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16 21:03:41

孝道故事

孝道故事范文第1篇

一、孝敬父母得好报

孝敬父母在中国是所有民族的美德,彝族亦不例外。行孝不仅表现于日常生活中,也在文学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加以记述,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对孝行加以褒扬,对孝道文化加以弘扬。在彝族的孝道文化中,人们认为孝是义务,不需要回报的;但为了激励人们行孝,也出现了以行孝得好报的内容。所以在彝族的二十则孝道故事中,有一则从标题直接反映主人公孝敬父母,其内容为孝敬父母得好报的故事;但从情节模式看,有点像受董永行孝故事的影响。这则故事叫《孝敬父母的皤娄阿迤》:

古时,有个名叫皤娄阿迤的人到啥靡卧甸(今云南大理),见万物之母整齐排列着,他不禁伤心痛哭起来。万物之母问他为何啼哭?他回答说:触景生情啊,在他乡见到他人的母亲,不由思念自己的母亲,因此而痛哭。万物之母听后很感动,赐给他寿岁、富贵。皤娄阿迤因孝敬父母而得到好处。

二、以祭祀方式怀念先灵以尽孝

以祭祀怀念先灵以尽孝的故事,一共有七则,在《赛特阿育》一书所载的彝族孝道故事中,占了相当的分量。对先灵的祭祀,是彝族传统孝道文化中行孝行为最为突出的事项。第一则故事叫《祭祀儒愁阿维》,其情节是说一个孝子赌物思人而举行祭祀,以表达自己心中对先人的思念。第二则叫《祭祀额哲布嘎》,说一个毕摩的儿子笃则祭祀他的父亲(去世的老毕摩)很隆重而受到天上众神之主策举祖(即四川彝族所称的恩梯古子)的欣赏,于是赐给笃则寿岁和富贵,让他走遍天下能谋生。第三则叫《祭祀色吞史汝》。这则故事在描述了对色吞史汝的祭祀后说道:“更主要的是,生老病死人人都无法抗拒。”这说明人们当时已经有正确的生死观,对先灵的祭祀仅是表达自己的孝心而已。第四则故事叫《祭祀吉沽舍伟》。这则故事所反映的精神与第三则相似,故事的结尾称:“假若人不会死亡,大地如何容纳;假若树不会倒,天地间也将失去光明。”第五则故事叫《祭德楚赫保》,叙述一个宋代的乌撒女杰去世后祭祀的规格很高。第六则故事叫《祭阿恒鸠朵》,叙说一个叫阿外惹部的女杰临终留下遗嘱:她死后如果相关的人不到场就不能为她举行祭祀。第七则故事叫《孝子祭慈母》,说一个叫阿楚益吉的人未能对去世的老人生前尽孝而自责悲伤不已;一个叫鲁则阿租的人劝他说:“万事万物都有好形象,作为人来说,恸哭会失去形象。对母亲思念的最好办法是举行祭祀。益吉欣然依计而行。”

三、以哭表达孝敬之心

以哭表达孝敬的有八则,在彝族的这二十则孝道故事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在以哭表达孝敬的故事中,有子女哭母的、孙哭祖的,还有风、土地哭灵哭冤的,甚至有贤妇哭夫灵和麒麟哭母灵的,这在其他民族关于孝的文化中是没有的。

第一则故事叫《额索哭母灵》,说的是一个叫额索是司的生养育之神,他忙着救济穷人,医治病人,惩治坏人,开导愚钝,扶老携幼,以至于他的老母米祖宏则去世也不知道,所以极为悲伤。飞禽走兽为报答额索的恩情,提出挑选最好的毕摩为额索的母亲作祭祀,百兽和草、木、竹、水也都强烈地要求请最好的毕摩给他的母亲祭祀。“六祖”为报答额索替他们传宗接代付出的辛苦,选派出学问高深的毕摩阿鲁祖、阿洛佐,选用肥壮的猪、牛、马、羊作祭牲,要为额索的母亲举行隆重的祭祀。卓罗纪、武德本、武陀尼、武色吞也为他准备了丰富的祭品祭牲。故事最后说:“真是善有善报,额索感动不已,得到了最大安慰。”第二则故事叫《鹤鹃哭树》,这是一则表现自然界和谐的故事,纳入彝族孝道故事系列中,充分说明了彝族孝道文化的特色。故事说鹤、鹃、鹰为风把他们的家园――树毁坏而痛哭,结果百鸟闻之无不落泪。鸠开辟了地方,锦鸡召来暖风,云雀迎来了太阳,鹤鹃才止住了哭。第二则故事叫《风哭》,第三则故事叫《土地哭》。前者说:黑、黄、白三种风的声音此起彼落,也是死的表现,昏昏沉沉的蜂子是在为消逝了的风声招魂。后者说:从前的一天,任洪鲁、皮能博、尼洪鲁等九大山相聚,它们哭诉说它们都提供森林、河流、大岩,让人类和各种动物繁衍生息,但是却没有受到中部地方大地的待遇。第五则故事叫《孙哭祖灵》,故事叙述孙哭祖灵后在其结尾说:替死去的亲友及有关系的人哭灵是人生的一项义务。第六则故事叫《贤妇哭夫灵》。故事说乌蒙一个叫德歹仆娄的人,为名叫举足的丈夫去世而哭述生前的恩爱,为没有给作为君长的丈夫生下后代而极为伤心,在场者为之感动。次年举足的遗腹子降生取名为额直,后来当了君长。为此,当地的人都说仆娄真是一位替夫解忧的贤妇。第七则故事叫《笃勒愁汝哭》。文本记载说,第一个下地的笃勒愁汝三岁丧父,六岁丧母。他受天君策举祖派去测量天地经克待妥姆地方,见到万物之母整齐排列,勾起他对母亲的思念,不觉泪如泉涌。他遇到一个叫撮艾阿颖的人说:“绵羊所依靠的,是高山原野的草;幼子所依靠的,是家中的父母啊! ”两人同时痛哭。天君策举祖念他至孝至诚,赐给他妻子和很高的地位。这则故事很简短,但给人的印象似乎有董永少年失亲人和行孝品行而得好报的影子。第八则故事叫《麒麟哭母灵》。文本记述说:花斑虎阻依娄的女儿是白麒麟的母亲,有天在洱海边不幸失足落水溺死而亡。白麒麟悲痛至极,为其母举行盛大的祭祀。百鸟中鹤鹃领头,蝙蝠押尾;百兽中虎豹领头,狐狸押尾;百木中松柏领头,羊奶木押尾。它们浩浩荡荡地来为麒麟哭母灵,哭得动情,哭得悲伤,使天地也为之感动。这则故事是彝族孝道故事中,反映自然界和谐的又一内容,而且比前述的《鹤鹃哭树》、《风哭》、《土地哭》内涵还丰富。

