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美学技术冲击透析

时间:2022-05-13 04:44:31

科学和美学技术冲击透析

法国着重线条形象,雪铁龙轿车以符合空气动力学为宗旨,其楔型流线型奇特。意大利设计极具鲜明的民族特征,法拉利跑车折射出热情奔放和风情万种。德国汽车带有浓厚的德意志特色,外形整体感强、气质雄浑大度;奔驰车造型坚实流畅、高科技特性十足,宝马车高雅端庄、别具神韵。北欧风格沃尔沃,则是充满高科技却不显山露水。美国方面,制造商推崇“大就是美”、汽车设计大型化仍是主线,但其豪放的情怀尽显无遗、个性张扬、别树一帜。日本方面,各种设计五花八门,丰田、日产等公司的小型、轻量、紧凑式车身设计曾经风行一时,风格上趋向于多样、豪华。生物与美学自然界永远是人类所不及的艺术大师,多姿多彩的有形世界让人尽情享受免费的视觉大餐。就算在人类视觉难以延伸的微观世界,那些超越肉眼可视极限的微小物质,借助放大功能强劲的仪器仍可观察到令人惊叹的艺术呈现。对于分子材料学家来说,这些艺术材料却是不可多得的科学启发。花粉微观形态结构大多具有完美的形态和规则的表面雕纹,从花粉粒表面丰富多彩的纹饰中可以得到启示进行仿生结构研究。小结人类对美的追求不仅在精神生产领域的艺术创造中,也在物质生产的科学创造中。马克思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史学家沙利文也说过“引导科学家的动力,归根结底是美学冲动的表示。数学家创立的优美公式犹如但丁《神曲》中的诗句;黎曼几何与钢琴协奏曲一样优美。”同样的,爱因斯坦也赞誉玻尔的量子化原子模型(反复按照和谐美原则推敲)为“最高的音乐神韵”。诸多事实说明,艺术美感在科学创造中往往能给人们意想不到的启迪。既有科学家缜密的逻辑性,又有艺术家的灵巧和想象力,科学和美学的联姻预示着新文化复兴时代。

技术与艺术的碰撞、互访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技术与艺术时分时合、未分胜负。技术(technology)是对规律的掌握,属于认识范畴,追求熟练性与精准性。艺术(art)是情感的想象,属于审美范畴,与人的气质和禀赋有关。正因为人既按自然规律,也按美的情感塑造世界,因此现实生活中技术与艺术之间并不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同一个制品,从技术维度观照是产品,从艺术维度观照就是艺术品。技术的艺术化、艺术的技术化,它们的“互访”带来不一般的世界。本节谈谈手工艺品、建筑物、电影等中技术与艺术的“碰撞”。绘画技术与传世艺术有很多艺术家崇尚科学并且受益于科学,达?芬奇将“绘画的科学”运用到得心应手,他的许多画作中都能看到科学的影子。名作《蒙娜丽莎》中淋漓尽致地运用了透视学、解剖学、光学和构图学等原理,成为传世名作。建筑技术与艺术翻开世博会的历史画卷,一座座令人难忘的建筑浮现在我们面前,伦敦世博会水晶宫、巴黎世博会埃菲尔铁塔……它们或高大、或小巧、或粗犷、或优雅,技术的进步帮助人们实现各种想象力,而建筑的艺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进步,人们的审美观也随之升级,它们无一不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超越建筑本身,作为统筹大局的城市规划,同样需要技术与艺术两方面的深化。两院院士吴良镛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可以让规划师“借题发挥做文章”的城市、地段比比皆是。有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技术和艺术就该百花齐放。电影技术与观赏艺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各领域的大面积应用,艺术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比如说带给观众视听盛宴的3D电影《阿凡达》,有的是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层次分明的远景与近景、触手可及的环境。除了技术创新,《阿凡达》也对环保与文明作了深刻的反思,充满了纵穿历史的哲学思考、嘲讽现实的冰冷批判。它在精美画面、紧张剧情、震撼视听外,让人思考,予人沉思。小结在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距离正在靠拢,其相互渗透日益重要。技术工作者、艺术工作者都需要具有多种思维能力。善于运用形象思维的人容易从多方面去领悟和把握多维的联系和规律,善于运用虚构思维将为我们倍添情趣、开阔思路、增强直觉选择能力而更容易冲破传统的束缚。本着科学实证的精神,陶冶艺术浪漫的情怀,技术与艺术的互访带来不一般的世界。

后话

综上所述,科学与美学的联姻、技术与艺术的互访让地球更美好、让人类更自信。但是联姻中若造成以科学取代美学、以美学取代科学,那就损害二者的发展了;又或者互访过程中,该技术的部分艺术化了、该艺术的部分技术型了,那也是啼笑皆非的。这些负面作用应该注意避免。曾几何时,科学史家萨顿将真(科学)、善(人类宗教)、美(艺术)形象地比喻为金字塔各个面,当人站在塔底时,发现它们之间相距甚远,但当爬到顶端时,它们却已经汇聚成一点了。是的,艺术通过科学的发展来实现;科学借助艺术的灵感在飞跃。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它们共同追求着真理的普遍性、人类的价值,乃至整个文明的进步。

上一篇:浅论喜剧文学的美学品质 下一篇: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如果在没有西方文化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