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5-10 04:13:44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地理标志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它的申报和推广使用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对当前广西地理标志产品现状列表分析,发现了广西地理标志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相应提出了促进广西地理标志发展的解决对策,有助于加快地区地理标志的申报与开发利用。

关键词:地理标志;知识产权;问题;对策;广西

中图分类号:F323.2;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0-5043-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0.073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Guangxi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s

JIA Yin-shi

(The Law Schoo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Guangxi,China)

Abstract: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is belonged to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its us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Through the analyse of the situation of products list of geographic indication in Guangxi, many problems were fou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 indication in Guangxi were put forward. It will speed up th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in Guangxi.

Key words: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blem; countermeasure; Guangxi

地理标志作为地方特色经济的品牌代名词,可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区域内品牌产品企业带来无限商机,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地理标志在法律属性上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在1883年的《巴黎公约》缔结时就已经有了保护地理标志的规范,不过当时并没有使用“地理标志”的概念而是用“货源标志(Indications of source)”来表述的;其后在1958年的《里斯本协定》中是用“原产地名称(Appellations of origin)”来表述的。1994年的WTO框架内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被公认为是第一个使用“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概念的多边国际公约,该协议第22条第1款规定:“为本协定目的,地理标志是指识别货物原产自一成员方境内或其境内的一个地区或地方的标志,货物的特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实质性地取决于其地理原产地”。虽然TRIPS协议并没有要求地理标志的取得一定要经过某种注册或登记程序,根据知识产权(尤其是商业标识类权利)的产生规则,地理标志权利的产生依据是因其所依附的特定产品因该地域内自然或人文条件长期以来形成的声誉以及由此产生的识别性或显著性[1]。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了规范管理,都规定了必须经过一定的注册或审批程序,某种产品才能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对此产生的利益予以法律保护。本文所论述的地理标志都是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核准认定的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广西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如田阳香芒和荔浦芋头都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此外,地理标志作为一种标记与一定的地理区域相联系,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历史,是一个地区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2]。如桂林市的“桂林米粉”,永福县的“永福罗汉果”,容县的“容县沙田柚”等。十几年来,广西地理标志的申报与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建设了一批基于地理标志产品开发的生产基地,但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还存在着许多差距和不足,地理标志的申报和开发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广西获得的地理标志概况

目前我国有三个部门处理与地理标志相关的注册、核准与登记等管理事宜。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简称工商总局)根据《商标法》的规定对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进行注册管理(简称地理标志注册商标)。凡经工商总局商标局依法核准的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的注册人的集体成员或经注册人许可的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均可使用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中国地理标志(GI)”。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进行受理审查。审查合格后,批准该产品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当地质检部门申请使用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农业部(简称农业部)根据《农业法》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负责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符合条件的生产者、经营者可以申请使用农业部颁发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

与其他省、市、自治区相比,广西的地理标志保护工作起步较早,早在2000年“荔浦芋”就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截至2013年8月,广西获得三个部门注册、批准和登记的地理标志达119个(表1)。

2 目前广西地理标志存在的问题

2.1 广西地理标志种类与分布地域比较集中,产品种类以初级农产品为主

1)从广西获得的地理标志种类看,主要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主。在广西获得的三大类地理标志中,只有25个地理标志注册商标,远小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53个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41个,约占总数的21%。这说明广西申请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的积极性不够,更倾向于申请其他两类地理标志。另外,从工商总局商标局的网站统计分析,截至2013年8月底,我国一共注册了1 854个地理注册商标,而广西只有25个,约占全国的1.3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同处于西部的云南有67个,贵州有35个,均多于广西。广西最近两年的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的申报步伐明显放缓,且有与全国其他省市逐步拉大差距之虞。如2012年全国新增地理标志注册商标373个,但广西新增数量为0,同期云南新增21个,贵州新增5个;2013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地理标志注册商标138个,广西新增数量为0,云南新增3个,贵州新增4个。

