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蒲县退耕还林的主要树种―刺槐

时间:2022-05-13 08:06:17

[摘 要] 本文结合蒲县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植被情况及几年来退耕还林实践经验证明,刺槐为蒲县退耕还林中的主要树种,而且还对刺槐的林学特性、栽植技术进行了阐述及效益评估,最后做了分析总结。

[关键词] 退耕还林 主要树种 刺槐

[中图分类号] S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0-0126-02

1 土地利用状况

全县总土地面积226.59万亩,其中山地占41.5%,沟壑50%,垣、川7.5%,水域1%,在总面积中,农耕地50.99万亩,其中川、垣平地为13.38万亩,占25%,坡地39.6万亩,占75%,其中6-15度为2.16万亩,16-25度为14.68万亩,25度以上为3.32万亩,这些坡耕地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长期粗放经营,导致地力下降,产量低而不稳。

2 气候条件

蒲县为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春季多风少雨,冬季寒泠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晴朗凉爽,年平均降雨量为583.1mm,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中,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年蒸发量为1760 mm,年平均气温8.7℃,绝对最高气温40℃,绝对最低气温―25.6℃,无霜期171天,霜冻14天,平均早霜始于10月8日,晚霜终于4月17日,风速2.6米/秒,风向冬春多西北风,夏秋多东南风,大于或等于10℃,积温2800℃ C3600℃,年日照时数2600小时,年太阳辐射1300千卡/平方厘米,可完全满足林木生长需求,其中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干旱、霜冻、冰雹。

3 土壤与植被

3.1 土壤

蒲县土壤95%以上是地带性土壤一褐土,可分为淋溶褐土、典型褐土、碳酸盐褐

土和草甸褐土等几个区类。

土石山区,在森林植被下,海拔1600米以上多为淋溶褐土,土壤肥沃,典型褐

土多在1200米以上草灌覆盖较好的山地,水土流失较弱,海拔806-1500米之间的梁、峁、垣、坡、沟等黄土丘陵区为碳酸盐褐土,土层深层,B层有明显的钙化层,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沿河两岸低洼地和山谷溪旁下有草甸褐土,土体通透性差,土壤养分含量低。

3.2 植被

蒲县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在西部残垣丘陵区,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而且稀少,常与农田交错分布;东部土石山区为昕水河源头,自然植被较茂盛,针阔叶林片状混交并有成片的落叶灌丛和温带性草原灌丛。

综上所述,为改善蒲县西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从2000年起,蒲县被列为退耕还林试点县,经过几年的努力,真正实现了荒山变绿地。从2000年-2006年,全县退耕还林面积3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9.6万亩,荒山、荒坡造林24.9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之中设计营造刺槐林28万亩,几年来总结蒲县退耕还林的实践经验证明,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刺槐不论成活率、生长势比其他树种强,而且刺槐绿化效果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均比其他树种较佳。

4 刺槐的林学特性

4.1 刺槐为浅根性树种,侧要发达,萌蘖力特强,自水平根系上可生出萌蘖,故在良好环境下可自然增加密度,根系发达,具有根瘤,能提高地力,有一定的抗旱、抗烟、耐盐碱能力。

4.2 刺槐具有固氮增肥的作用,可以调节局部地区的氮素营养,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富集,同时刺槐林冠浓密,根系发达,枯落物丰富,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及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非常显著。

4.2.1 刺槐叶含氮量高,是很好的饲料和肥料。

4.2.2 刺槐花期较长,花稠密芳香,鲜花含芳香油0.15%-0.20%,养蜂者每年都集中采收几次槐花蜜,是上等的蜜源植物。花可浸膏用作调香原料。

4.2.3 刺槐树冠高大,叶色鲜绿,每当开花季节绿白相映非常素雅而且芳香宜人,故可作庭荫树及行道树,刺槐生长迅速,抗性强,故又是工矿区绿化及荒山荒地绿化的先锋树种;木材坚韧,纹理细致而且直,有弹性耐水湿,抗腐朽,顺纹抗压强度每平方厘米高达700千克,故很适于作坑木,支柱、桩木用。

