拓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为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步入社会做好准备,也基本达到预期。就教师而言,学生对标题的拟定不尽人意,是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未能做出深刻到位的指点,其实,在讲事项与标题的关系时,采取更深层次的敲打,就有可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吃堑长智,就能成熟提高,授受双赢。

四、“教学前、中、后”关系密切,既有先后之分,又可互为铺垫。

说它们有先后之分,是它们的的确确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其前、中、后,大有不可逆转之势。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做到反思,做好反思式教学评价,善于回过头来想一想,就有再进步再完善再成熟的可能,以这一点看,它们之间又互为铺垫,互为促进。看一看前一次的教学效果,想一想前一次的教学过程,那么,在下一次的教学前即备课时就能汲取教训,就能取长补短,就能让下一次的教学过程把握好重点难点,调动起学习气氛,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就能让下一次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为教学工作服务。可见其前、中、后关系密切,它们之间既有先后之分,又可互为铺垫。

反思式教学评价,是让教学方法再进步再完善再成熟、教学效果再提高的方法之一。因此也可以说:善于反思,是学会教学、成熟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捷径,能授受双赢。

上一篇:谷歌追加投资2亿美元YouTube原创频道上正轨 下一篇:一场拥抱社交网络的奥运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