四、以寻父寻子买父表达孝道

在反映彝族传统文化的民间传说中,有反映彝族历史上的婚姻从母系到父系制的“石尔俄特寻父买父”的内容;在关于彝族孝道故事中,则以寻父、买父、寻子的方式,向人们灌输孝道传统文化。这种以寻父寻子买父表达孝道的故事一共有三则。第一则故事叫《寻父记》。文本记述说:过去有个叫阿赖舍启的人,自小失去了阿爸,但却不知失去的缘由。于是他走遍东西南北、天涯海角到处寻找。他向能沽录略的织绸人打听,向德晋录略的打铜人询问,访问君、臣、毕摩。最后毕摩告诉说,他的阿爸并非走失,而是因染重病,想尽千方百计医治都未能挽救而去世了。于是,阿赖舍启用酒水和茶奠祭了他阿爸的亡灵,伤伤心心地痛哭了一场。第二则故事叫《寻子记》。文本记述说:过去有个叫克博阿杼的人,好不容易才生个儿子,取名叫阿杼额苦。儿子长到七岁,有天到古米旨宏去打猎后再没回家。思子心切的克博阿杼急得四处寻找,终于在罗纪父子那里寻得下落,原来他错穿了死人衣服、披毡,骑错了死人的马,领错了死人的狗,被恒颖阿买扣留(对死去的婉转说法)了。克博阿杼花了许多钱打通关节,父子才得以相见。在这天底下,实在是没有不替子女着想的父母啊!这则反映孝道的故事,其表现手法是很特别的,即这是一则以反映父慈而倡导后辈要感恩行孝的故事。第三则叫《阿租苏耿买父》,其情节为:德歹濮卧(今云南省昭通市一带)的乌蒙君长家,从君长德娄、德娄素、素那赢、阿赢阿可(又叫阿租苏耿)一共四代人都生子不见父。为此,阿赢阿可到四面八方去买父,可是都没有见卖父的集市。他来到武德鲁家,德鲁不在家,只有德鲁的小女儿奢色在家。奢色好生款待了客人,并问及缘由。阿可如实相告。奢色听了好笑,告诉他用彝家的传统习俗招祖灵敬供。阿可依计而行,乌蒙家终于长寿,三代人能共同生活,祖、父、子孙三代人得以相见。这则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奢色与四川彝族中的《什尔俄特寻父买父》中的女主人公同名,但这里的生子不见父是父亲早逝,而不是《什尔俄特寻父买父》中的母系婚所导致的生子不见父。这则故事称乌蒙君长招祖灵敬供后,人长寿了,从而生子见父。所以,这则故事的核心还是以祭行孝,反映了彝族的孝文化特色。

五、认识生老病死自然规律

人的病痛生死是一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规律,但是人们对之加以认识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彝族孝道故事中,有则叫《舒打特苴》反映了对这种规律的认识过程。故事说:有个叫舒打特苴(射日英雄)的人,试图寻觅一个不会生病死亡的地方。他走遍天下,看见的是准备办丧事的、皓发老翁体枯如柴将不久于人世的、抓药治病的。舒打特苴明白了人都是要经历生老病死的道理,并将这个道理告诉了人们。

从上述可知,在彝族的孝道故事里,没有以“为母埋儿”这样有失人性的愚孝,也没有“涌泉跃鱼”和“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的童话。在上述五部分彝族孝道故事里,其内容主要是以对先灵的“祭”和“哭”来表达对先灵亲人的怀念。其次,以艰辛寻子的故事情节,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情感,以激励人们的孝道情结;以寻父买父的情节,表达人们对上辈应有的孝敬。除此之外,在彝族的孝道故事里关于表现自然和谐的《鹤鹃哭树》、《风哭》、《土地哭》,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的《额索哭母灵》等,则可视为是营造孝文化和谐社会的延伸。所以,彝族孝道故事所倡导的,主要是一种人和自然、人和人的一种“和谐”。而且,故事在反映这种内容时,方式直接而朴素。

“献酒书”节选和“献茶书”节选,其实也是反映以祭的方式行孝的,在此不赘述。

(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彝族文学文献中的孝文化研究――以《赛特阿育》为例”成果,课题编号YZWH1107。)

作者罗 曲: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成都)教师

孝道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孝道 感恩 德育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核心人物,在家过的是“众星捧月”般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真是吃饭怕噎着,过马路怕碰着,夏天怕晒着,冬天怕冻着,连背个书包都怕累着,而改由家长拎着。在这种“玻璃壳”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私、任性、唯我独尊,根本体会不到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也不知孝心为何物。再加上受西方文化影响,“孝”观念变得十分淡薄。中小学生跳楼事件、自杀事件让人触目惊心。2007年广州16岁少年向母亲要上网费未果而拿菜刀砍杀双亲;2008年江苏一名16岁少年因在网吧玩游戏很晚回家,遭到母亲殴打,于是拿水果刀疯狂地将母亲捅死,然后自己跳楼身亡……这一幕幕惨剧不正有力地说明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吗?