2)广西获得的地理标志分布区域不均衡。虽然全区14个市均拥有地理标志,但分布比较集中,其中桂林市和河池市获得的地理标志均超过了20个,共计45个,约占广西地理标志总数的38.7%;其余12个市获得的地理标志为3~9个。如果单独分析地理标志注册商标,桂林市和河池市共有18个,约占广西该类地理标志总数的72%,另外玉林、钦州等8个市持有该类地理标志数为0。如果以县域(县级市、区)为样本进行分析,广西地理标志分布也比较集中,其中巴马、南丹、环江、横县、恭城、桂平等县、市、区拥有4个以上的地理标志;龙胜、全州、天峨、融水、昭平、八步、灵山等县、市、区拥有3个以上的地理标志;广西其余各县、市、区拥有的地理标志则相对较少,且有一半左右的县没有获得过任何地理标志[3]。

3)广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种类丰富,主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广西地理标志产品种类既有粮食、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中药材等初级农产品,也有茶叶、酒类、粮食等农副加工类产品,还有“合浦南珠”、“坭兴陶”等传统工艺品,产品保护种类十分丰富。但其中大部分地理标志产品是初级农产品,这与广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广西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能力薄弱。

2.2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整体较小,主要以县级以下行政区域为主

地域性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显著特点之一,申请人应当根据拟申请批准登记的地理标志产品分布情况和品质特征,科学合理地确定产品地域范围,最后由国家质检总局或农业部对产地范围进行审查,并予以批准公告。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中,只有1个是以跨市行政区域为保护范围的,即广西肉桂,具体保护范围包括玉林市、梧州市、贺州市、百色市、防城港市、贵港市等6个市辖区内的18个县(市、区)中的104个乡(镇、林场)。另外有11个是以市辖行政区域为保护范围的,具体包括“桂林辣椒酱”、“桂林腐乳”、“桂林三花酒”、“桂林西瓜霜”、“桂林腐竹”、“正骨水”、“梧州龟苓膏”、“梧州腊肠”、“六堡茶”、“钦州石金钱龟”、“钦州大蚝”等。此外有4个以跨县(市、区)行政区域为保护范围的,具体包括“玉林牛巴”、“梧州砂糖橘”、“坭兴陶”、“防城金花茶”等,如“玉林牛巴”的保护范围包括玉林市的玉州区、福绵管理区、玉东新区3个区现辖行政区域。其余103个以全县(市、区)或其下辖的若干乡镇行政区域为其保护范围,如“恭城月柿”的保护范围是恭城县辖行政区域;“麻垌荔枝”的保护范围仅为桂平市麻垌镇,核准保护面积1.8万hm2;“官垌草鱼”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仅为浦北县的官垌镇、六镇等六个连片乡镇。

2.3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名称不统一,某些名称缺乏识别性和显著性

地理标志名称由具有地理指示功能的地理区域名称和反映产品真实属性的产品通用名称构成,可以是商业或日常用语,或是历史沿袭形成的名称,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名称中,存在着诸多不统一的现象。

1)属于同一类或者同一种产品,地理标志名称中的地理区域名称级别不统一,存在着以市、县、乡镇等不同级别地理名称命名的现象。如“梧州砂糖橘”与“西林沙糖橘”、“灵山荔枝”与“麻垌荔枝”、“灵山香鸡”与“凉亭鸡”等。同时,在同一市县的地理标志中,也存在着以市、县、乡镇等不同级别地理名称命名的情况,甚至存在没有任何地理名称的地理标志。如横县的“横县茉莉花”和“南山白毛茶”,玉林市的“玉林香蒜”和“正骨水”等,桂平市甚至用“西山茶”和“桂平西山茶”两个不同名称申请了不同种类的地理标志。

2)同一种或区别不大的产品,地理标志名称中的产品通用名称不统一。如“靖西大香糯”与“上思香糯”、“梧州砂糖橘”与“西林沙糖橘”、“上林大米”与“东津细米”。有些产品在品种之间有隶属关系,申报的地理标志产品甚至会引起争议。如贺州市八步区申请获得了“信都三黄鸡”农产品地理标志,玉林市容县申请获得了“霞烟鸡”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为霞烟鸡属于三黄鸡的一个品种,且容县申请的“霞烟鸡”的地理标志名称前没有加“容县”地理名称,那么就存在着“信都三黄鸡”是否包括“霞烟鸡”这一产品的问题。