4.2.4 刺槐枝桠及根耐燃烧,发热量大,火力旺,发烟少,燃时长,是理想的薪炭材。

4.2.5 刺槐树皮富纤维及单宁,可作造纸、编织及提炼烤胶原料,种子含油量达12-13.9%,可榨油供制皂业和油漆业原料。

5 刺槐的栽植技术。

5.1 整地方式

为保证退耕还林(草)达到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蒲县采用穴状和带状两种方式,穴状整地破土面为矩形或正方形,穴面内倾,生土作埂,熟土回填;带状整地沿等高线水平布设,宽度依造林地行距确定,深度据要求确定。一般为雨季整地,带状整地规格―×60×40cm。

5.2 栽植密度

刺槐枝桠多,干形弯曲,初植密度应适当加大,以促进林分提早郁闭,培育优良干形,但郁闭后要及时调整密度,增加光照,进行抚育间伐,才能促进生长,蒲县刺槐的栽植密度为133株/亩。株行距1×6m。

5.3 苗木规格:刺槐一年生,苗高1米以上,地径0.8厘米以上。

5.4 栽植时期

最合适的栽植季节,应该是种苗具有较强的发芽生根能力,而且易于保持苗木内部水分平衡的时期,即苗木地上部分生长缓慢或处于休眠期,苗木茎叶的水分蒸腾量最少,根的再生能力最强的时候,同时,外界环境应是无霜冻、气温低、湿度大,适合苗木生根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蒲县采用春、秋季节造林。

5.5 栽植方法

一般采用穴植法,即在经过整地的造林地上挖穴栽植,栽植前,应认真挖好栽植穴,表土和心土分别放置,栽植时根系放入穴中,使苗根舒展,苗茎挺直,然后填入肥沃表土,细土,当填到穴的2/3时,将苗木稍向上轻提一下,使苗根伸直,防止窝根和栽植过深,然后踩紧,再将余土填满,再踩实,最后覆盖松土,以减少分蒸发,这个过程即为“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栽植技术进行,栽植深度为苗木根径土壤处。

5.6 幼林抚育

刺槐造林后3年抚育6次,第一年3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1次,生态林抚育,主要在穴内进行,一般中耕除草3次,保证幼苗、幼林的成活和成长,对截干造林的丛生枝;应在冬季除去多余的萌蘖枝条,保留1枝主干,如果幼林干形不直,生长不良,可于早春平茬复壮,再在萌生的枝条中选留1株健壮条继续培养。

6 刺槐的效益评估

6.1 生态效益

6.1.1 增加了森林覆盖率

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后,治理面积31.9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由99年底的35.2%提高到45.2%。全县的土壤侵蚀数下降明显,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6.1.2 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营造生态林,保护多种森林生态体系从而也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成林后形成的林分给物种创造了良好的休养生息的环境条件,森林群落的组成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6.1.3 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对改善自然条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改善小气候,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农业生产稳产高产,拉动农村经济增长。

6.2 经济效益

到2006年底,蒲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地造林9.6万亩,国家对退耕地每亩补助20元的医教补助和200斤的原粮,生态林补助8年,经济林补助5年,这种国家给予的政策,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6.3 社会效益

退耕还林的开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是种苗生产步入规模化、规范化的轨道,种植面积由项目启动前的500亩,发展到3000亩,亩均收入到1000元,年增收250万元。

二是对农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积极的作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各级政府在开展退耕还林后,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发展舍饲圈养,开发绿色食品,开展森林旅游,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二、三产业过渡。

三是实施退耕还林后,人为破坏减少,水质污染降低,同时工程实施后,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了环境,带动了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四是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广泛宣传和工程的实施,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了国家以粮食换生态的重要性,参与退耕还林和其他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总之,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营造刺槐林,使蒲县的生态环境得到大力改善,对保持水良土壤,防风固沙有很大作用,对实现造林、加工、利用和销售,实现商品价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一座座荒山变为绿色,为蒲县城乡居民创造了一个安静、优美、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对防止污染、消除公害、增进人民身心健康、恢复疲劳、振奋精神、更加精力充沛地投身于蒲县建设,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山西林业2004双刊3期 娄烦县退耕还林效益评估 曹旭清

[2]山西省蒲县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程作业设计

[3]园林树木学 主篇 陈有民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下一篇:高中完形填空的训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