据我总结,小学1-6年级语文教材总共353课,涉及的孝道、感恩内容仅仅有8课,占总课数的2.3%。即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课《看电视》、第6课《胖乎乎的小手》、第7课《棉鞋里的阳光》、第8课《月亮的心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3课《三个儿子》、24课《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0课《妈妈的账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课《怀念母亲》。由此可见,学校“孝心”教育的缺位,造成学生“孝心”的缺失,更造成学生“孝行”的缺失,整个社会缺少“孝”的传承。因此,加强孝道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一、 以校园建设为依托,促使学生“识孝”

感恩教育的前提是先让学生了解“孝”,体会“孝”。 “孝”字产生于“道(导)之以德,齐(治理)之以礼”的西周时代,是会意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孝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上面像一位长发曲背扶杖的老人,下面像一个年幼的大头儿,隶书变为“孝”。用幼儿搀扶老人之形,表达孝敬父母之意。《辞海》注释:“善事父母曰孝”, “善待祖先曰孝”。

以校园建设为依托,融入孝道文化。1.校训“孝行 尚学 健康 和谐” ,制作大字粘贴于教学综合楼。2.在楼梯、过道等悬挂中外行孝名人画像、行孝名人名言、剪纸等。3.在学校橱窗长期进行“古今孝子”事迹图片展,并不断更新。校会班会传“孝经”,课里课外讲“孝行”,大庭广众树“孝星”。

二、以语文课堂为阵地,渗透孝道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要发挥语文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孝道、感恩思想,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为学生的“终身精神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教学生学习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让学生感受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那份牵挂,使学生知道孩子是永远也报答不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3课《三个儿子》,除了挖掘文本蕴含的“孝敬父母才是真正的儿子”这一主题外,我设计了三个拓展环节,环节一:了解“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故事;环节二:读《二十四孝》,了解“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笼负母归”“鹿乳奉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环节三:了解《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里黄香扇枕温衾的故事,让学生时刻铭记“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常怀感恩之心,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三、 以阅读经典为途径,积淀孝道故事

班级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场所,利用晨会和班队活动课等,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孝道、感恩小故事、格言、诗词等拿出来交流,或口头演讲,或传递阅读,和大家一起共享孝道、感恩教育资源。在“读”的交流中,全体学生为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动,为故事中的情节所牵挂,学生的感恩认识得到升华,感恩准则得到规范,感恩行为获得动力,使学生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

四、以课外活动为平台,践行孝道感恩

实施孝道教育、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利用黑板报、小报、教室外墙走廊营造孝敬氛围,开展主题为“我为长辈献孝心”的班队活动,“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让学生自编自演孝道小品,讲孝道故事,谈个人孝道体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懂得孝道的重要,感受孝敬父母的喜悦。

孝道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儒家;孝道教育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百善孝为先。孝道在我国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孝经》成为后世儒家孝道的典范,孔子认为 “孝”是人生的主要内容,“孝”为“仁”之本。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孝道和忠君联系亲密。宋代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就把“孝”排在首位。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儒家的孝道思想,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使命所在。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效地渗透了孝道教育,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发挥教材的作用,发掘孝道的动情点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孝道教育素材,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孝道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比如,老舍的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文章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中中多处典型的神情、动作的白描,使得母亲对子女的关爱跃然纸上:如写三姐出嫁时的母亲,“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挣扎”、“咬”、“扶”、“看”等一系列的动作,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女儿的依依不舍之情,那冰凉的手、没有血色的脸以及咬着嘴唇的神情,勾勒出母亲坚强的形象。在这篇文章中,四次写到母亲为儿女而流泪。其中三次是“含着”的,一次是“一串串”的,有泪无声,这是极富理智克制的结果,体现母亲对儿女的爱。这篇文章语言朴实,事例平凡,脉络清晰,但就是这样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却蕴含了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一个“情”字,让学生感悟到浓浓的亲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时,许多学生热泪盈眶。学生明白,父母的爱是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作为子女,应在细微中感受父母的爱,更要珍惜爱、回报爱。

二、诵读经典国学作品,触动学生灵魂

国学经典往往都是孝道的典范。诵读这些教育典籍,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古籍的语言魅力,同时还能受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可谓一举两得。现代学生通过读国学经典,懂得孝道,更能触动学生的灵魂,加深对父母的感情。教师可利用晨读、课前读、晚读等时间,带领学生开展读经活动,如对《孝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经书进行诵读,吸取精华,弘扬孝道。

同时教师给学生印发成语故事中的孝道故事,配以译文、解释,学生能轻易看懂故事,既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又明白了古人是如何孝敬父母的。如 《卧冰求鲤》中的王祥,《黄香温席》中的黄香,《尝粪忧心》中的庾黔娄……。这些经典的孝道故事,会让学生心灵受到触动,由此及彼,自然就有了对父母的感恩,具备了孝敬父母的意识。

三、感恩演讲比赛,推行孝道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之间的思想和做法是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假如每个学生都心存孝道,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在家爱父母,在校爱同学、老师,在社会上关爱每一个陌生人,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我每半个学期举行一次感恩主题演讲比赛,在演讲中,学生精神饱满,激情昂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从点滴小事谈起,讲述自己身边的孝道故事,发自内心地抒发对父母的爱,体现对父母的敬。学生激情澎湃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赢得了台下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通过这种生动、活泼而有趣的活动,孝道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创设教育情境,自觉践行孝道

在学生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认同并对其典型形象产生感情共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相关教育情境。讲解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时,教师先播放一些表现父母关爱的视频或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创设一种浓浓的感恩情景,接着对学生发问:“课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回答:“他是一个尊老爱幼的好父亲。”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虽然相对肤浅,但已基本领悟到了文章的主旨。以此为基础,乘胜追击:“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在现实中的表现,充分发挥想象力,文中的我平常表现会怎样,会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进行讨论,发掘文中蕴含的孝道精神。最后,引入现实,追问学生:“现实生活中,我们因该怎样对待父母呢,如何对父母尽一份孝道呢?”一步步地引导,浓浓的氛围中,把孝道思想灌输给学生。

总之,孝道教育因素在语文教学资源中蕴涵丰富,在具体教学课堂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掘各种相关材料,把中华民族的孝道教育持之以恒地推行下去,只有这样,才对学生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刘向.新序说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十三经注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孝道故事范文第4篇

摘 要:佛经故事《弃老国缘》是一个经典的佛教孝道故事。佛教独特的孝道思想与对中华文化影响甚大的儒家孝道思想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然而两者在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以来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共同融进了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之中。在现代社会,仍可以看到这两种孝道文化的痕迹。