3)有些广西地理标志名称的识别性和显著性不足。地理标志作为一种区别商品来源的标记,应该具有识别性和显著性。以“白石山铁皮石斛”为例分析,通过“百度搜索”发现河北涞源、广东怀集、安徽庐江、浙江宁波、江苏南京、广西桂平均有白石山,因此“白石山铁皮石斛”这一名称就缺乏明确的地理区域识别性。其他如“西山茶”、“湘山酒”、“东山猪”等名称也存在着此类问题。

2.4 广西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情况不容乐观

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是国家相关部门为地理标志产品设立的专用标志,用以表明使用该专用标志的产品的地理标志已经由国家相关部门核准注册或登记,专用标志的使用人可以将其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上,或者用于展览、广告宣传或其他商业活动中。

1)在广西获得的三大类地理标志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较多,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截至2013年6月,广西申请该类专用标志的企业达150多家,受保护的产品效益平均提高20%以上[4],但相对于广西53个该类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而言,平均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仅约3家企业使用。实际上,许多该类专用标志并没有任何企业或个人申请使用。以目前玉林市的该类专用标志使用为例,“玉林牛巴”专用标志使用效率最高,共有6家企业使用;“容县沙田柚”专用标志有2家使用;“玉林香蒜”和“凉亭鸡”专用标志各有1家使用;其余“霞烟鸡”“博白空心菜”“博白桂圆肉”“正骨水”等专用标志至今无人问津,其中“正骨水”的主要生产企业玉林制药有限公司,在其产品的外包装和宣传中使用了“中华老字号”和“中国驰名商标”,却没有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

2)在广西地理标志注册商标中,除“田阳香芒”“恭城月柿”等少数注册商标得到较多使用外,大多数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的推广却不尽如人意。因为有许多企业认为地理标志注册商标更多地是反映一个行业或区域的情况,并不针对某个特定企业。因此,大企业不愿花费财力和时间对地理标志注册商标进行推广后与他人共享品牌利益,更多地倾向宣传使用自己的商标,而众多中小企业则更想“搭便车”,没有投资的积极性,使得众多该类专用标志被束之高阁。

3)广西区内农产品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使用更显尴尬。如桂平市是广西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最多的县市,目前也仅有5家企业使用此类标志;陆川猪的养殖户高达上千家,目前只有3家企业申请使用“陆川猪”农产品地理标志。因为目前“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知度远没有“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高。很多获得地理标志的农产品缺乏发展规划,且因其对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性较强,加上配套政策和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普遍较小,布局分散[5]。众多获得地理标志的农产品还是以传统农民分散生产为主,无法达到农产品地理标志所要求的技术标准,且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还是传统的农贸市场和地摊,因此在广西的大型超市和土特产店中很难见到“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使用。

3 广西地理标志的发展对策

3.1 应加大地理标志申报力度,尤其是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的申报

广西地理位置特殊,地域特征显著,物产丰富多样,许多地方土特产具有相当大的知名度,并畅销海内外,都符合申报地理标志的条件。据广西检验检疫部门2009年初步调查,全区县级以上可申报的地理标志产品达到329个[6],相比于目前广西获得的119个地理标志(其中还包括了3个重复申请的不同种类地理标志,如“阳朔金橘”)而言,申报工作还有很大的潜力。广西要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整合区内相关的地理标志资源,鼓励全区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农产品推广站等将更多的名优、特色产品申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对于目前工商、质检、农业三套并行的地理标志管理制度,广西各市县要按照本地拟申报产品的特点,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最终选择一类地理标志进行申报,避免像“荔浦芋”“阳朔金橘”等地理标志的重复申报。针对广西申请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的热情不高的现状,未来更应加强此类地理标志的申请,因为商标体系下的地理标志保护具有特别的优势,由于商标权是典型的知识产权,注册人将依法取得地理标志产品标志的专用权;这种商标专用权的排他性使得权利人在随后的行使权利和维权的过程相对比较容易,除私力救济的协商谈判之外,也可以请求行政执法机构的保护(而且主管商标事务的工商机关是所有地理标志保护机构中执法力量最强的),还可以直接向法院侵权人而获得赔偿,甚至可能获得刑事救济[7]。

