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孝道不可机械复古

时间:2022-05-13 04:41:56

讲孝道不可机械复古

为了弘扬孝道,最近,安徽省六安市在街头安装了不少以“二十四孝”为题材的公益广告牌。其中,有这样一幅图片:一名男子正拿铁锹在树林里挖坑,一个妇人抱着小孩站在一边。这就是“埋子奉母”故事。这则典故的大致意思为:郭巨因为家庭贫穷,害怕养儿不能很好地侍奉老母,于是决定挖坑将儿子活埋。

这则广告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反感。

弘扬孝道有错吗?《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在古代中国,孝似乎是康德所言的“绝对律令”,行孝根本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尽管行孝会付出较高的代价,譬如郭巨因贫穷而埋子,但古人并不因此而否定行孝的意义。

“埋子奉母”在过去是展现孝道的经典案例,但在今天,如此的“孝道”则会遭遇人们的普遍批评,被斥为“愚孝”,甚至是“刑事犯罪”。这是因为,现时代是“启蒙”后的“文明时代”。按照康德的说法,启蒙就是摆脱外在权威的束缚,公开地运用人的理性:在哲学上,启蒙意味着主体的彰显;在政治和道德上,启蒙则意味着权利的彰显。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拥有他人不可剥夺的生命权,成为现代文明世界的共识。由此不难理解,中国古人从神秘无言的“天地之道”推演出的“孝道”在当代中国注定会遭遇严厉的批判,因为“天地之道”和“孝道”淹没了启蒙运动所弘扬的“主体”和“权利”。郭巨的举动,在现代人看来,就是犯罪,因为郭巨违背了“生命的权利不可随意剥夺”“生命的权利不可以因为某种高尚的目的而可以被道德地剥夺”的绝对律令。

就现代教育而言,它根基不再建立于古典的“孝道”基础上,而是建立于主体的权利和尊严的基础上,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健康、自由的成长。凡是将个人视为他人的附属,从而要求个人顺从于他人的教育,实际都是反教育的。因此,“埋子奉母”的故事是不应该在现代文明世界加以宣扬的。

尽管古典的孝道在现代文明世界遭遇质疑,但是不意味着孝道本身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现代文明世界仍然需要孝道,只是这孝道不是古典意义的孝道。众所周知,人是关系的存在,家庭又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基本的关系体,在这一关系体中,亲子关系是根本,它的和谐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和谐乃至社会的稳固。与人是关系的存在直接相关的是,人是脆弱的存在,尤其是在人生的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这一脆弱性更为明显。人的脆弱性使得人成为依赖性的存在,唯有依赖他人,人才能健康、自由地存在。就亲子而言,年幼的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呵护,老迈的父母亦需要已长大成人的孩子的照顾。亲子之间的这种“道德关联”使得双方得以成就自己,社会由此得以安定繁荣。在这种“关联”中,孩子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就是一种孝。这种孝贯穿古今,区别只在于孝在古代和现代的存在根基有所差异,实现的方式有所差异:古代强调“天人合一”,强调子对亲的“顺从”,且时常是“无条件的顺从”;现代强调“生命至上”,强调子对亲基于生命平等的关心。也就是说,现代人仍然需要孝道,因为现代人仍然是人,他无法摆脱关系性与依赖性。但是,在现代人的世界中,古典的天地之道为主体的理性之道取代,父母不再依循天地之道而高高在上,而是要依循生命平等、彼此依赖的原则重建与子女的关系,子对亲的孝由此具有一种新的非垂直性的意涵。由孝道在现时代的重要性,自然可以推导出教育对“孝”的重视。北京大学在自主招生中提出“对父母不孝者不予录取”的录取标准,可视为对当下利己主义的一种纠正。

需要指出的是,古典的孝虽然不同于现代的孝,但在现代世界中,人们依然会如郭巨那样遭遇道德困境。郭巨需要在对孩子的“爱”与对母亲的“孝”之间做出选择。郭巨虽然孝顺母亲,但对儿子也不是铁石心肠。从中国古代故事和戏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那种深情。问题是,郭巨遭遇了经济危机,这就影响到了他对母亲的尽孝。为此,郭巨选择牺牲孩子。今天,物质的丰富似乎解决了郭巨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也常常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譬如说,我们会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的母亲和你的媳妇同时落水,都面临生命的危险,都需要你去救,你会先救哪一个?大家不要以为这样的问题很虚幻,当年汶川地震中的范美忠就曾说过:在学生和母亲之间,我会选择救母亲而不是学生。这个问题实际难以回答。为什么?因为现代文明强调生命平等、生命至上,不管这人是你的亲人,还是陌生人,都要平等对待,这可视为康德绝对律令的落实。如果是这样,问题必然会显现出来,两个同样都深陷危险中的人,一个是你的亲人,一个是你的学生,你究竟救哪一个?也许你会做出自己的选择,但现代社会不会有人们一致认同的客观理由为你辩护。就此而言,我们的确可以从生命平等、生命至上的原则去批评郭巨行为是犯罪,但这样的原则也给现代人的道德选择带来了困境。

最后想说的是,今天的中国,物质方面虽然比过去丰富很多,但随着家庭人口的减少,人口流动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城市生活的扩张,孩子对父母的孝遭遇到了种种困境,孩子的孝心要么减弱,要么虽有孝心但时间、空间却限制着他的孝行。对于这一点,现代中国人有着深切的感受,“常回家看看”成为老人对子女最想说的话。所以,我们尽管可以批判《二十四孝图》,但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底下让孝心落到实处、让年迈的父母不在孤苦中度过余生,这是需要我们这个文明社会严肃考虑的问题。我想,这也是“埋子奉母”的故事所引出的一个思考。

上一篇: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妈妈,我终于懂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