关键词:佛经故事《弃老国缘》佛教孝道思想儒家孝道思想

佛经故事《弃老国缘》体现的孝道思想

《杂宝藏经》卷一的《弃老国缘》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有个国家名为“弃老”,其风俗是把老人带到偏远的地方抛弃。有一个大臣孝顺,舍不得将老父亲按惯例赶走,就偷偷在地底下挖了一件密室,将父亲安置在里边随时孝养。当时来了个天神对这个国家进行考验。所出的难题众人皆无法解答,这时,大臣回去请教老父亲,在危机的时候挽救了国家。事后,国王知道了是大臣的父亲的功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立马尊大臣之父为师,并普告天下,废弃弃老的习俗,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都当加大罪。故事的情节和结局明确地宣扬了孝道的思想,而其中天神给国王出的几个难题和老父亲的解答更是突出地反映了佛教的孝道思想。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要敬信三宝,供养父母师长。故事中,天神变成一个连骸拄骨的饿人,问国王,世界上还有比他更饥穷瘦苦的人?大臣的父亲说道“世间有人,悭贪嫉,不信三宝,不能供养父母师长,将来之世,堕饿鬼中,百千万岁,不闻水谷之名,身如太山,腹如大谷,咽如细针,发如锥刀,缠身至脚,举动之时,支节火然。如此之人,剧汝饥苦,百千万倍。”①形象地描绘出不愿供养父母师长之人在地狱将遭受的痛苦。由此告诫世人要善对父母,为来世积福报。之后又从正面肯定敬信三宝,孝顺父母,精进持戒的人能获得福报,转生天上,胜过常人百千万倍。

第二,认为不但要供养父母师长,更要由孝到信,由信到忠。故事里天神变成一个身披枷锁铁链,全身冒火的人,问国王,世界上还有比他更苦的人么?大臣的父亲答道:“世间有人,不孝父母,逆害师长,叛于夫主,诽谤三尊,将来之世,堕如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陷河沸屎,刀道火道,如是众苦,无量无边,不可计数,以此方之,剧汝困苦,百千万倍。”②在这里,佛经把不孝引申到不信,不忠。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更难做到对朋友信,对君主忠。这与《论语》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所表达的意思有相通之处。

第三,指出了行孝的根源在于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故事中天神问国王如何分辨两只外表一样马谁母谁子?大臣的父亲答道:“与草令食。若是母者,必推草与子。”③正是因为父母恩情重如山,儿女后代难完报。父母在养育儿女时,受了无数艰难困苦,作为后代,应该生起感恩心,以报父母之深恩。佛在《父母恩重难报经》中将母恩归为十种:一者怀胎守护恩,二者临产受苦恩;三者生子忘忧恩,四者咽苦吐甘恩;五者回干就湿恩,六者哺乳养育恩;七者洗濯不净恩,八者远行忆念恩;九者深加体恤恩,十者究竟怜悯恩。④而佛教的报恩不仅讲今世,而且注重来世,由此推及到对一切众生起好感,生慈心。因为万物都可能是过去父母的精神所化成的,所以要戒杀。这也是出于孝心的表现。

总之,佛教的孝道思想认为孝行应该不仅停留在赡养承欢的层面,并且需要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高度。宣扬戒孝合一的思想,认为行孝是持戒的基础和前提,而持戒又是善的源泉,归根结底,孝是众善之本,持戒和行孝的关系至为密切。各种戒律在外道之人看来可能太过严苛,但是佛家宣扬行善尽孝的思想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丰富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儒家“孝道”思想与佛教“孝道”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融合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受到儒家正统的非难,儒家认为佛门弟子,违背父母意愿,辞亲别祖,不娶不嫁,绝嗣无后,是为大不孝。但是在古代,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捍卫正统的思想武器,主要是被“知识分子”所接受,而佛教向往极乐世界,为来世积福祉的主张却在广大的穷苦劳动人民中有广泛的影响。儒家和佛教都是兼容性比较强的学说,并没有盲目排外,因此,在将近两千年的互相碰撞、磨合中,两者出现了一些融合的产物。

第一,佛教宣扬戒孝合一的思想。早在三国时的康僧会,就把佛教的持戒与世俗的尽孝联系起来,认为戒酒是“奉孝不醉”。由此,中国佛教历来有倡导持戒与行孝统一,宣扬戒孝合一的思想。《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⑤说的就是,行孝便是持戒,行孝与持戒都有一样的功德,持戒与尽孝合而为一。首先孝为戒先,行孝就是持戒;其次戒为孝蕴,持戒就是尽孝。大戒以孝为先,众善由戒而生,如无戒,善无从生,而无孝,戒无所依。故经云:“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佛遗教三经要义丁四说劝修戒利益》⑥

第二,佛教将轮回报应与孝道结合起来。佛经通过描述不孝之人将要受到的种种地狱苦难,和持孝之人将要获得的种种天堂福祉来从两方面告诫世人,应该敬信三宝,孝顺父母。而佛门之中又有众多感人至深的孝亲事迹,众高僧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指引众生。佛教伟大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为报父母深恩,曾在父母生命垂危时,连自己身上的肉也割下来供养父母。后来又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在皇宫为父阐扬净土,令其闻法生信,超升三界。又如弘一大师每逢“母难日”,必于佛前虔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以此功德回向先母。有一次,他在听静权法师讲《地藏经》时,禁不住痛哭失声,忆及先母生前为他所受的种种折磨,比他自己过着无柴无米的日子还难受。

第三,送子观音的偶像崇拜融合了佛教与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虽然佛教宣扬超脱红尘,无念无欲,不嫁不娶。但是由於佛教宣称观音慈悲为怀,救助众生,中国人民便在她的众多神通中增加了送子的神通,而且信徒众多,特别受还没怀孕的妇女推崇。这正是儒家注重子嗣繁衍的思想对佛教的影响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孔子代表的儒家的孝道思想与佛教的孝道思想在本质是的一致的,都是为了对父母报恩,尊敬,供养父母。而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各有其特点,孔子更强调对父母的尊敬之心,以及通过严守礼的规定,传承父母的血脉,继承发展父母的功业等方面来表现孝道;而佛教更注重为父母积福报,不仅在今生供养父母,而且为了不误伤的前世父母而戒杀生,并对一切生灵怀有敬畏之心。两者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儒家的孝道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有重大贡献。在现代社会,重新审视这两者的孝道思想,吸取其中的精华,陶冶审视自身的行为举止,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积极的意义。(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注解:

① (北魏)吉迦夜昙曜译选.杂宝藏经.花城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9页.