3.2 应适度扩大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

按照2005年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第九条规定:“申请保护的产品在县域范围内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产地范围的建议;跨县域范围的,由地市级人民政府提出产地范围的建议;跨地市范围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提出产地范围的建议。”所以,目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范围都是按行政区域来确定的。但是如果完全按行政区域划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有很多的缺陷。首先,如果当行政区域小于产品真实的生产区域时,以行政区域范围确定的地理标志产品就不能保护自然区域内的产品。其次,如果严格按照行政区域划定保护范围,也不利于邻近市县对地理标志产品的引进种植、养殖和加工,不利于地理标志产业的规模扩张。因此,在目前以行政区域为标准划定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国内很多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的选择都是宁大勿小,即尽量选择大于产品真实生产区域的行政区域进行保护。如“藏毯”的保护范围包括了和青海的现辖行政区域;“普洱茶”的保护范围为云南省的普洱市、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文山州、红河州、大理州、保山市、临沧市、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等11个市州的现辖行政区域。且最近几年,国内许多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如最早“贵州茅台酒”的保护范围仅为7.77 km2,贵州省为了支持茅台酒产业发展需要,2011年调整了保护范围,新增了7.53 km2的保护面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2011年也将吴忠市红寺堡区6.7万hm2酿酒葡萄纳入其保护范围,产地范围由原有的13.3万hm2扩大到20万hm2;“西湖龙井茶”的保护范围不仅包括原西湖产区、还扩展到了钱塘产区和越州产区,共计18个县(市、区)。

在国内宁大勿小的划分和扩大保护范围的背景下,广西许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总体过小,影响了广西地方名优产品的规模扩张和推广开发。如梧州市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时,就曾出现过要求扩大保护范围的异议,因为六堡茶原料茶叶不但在梧州市辖区广泛种植,另外在贺州市的八步区、昭平县、钟山县、富川县也有种植,尤其是八步区大桂山种植的六堡茶原料茶叶品种上佳,但经过最终协调,六堡茶的保护范围仅为梧州市辖行政区域,这对贺州产的六堡茶的生产和销售影响很大。因此,建议广西以后在申报地理标志时,如果保护范围出现争议,要尽量按照宁大勿小的标准选择行政区域作为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此外,在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区域扩大后,广西要及时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扩大该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如最初“玉林香蒜”的保护范围只有玉林市玉州区现辖行政区域,随着玉林市区划的调整和香蒜种植区域的扩张,应该适时申请扩大保护范围。

3.3 应注意地理标志名称的统一性、识别性和显著性

目前,国家三个部门并没有明确的地理标志命名规范,惟一可参考的是2009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名称审查规范》(以下称《规范》)。《规范》规定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名称一般由具体的地理区域名称与商品名称组合而成,地理区域名称既可以是行政区划(如桂林、金秀等)和自然区域名称(如漓江、大瑶山),也可以是特定地理位置指向性的名称(如龙井茶中的“龙井”)。至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实际生产地域范围与地理区域名称的关系,《规范》规定“可以是大地名小范围(如有些产品实际生产地域范围并非其地理区域名称所辖范围内的所有县区、乡镇和村等),也可以是小地名大范围。地域范围与地理区域名称对应关系核定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历史和现实,保证产地、生产方式和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同时在《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中予以明确。”

