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之疑惑一二

时间:2022-05-13 10:43:43

教材解读之疑惑一二

摘 要: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小学高段,你会发现小学生仅仅学习课本知识远远不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可读的资源,如课本最后所附的自主批注文章,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善于思考,提出问题,最后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拓宽知识面,分享成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疑惑;课本;词语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

我在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时候非常重视孩子的积累和课外阅读,课后的自主批注文章是我必须训练的内容,孩子们非常积极、认真地批注,作为老师的我感到非常欣慰。其中有个孩子特别喜欢读书,善于思考,在读到《略谈学生读书》时,他非常肯定地说:“老师,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该这样修改:先说各级住校学生读各科的课本。各级学生入学,目的是去受教育,读课本是受教育的一种手段。第三段的内容应该放在这。即‘读课本切忌只听老师讲而自己少动脑筋,只顾死记硬背……实际上可能五十分也不值’提至‘受教育还有其他手段 ……也可以说是读不用文字编写的课本’之前。”

段落是由若干个句子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的,是文章的组成部分。一段话往往由几句话组成。这篇《略谈学生读书》第二段就是先写了读课本是受教育的一种手段,那么后面的内容就应该围绕课本的读法,以及它的意义所在。因此第三段的内容就应该放在第二段第二句话的后面,这样结构才不会凌乱,最后再谈谈受教育的其他手段。

我认真查找资料并反复进行朗读比较,结果发现真的是这样,我当时非常惊讶,给他点赞的同时也在思考:看来关于段落的组织孩子学得有收获,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为什么没有发现呢?此文的作者是叶圣陶先生,选作教材略有改动。毕竟是我和学生的陋见,不知是否如此。

在西师版小学语文新课标的第三学段(5―6年级)中,这样写道:关于阅读,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有这样一课《我和乌丽娜》,要求五年级孩子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中间有这样一段:“大妈的庭院里种满了花木,几只母鸡带着一窝小鸡,在花木下安详地觅食。”要求五年级孩子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孩子就提出来:“老师,‘安详’是从容不迫、稳重的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呢?”是呀,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庭院里,为什么要用“安详”呢?我课后认真地查阅资料发现:

安详:近义词为安乐、安宁、安定、安适、安闲。有两种释义,一是从容自如、稳重、态度安详、举止安详;二是平静自然。

第一,稳重,从容。汉蔡邕 《荐边文礼书》:“口辩辞长,而节之以礼度。安详审固,守持内定。”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罗[斯国》:“安详前进,导彼五人。”《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近因小女出阁,预置媵婢月香。见其颜色端丽,举止安详,心窃异之。” 吴玉章 《辛亥革命》十四:“只剩下那个箱子,由一个日本人看守着。 陈策装做很安详的样子,径直走到他的跟前,和颜悦色地同他交涉。”

第二,宁静,平静。浩然 《艳阳天》第二七章:“夏夜的野外,安详又清爽。”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二八章:“哭过以后,她舒了一股抑压着的闷气,心情似乎舒畅得多了,现在安详地坐着。” 碧野 《雪路云程・前峡与后峡》:“这美丽宁静的景色,使我们的心情变得非常畅朗、安详。”

从以上的解释上看,我也觉得这个词语可以换成“安闲”或者“安适”。词语教学中要让孩子触摸、感受词语,掌握词语,这里的掌握更侧重于让词语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言为心声”,在文中,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心灵的演绎。言语的学习与心灵的丰富是同步的,如果词语教学能做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词语本身的存在,那么词语教学同时也成了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词语本身的存在,除了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之外,在阅读教学中要去充分掂量词语的味道、色彩、质地、芳香,说到底我们在词语教学中要进行语感教学,而不是纯粹的词语知识的教学。只有让学生“感”到了,运用才能水到渠成。

孩子们的发现让我非常惊喜,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惑,然后在解决疑惑中不断进步,不断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一个提出疑惑到解决疑惑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孩子都会有收获,这也是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聚奎小学校)

上一篇:绘本搭桥想象习作 下一篇:浅析高中政治课改后教学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