② (北魏)吉迦夜昙曜译选.杂宝藏经.花城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9页.

③ (北魏)吉迦夜昙曜译选.杂宝藏经.花城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20页.

④ 释证严讲述.父母恩重难报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6页.

⑤ 赖永海主编.梵网经.中华书局,2010年5月.第203页

孝道故事范文第5篇

清丰,古称顿丘。春秋属卫,汉置顿丘郡,曹操曾任顿丘县令。唐大历七年,因境内有隋孝子张清丰门阙,朝廷析顿丘、昌乐(今南乐县)之四乡置县,钦定为清丰县,沿袭至今,已有 1200 余年的历史。“忠孝出于孝悌之门”,唐代名将顿丘人南霁云平定“安史之乱”,断指罢宴,壮烈殉国,在原县城北关外,建有南霁云庙,与张清丰祠遥相呼应,清丰因此而“忠孝贯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和发祥地,一代伟人邓小平和老一辈革命家宋任穷、王宏坤、杨勇、苏振华等曾在此战斗、生活和工作,在“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保存有大量的革命史迹,对研究我党、我军的历史,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大意义,被誉为“中原红都”。清丰人民自古勤劳善良,崇尚孝道,行孝敬老蔚然成风,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子之名命名的县,有“孝道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

一、清丰孝道文化渊源

清丰物华天宝,民风淳朴,孝道文化积淀深厚,孝亲敬老,代代相传,孝道文化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已成为延续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上古时期,清丰位于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龙乡”――濮阳的中心区,是黄帝、帝喾、颛顼、尧、舜等华夏祖先们重要的活动地区。舜继尧位、孝行天下,“孝感动天”的故事当之无愧地被列入“中华二十四孝”之首。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至卫都(顿丘一带),广传“仁孝”,生活于卫国的孔子弟子子路、闵损等,深受孔子孝道思想的感化。“子路负米养亲”、“鞭打芦花”的孝道故事广为流传,分列《中华二十四孝故事》之二、之七位。清丰孝道文化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并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

自秦代以来,历代官修正史立有《孝义传》,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

汉王朝提倡“孝治天下”,设立了察举考试的孝廉制度。西汉儒学家、易学家顿丘人京房,孝闻四方,初元四年被举为孝廉。东汉时期,鲁峻、曹操因举孝廉,而任顿丘县令,成为清丰孝行的一代典范。

晋人吴猛,生于东郡(古顿丘一带),留下了“恣蚊饱血”的千古佳话。

南北朝始,“不孝”被列为“十恶不赦”大罪之一,进一步推动了华夏民族孝道文化的发展,对于巩固清丰孝道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隋顿丘人张清丰,终身以打烧饼为生,虽一世清贫,但他善待双亲的孝行,在当地广为流传,开皇年间被举为孝廉,为侍双亲终未出仕。后人为纪念他,将所在地更名为“清丰店”,并建祠立碑。唐大历七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以县境有隋张清丰孝子门阙,遂表奏朝廷钦定以“清丰”之名为县名,延续至今。

宋元时期,孝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完全进入了社会道德规范的范畴,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已发展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华夏传统文化。

明清时代,朝廷也极力提倡孝道,昭示其尊老敬贤的教化。在清丰一带,关于孝道与崇老的文化和习俗,则有更为丰富的文字记载。如在清光绪年间,清丰瓦屋头葛氏“割肉孝姑”,朝廷匾“纯孝可风”,并对时任县令、村官晋爵;柳格乡后士子元村的刘永之,为使其父魂归故里,往返清丰、新疆,步行数万里,历时四年有余,其孝行轰动了朝野,朝廷 “万里归亲”御匾以彰其孝;纸房乡大什字村赵文炳,因无力厚葬双亲,为解心中之愧不断为父母坟茔添土,日积月累,堆积而成“赵氏孝子坟”。2002年,我县韩村乡出土的唐代孝子张德琰为其父母敬造的弥勒佛像,为清丰孝道文化提供了又一古老的历史佐证。

伴随着清丰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类的繁衍生息,孝道已逐渐积淀和内化为人们深厚的心理情感,成为了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和普遍的伦理道德,进而形成了浓厚的清丰孝道文化,她穿越千年时空对清丰大地乃至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孝道文化对清丰的影响

清丰因“孝感动天”、“子路负米”、“万里归亲”等孝行故事的广泛流传,使人们对孝道故事耳熟能详,无论年纪古稀的老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都能或多或少地讲出一些清丰孝道故事。历史上先后涌现出了以张清丰、刘永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孝顺人物,其孝道理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美德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

在唐代,顿丘城设有“广孝坊”,明代在县城南关外建有“隋孝子张公祠”,清代在县城建有“清贤祠”,以列表乡里孝贤名士,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

建国初期,曾对外国记者说“我国中原地区有个孝子叫张清丰,后人为了学习他,把他去世之日,即农历的十月初一定为‘孝亲节’。所谓‘孝亲节’就是孝敬父母双亲,却不同于你们西方仅过‘母亲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同志来濮阳视察,路过清丰县时,看到了张清丰孝子亭,对我县保护和传承孝道文化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清丰孝道文化及保留下来的部分历史遗迹,在见证时代风雨变迁的同时,还在继续发挥着旌表古人,劝人行孝的重大现实价值。它不但对于研究隋、唐以来中原地区孝道文化的发展、沿革提供重要的历史佐证,而且对当今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家、爱国的良好社会风气,依然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和感化功能,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弘扬孝道文化的做法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孝道文化建设力度加大

为做好我县的孝道文化工作,加强孝道文化的软硬件建设,打造清丰孝道文化品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以宣传、文化、广电、史志办、档案局等部门为成员的孝道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实行跟踪问责。做到有人管事,有人办事,形成党政主导,责任单位齐抓共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规划建设孝道文化园,县委、县政府把孝道文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加大孝道文化建设投入。