根据《规范》的规定,针对目前广西地理标志名称的混乱现象,建议广西未来申报地理标志时,地理标志名称应尽量按以下原则命名:第一,以行政区划加商品名称命名时,为了增加名称的识别性和显著性,行政区划名称要尽量选择级别高的。如果生产地域为县辖的一个乡镇的,最好以“县名+乡镇名+商品名称”命名。避免出现“金田淮山”、“麻垌荔枝”等名称,因为桂平市以外的人很难知道金田、麻垌在哪里,如果以“桂平金田淮山”、“桂平麻垌荔枝”命名则可避免此种现象;如果生产地域为县辖区的几个乡镇或全县辖区的,应以“县名+商品名称”命名;如果生产区域为跨县辖区或者全市辖区的,要以“市名+商品名称”命名,此时各县要加强沟通,避免出现“田阳香芒”和“田东香芒”分别申请地理标志的尴尬;如果生产区域为跨市辖区的,建议用“广西+商品名称”命名,如“广西肉桂”“广西八角”等。第二,以自然区域、特定地理位置加商品名称命名地理标志时,自然区域和特定地理位置一定要知名,且不会让人产生误认。以上述的“白石山铁皮石斛”为例,全国多地有白石山名称,该地理标志名称容易使人产生误认,缺乏识别性和显著性,如果申报时以“桂平白石山铁皮石斛”命名就可以避免此尴尬。第三,尽量避免使用有可能引起歧义的地理标志产品名称。如“霞烟鸡”,该鸡种最早盛产于容县石寨镇下烟村,人们习惯叫它“霞烟鸡”,属于广西优良地方肉用型鸡种,现在霞烟鸡广泛养殖于广东信宜县和广西容县及周边市县,北京、上海等地也有少量养殖。因此,该名称可能被人理解为一种特殊鸡种,极易产生歧义,且广西目前没有“霞烟”这一地理名称,该名称前没有加“容县”地理区域名称,外省市人们很难知道该产品属于广西地理标志。再如“湘山酒”也是如此,外省市人有可能认为是湖南省生产的酒,如果当时命名为“全州湘山酒”就可以避免此类尴尬。

3.4 要加强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推广使用和管理

虽然地理标志的权利人是当地所有的该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其均可以使用地理标志名称,但地理标志的注册人或登记人则获得了额外的权利――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权,这种专用权是一种强化保护的手段,即当地其他没有加入的申请人或未获其许可的生产经营者只能使用地理标志名称,但却不能使用该专用标志。注册人的集体成员或经其许可的生产经营者不但可以使用地理标志名称这一文字表述外,还可以在产品包装上加贴特殊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为保证该标志所代表产品的质量,注册人和许可使用人必然会努力维护该产品的品质,而对任何假冒该标志、可能破坏产品声誉的行为予以坚决的制止。如在玉林城区和玉容公路上有许多售卖“容县沙田柚”的摊点,虽然其外观形状各异、口味甜淡不一,只要沙田柚确实来自于容县,就不能说它是假货,但却无法保证该产品符合“容县沙田柚”这一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技术要求,只有加贴了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沙田柚,才能确信其符合相关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

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推广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该地理标志产品的特色和质量,维护该地理标志产品的声誉,避免地理标志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首先,广西各地要加快制定本地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管理办法,鼓励地理标志权利人把专用标志授权给有用标要求且产品影响力较大的企业和合作社。其次,广西还要加强地理标志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品的监管,引导成立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鼓励建立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控制管理制度,督促用标企业抓好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规范,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和检查制度,切实保障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最后,广西要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进一步扩大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要多举办相关展览、展销活动,加深消费者对地理标志的了解和认知。这样,才能促进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更多地去申请和使用专用标志。

参考文献:

[1] 管育鹰.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评述[EB/OL].http://.cn.

[2] 李 庚.发展地理标志产品促广西经济发展[J].当代广西,2012(3):46.

[3] 丘兆逸,严志强.基于县域视角的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影响因素研究[J].企业经济,2013(4):131-136.

[4] 黄 信.加强地理标志保护提升广西产品竞争力[N].广西日报,2012-06-07.

[5] 严志强,彭定新,徐 伟.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开发及其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1):22-26.

上一篇:北大毕业后,我卖米粉 下一篇:讲孝道不可机械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