(二)广泛开展孝道文化活动 加快孝道文化建设步伐

特别是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文化旅游局、县文联、县妇联及各乡镇党委、政府,组织了 “孝道文化”宣讲队,利用宣传标语、广播、文艺表演等形式,多次举办了“弘扬孝道文化、构建和谐清丰”的大型宣传活动。采取“自上而下宣传、自下而上评选”的办法,在全县广泛开展了一系列的以敬老孝老为主题的“好媳妇”、“好婆婆”、“当代孝子”、“五好家庭” 、“和谐平安家庭”、“孝道文化进校园”、“文明家庭” 等有益活动。对县、乡、村评选出来的典型孝道人物事迹,在电视台、大河清丰网、报刊等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大力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社会传统美德,使社会不良风气得到了有效遏制,新风俗、新观念得到了褒扬,城乡“当代孝子”、“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好媳妇”到处涌现。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系列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推动了家庭和谐、社会文明进步,突出了清丰孝道文化特色。

(三)挖掘整理孝道文化资源 积极开展孝道文化学术研究

清丰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孝道文化建设,做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积极做好孝道文化的传承工作,组织成立了“清丰孝道文化研究会”,开展了史料搜集、走访调查、科学论证等一系列卓有成效地工作。县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民间文学工作者,多次召开孝道文化学术研讨会,对孝道文化进行探讨和研究。民间文学“清丰孝道传说”相继被清丰县政府、濮阳市政府公布列入首批县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日被河南省政府公布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国家红学研究专家唐孝方同志编写的《清丰孝道文化研究资料》一书已出版。国家三级编剧万锋伟同志创作的大型古装戏《张清丰》,已搬上了舞台。“中华孝亲敬老之星”、“河南省敬老之星”、感动清丰“十大人物”刘章顺同志编写的《思念到永远》及原县人大主任齐鸿飞同志编写的《母祭》一书等均已出版。

(四)孝道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进一步加强

清丰县各级党委、政府历年来十分注重孝道文化遗址及实物的保护与开发,包括孝道文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孝道文化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图书资料以及口头传说、民俗活动、祭祀礼仪等,对所有的孝道文化资源登记造册,实行了规范化档案管理。如为了使清丰亭“孝子碑”得到有效的保护,1989年,在县城西北隅,对隋孝子张清丰碑进行重修并建“清丰亭”,后被濮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在县城东北角竖立了唐将南霁云石雕像,在清丰亭内立隋孝子张清丰石雕像与之相呼应。2006年县政府筹资,对清丰亭、张清丰雕像等孝道文化遗址进行了维护和修缮。清丰孝道文化遗址,是祖先创造并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并传承给后代子孙。

孝道故事范文第6篇

一、引导学生重视孝道,提升传统孝道美德地位

小学生们的思想还处于懵懂状态,没有分辨事物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尤其是对孝道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用孝顺的态度对待家长,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从而培养高素质人才,改良社会风气。教师要在教学英语的同时把孝道的思想进行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孝道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适用于我们国家,在很多西方国家甚至全世界都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精神,从而确立孝道在孩子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于小学生对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能私下里尝试着模仿出来,所以教师就要让学生们感受到孝道的重要,从而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有关孝道的精神。

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上给学生们找出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例如:卧冰求鲤、鹿乳奉亲等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并且能在教师备课时候利用一些英语词汇,把这些故事变成英语课堂上的课外拓展,让学生们可以通过英语版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来增加词汇量,让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在英语课堂上也是需要重视孝道的,无论是在任何地方,孝道精神都是值得称赞和表扬的,还要让学生们在英语课上进行讨论和思考,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们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们自发进行感悟孝道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西方孝道文化,提升传统孝道美德地位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要明确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由于在西方一部分国家对于孝道的重视并不够,而在中国传统理念中甚至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由于小学生们在小学学习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才感刚刚开始,更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给学生们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机会,从而在进行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既能保证孝道文化的核心地位,又能用清晰、理智的目光去看待部分西方文化中对于孝道文化的态度。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找一些有关西方世界中对于孝道有所涉及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在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的同时也对中西方孝道文化有所对比,更加深刻认识到孝道在日常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们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与自己熟悉的同学互动表演,比如,一个扮演“daughter/son”,另一个扮演“mother/father”,两人进行对话,表演在家中的时候自己的父母有哪些关心自己的举动从而感受孝道的必要性,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并随着教师的启发,在情境中可以模拟一下自己回家以后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孝道文化,让两个人通过即兴英语对话,锻炼了对英语的掌握能力,在情境表演中感受到英语课堂的乐趣。也能让学生在情境对话中感受到课堂的人文关怀,在情境演绎中学习并提高了艺术感受力。教师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加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程度,课堂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们在课上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给予学生们表扬,“good job!”“great idea!”“well done!”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一些知识掌握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教师要给以耐心引导,鼓励学生,让学生们学习对英语抱有信心。

三、重视孝道融入途径,提升传统孝道美德地位

孝道教育不仅仅是需要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引导,也需要改变孝道教育的方式,重视在英Z课堂上展开孝道教育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很自然地就感受到孝道文化与英语知识的结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重视孝道文化。在进行孝道思想重要性宣讲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宣扬孝道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孝道是一种美德,是值得学生们进行学习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英语课堂以外的拓展活动,通过其他形式的英语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们学习孝道。

比如,教师可以进行教材的补充,由于小学教材上有些知识点不够全面,教师就需要拓展教学途径,让学生们看一些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一些节目,“China Daily”“English Saloon”等节目,让学生们有多种多样地接触英语的途径,教师可以进行节目的筛选,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可以在课堂挑选一些描述在国外家庭之间关系的节目,让学生们自己体会到孝道文化的重要。并能在平时与父母的相处中主动表现出对父母的孝敬,这也能净化社会风气,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总而言之,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们在学习英语之后依然在心中坚定孝道文化的崇高地位,随着国际化的脚步越来越快,教师在帮助学生适应中西文化交融的时候一定要把中华孝道精神融入其中,这对学生不仅在学习道路上有所裨益,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素质,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孝道故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二十四孝图》封建“孝道” 批判 研究

【中图分类号】B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189-01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很感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研究,揭示了封建“孝道”的残酷和虚伪,批判封建“孝道”复古主义的倒行逆施。“孝”在我国封建社会是重要的道德规范,受到封建经济、宗法、伦理的限制。在封建家庭中父亲具有权威性,儿子要完全受到父亲的支配,要无条件地服从父亲,《二十四孝图》中儿子不顾自己的安危为父母做出牺牲,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看到“孝道”的作用,把“孝道”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封建中的“孝道”是私有制经济的产物,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笔者从《二十四孝图》出发,总结了封建“孝道”存在的糟粕,并对其进行批判。

一 对“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的批判

《二十四孝图》中“孝亲”是家庭中的重点内容,在封建社会由于每个家庭都受到宗法制的影响,统治阶级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绝对权威的封建家天下的形式,这种封建制度的等级要求父亲是一家之长,皇帝是一国之尊,封建家长要尽孝,直接升华到要对君主绝对尽忠。《二十四孝图》是封建“孝道”的经典图画,描述了“忠孝合一”的封建“孝道”观点,要求只要做到孝亲和忠君就能光宗耀祖。统治阶级大量宣传关于忠孝的理论,表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才能对君忠诚。封建统治阶级发现只有人人都尽孝,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才能稳定。儒学理论一语道破了统治阶级提倡“孝道”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养成服从的性格。

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把“孝”提升到绝对高的地位,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必须遵守“孝道”,“孝”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对这种封建的“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理论要持有批判的态度,这种方式是封建统治阶级蒙蔽人民的一种手段,推行这种观点的目的是要求人们以孝尽忠,心甘情愿地服从统治阶级,是统治阶级思想集中的反应,要持有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二 宣扬绝对服从父亲的奴隶主义剥夺了子女的独立人格

封建“孝道”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导致了家长专制主义和子女的奴隶主义。《二十四孝图》要求子女要绝对服从家长,没有独立思考的自由,甚至父亲死后明知道观点是错误的还要执行。孔子的儒家学派理论中阐述了“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可见孔子是承认父母会有缺点和过失的,儿子可以轻微婉转地劝止,也可以为其隐瞒,但无论父母态度如何,仍必须恭敬顺从,不悖其意,这种封建“孝道”理论是不对的。另外,在封建“孝道”理论中强调父亲对子女具有绝对的支配权,甚至有生杀权利,子女必须服从,逆来顺受,受父母的摆布,这种形式的“孝道”是专制主义的体现,子女变成父母的奴隶,可见其中蕴含了荒谬、虚伪以及不平等等众多因素。

封建的“孝道”还要求子女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父母全而生之,己当全而归之”这种思想蕴含了封建愚昧色彩,与科学观点相反。道学中把解剖尸体作为封建道德的破坏,造成古代医书上只有一些人体解剖位置的粗略描述。另外,这种理论剥夺了后代的创新的意识,对子女的价值进行否定,对青年人的发展造成影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鲁迅先生曾经批判这种“孝道”,对青年人是一种摧残,这种保守的观念致使封建腐朽的霉气更加破烂。

三 宣扬婚姻不自主、男女不平等

封建理论的等级观念很强,男女不平等,父母包办婚姻,封建社会认为子女自由恋爱是伤风败俗,违抗家长的意见则为不孝。在这种道德的压榨下剥夺了子女追求婚姻的权利,葬送了子女的幸福。封建“孝道”中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的想法也是非常愚蠢的行为,结婚以后必须生子是对家族的义务,这种无后不孝的观念对妇女来说是灾难,对于没有子嗣的妇女被看做是极大的罪过,他们孤独终老,没有幸福,没有快乐。

这种观念同样需要批判,对封建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二十四孝图》中正好反映出这一点,需要对这种思想进行猛烈的抨击。封建社会的“孝道”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出现了很多的不文明、不民主,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四 结束语

封建社会宣扬的“孝道”除了要批判糟粕的内容,也要吸取其中的精华。《二十四孝图》中就蕴含了这样的道理,如提倡善待父母、赡养双亲、敬爱长者等都是封建“孝道”中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需要提倡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舒.道存瓦甓上孝在枕席间(五)——《二十四孝图》赏析[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0(10):4~6

[2]王苏.“孝”的伦理审视[J].青海社会科学,2009(2):121~124

[3]田耿辉.浅论封建“孝道”与社会主义“孝道”[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11~15

[4]安玉英、米叶芳.试论先秦儒家“孝道”思想与我国当前的和谐家庭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5):17~20

孝道故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孝道教育;幼儿;教学方法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孝文化是我国古往今来永恒的经典教育。一般来说,一个懂得尽孝的人都是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因此,孝道教育应该从幼儿阶段就开始抓起。良好的孝道教育可以促进幼儿从小就对父母、对家庭怀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还可以培养其亲社会的行为。

然而现在的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父母都把最好的给孩子,可是孩子们还是不知足、不领情,甚至为达不到要求感到委屈,根本不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父母的辛苦。父母平时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稍有点头疼脑热,就心急火燎地求医问药。而自己病了,孩子竟想不到给父母倒上一杯水,实在令人心寒。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爱,自然也不会将心比心,关心体贴父母。

出现这种现象,也不能全怪孩子,做父母的也有责任,那就是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而幼儿园受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只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与培养,忽视伦理教育和家庭德育。同时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呈现三代人的“一二四”金字塔形,孩子处于金字塔的最顶端,几代长辈众星捧月,享受着“王子”“公主”般的服侍和呵护。在这种“博大无私”的爱中,淡漠了幼儿的回报意识,堵塞了幼儿的回报渠道,从而使他们养成心安理得地享受爱,而不懂回报爱。

雨果曾说:“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引导他们正确地接受爱,更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田种撒播爱和孝的种子,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回报爱。我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孝道:

一、借助交谈引导幼儿懂得孝

我首先创设“接受爱,回报爱”的情境,通过提问、讨论、引导、交谈,让孩子懂得孝敬关爱父母,不仅仅只停留在物质上,还要从精神上关心父母。比如情境课“给爸爸洗袜子”和“给妈妈吃点心”等,让幼儿在生动真实的氛围中,慢慢融化对“孝”字的理解,尝试着去爱、去孝。为了巩固理解并把孝落实在行动上,我给小朋友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做一件表达孝心的事,第二天把自己的“孝心故事”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以达到进一步强化孩子“孝的意识”。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孝道教育活动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孝道教育活动。例如:经典孝道文学作品诵读大赛、孝道主题活动、工艺孝道行动等,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到养老院或社区里搞敬老活动等,通过这些孝道教育活动,让幼儿体味爱与被爱的情感体验,增强实践孝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引导幼儿以父母为榜样孝敬长辈

电视上有一则孝道的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妈妈亲自打水给老母亲洗脚,她的儿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端了半盆水请妈妈洗脚。广告词温馨提醒:上行下效。父母是幼儿孝道的启蒙老师。父母要从自己做起,孝敬父母,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孝道形象。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从观察到模仿实践孝道,逐步培养孝敬父母的品德。家庭可以配合幼儿园“给父母洗脚”的孝道教育活动,爸爸妈妈给爷爷奶奶洗脚,孩子给爸爸妈妈洗脚,在给父母洗脚的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母爱的伟大。

四、播放孝道故事和视频教育幼儿

陈红的一首《常回家看看》打动了无数老人的心,打动了无数子女的心,可以给幼儿播放,并教会幼儿唱。幼儿园也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关于孝道的动画片,如,《二十四孝的故事》等。在观看结束后,可组织幼儿谈观后感,通过古今的孝文化浸润,增强幼儿和父母的感情。

五、利用传统节假日传承孝道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包含着孝道的内容。我经常在传统节日来临之前,给幼儿讲解节日的来历、风俗等,并在班里分角色演情景剧,表达对父母的孝,这样他们就会在节日按部就班地回报给父母。比如:在父母的生日,表示祝贺并送生日礼物;在母亲节、父亲节,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在中秋节,与父母一道回家探亲、送月饼等等。

六、通过布置孝道家庭作业让幼儿行孝道

为了把幼儿当天学到的孝道行为和知识落实到家庭作业中,我会巧妙地设计一些孝道家庭作业,要求他们认真地完成,帮他们理解父母无私的爱。例如,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给爸爸妈妈倒一杯水;把自己喜欢的食品分享给爸爸妈妈;和父母谈谈他们的工作等。

孝道故事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二十四孝图》封建“孝道” 批判 研究

【中图分类号】B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189-01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很感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研究,揭示了封建“孝道”的残酷和虚伪,批判封建“孝道”复古主义的倒行逆施。“孝”在我国封建社会是重要的道德规范,受到封建经济、宗法、伦理的限制。在封建家庭中父亲具有权威性,儿子要完全受到父亲的支配,要无条件地服从父亲,《二十四孝图》中儿子不顾自己的安危为父母做出牺牲,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看到“孝道”的作用,把“孝道”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封建中的“孝道”是私有制经济的产物,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笔者从《二十四孝图》出发,总结了封建“孝道”存在的糟粕,并对其进行批判。

一 对“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的批判

《二十四孝图》中“孝亲”是家庭中的重点内容,在封建社会由于每个家庭都受到宗法制的影响,统治阶级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绝对权威的封建家天下的形式,这种封建制度的等级要求父亲是一家之长,皇帝是一国之尊,封建家长要尽孝,直接升华到要对君主绝对尽忠。《二十四孝图》是封建“孝道”的经典图画,描述了“忠孝合一”的封建“孝道”观点,要求只要做到孝亲和忠君就能光宗耀祖。统治阶级大量宣传关于忠孝的理论,表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才能对君忠诚。封建统治阶级发现只有人人都尽孝,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才能稳定。儒学理论一语道破了统治阶级提倡“孝道”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养成服从的性格。

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把“孝”提升到绝对高的地位,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必须遵守“孝道”,“孝”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对这种封建的“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理论要持有批判的态度,这种方式是封建统治阶级蒙蔽人民的一种手段,推行这种观点的目的是要求人们以孝尽忠,心甘情愿地服从统治阶级,是统治阶级思想集中的反应,要持有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二 宣扬绝对服从父亲的奴隶主义剥夺了子女的独立人格

封建“孝道”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导致了家长专制主义和子女的奴隶主义。《二十四孝图》要求子女要绝对服从家长,没有独立思考的自由,甚至父亲死后明知道观点是错误的还要执行。孔子的儒家学派理论中阐述了“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可见孔子是承认父母会有缺点和过失的,儿子可以轻微婉转地劝止,也可以为其隐瞒,但无论父母态度如何,仍必须恭敬顺从,不悖其意,这种封建“孝道”理论是不对的。另外,在封建“孝道”理论中强调父亲对子女具有绝对的支配权,甚至有生杀权利,子女必须服从,逆来顺受,受父母的摆布,这种形式的“孝道”是专制主义的体现,子女变成父母的奴隶,可见其中蕴含了荒谬、虚伪以及不平等等众多因素。

封建的“孝道”还要求子女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父母全而生之,己当全而归之”这种思想蕴含了封建愚昧色彩,与科学观点相反。道学中把解剖尸体作为封建道德的破坏,造成古代医书上只有一些人体解剖位置的粗略描述。另外,这种理论剥夺了后代的创新的意识,对子女的价值进行否定,对青年人的发展造成影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鲁迅先生曾经批判这种“孝道”,对青年人是一种摧残,这种保守的观念致使封建腐朽的霉气更加破烂。

三 宣扬婚姻不自主、男女不平等

封建理论的等级观念很强,男女不平等,父母包办婚姻,封建社会认为子女自由恋爱是伤风败俗,违抗家长的意见则为不孝。在这种道德的压榨下剥夺了子女追求婚姻的权利,葬送了子女的幸福。封建“孝道”中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的想法也是非常愚蠢的行为,结婚以后必须生子是对家族的义务,这种无后不孝的观念对妇女来说是灾难,对于没有子嗣的妇女被看做是极大的罪过,他们孤独终老,没有幸福,没有快乐。

这种观念同样需要批判,对封建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二十四孝图》中正好反映出这一点,需要对这种思想进行猛烈的抨击。封建社会的“孝道”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出现了很多的不文明、不民主,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四 结束语

上一篇:情诗绝句范文 下一篇:药厂实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