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时间:2022-05-13 03:37:51

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摘要: 本文在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研究基础上,剖析其层次内涵,并从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现状入手,探究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level connotation, explores the training strategy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iming at enhanc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measuring imple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of China's students in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from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关键词: 思辨能力;内涵;策略;英语教学

Key word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connotation; strategies; English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78-02

1国内外大学生思维能力研究现状述评

1.1 定义“critical thinking skills”这一术语在西方被广泛使用,“critical”源于希腊语的两个词根:一个是“kriticos”,意为“有眼力的判断”,另一个是“kriterion”,意为“标准”,其涵义是:“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Paul& Elder2006: 20)。我国不少学者将其译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文秋芳建议将“critical thinking skills”译为“高层次思维能力”。然而最近更多的学者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认为,“思辨能力”比高层次思维能力更确切,也更能反映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其实质即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论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近20年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研究越来越重视。他们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三类: ①界定思辨能力的分项能力。②构建思辨能力的量具。③教学研究。研究者围绕思辨能力是否能教、如何教等问题展开了系列研究。而我国国内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正处于起步。文秋芳等学者就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做出了先导性研究,同时构建了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此外,也有少数学者就大学英语演讲(高一虹1999,刘艳萍2009),英语口语与英语作文(文秋芳等1999,文秋芳,刘润清2006)和思辨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3 研究意义近20年来,为了应对全球化竞争加剧的形势,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将思辨能力培养列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美国政府从1993年开始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目标(The NationalEducation GoalsReport―1993),同时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很重视。根据罗清旭(2002)的报告,1970到2000年间美国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围绕“思辨能力”完成的学位论文有158篇;美国国会图书馆共收藏114本与“思辨能力”相关的著作;发表的相关论文不计其数。我国目前几乎还没有高校将思辨课程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更为鲜见。本文在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研究基础上,剖析其层次内涵,并从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现状入手,探究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2思辨能力的层次内涵

文秋芳(2008) 主张将思辨能力细化为两个层次: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处于第二层次的思辨能力受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的管理与监控。将这两种思辨能力置于上下层关系,目的是为了突出思辨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思辨能力中的主导作用。认知技能之核心是指分析技能、推理技能与评价技能。分析技能包括归类、识别、比较、澄清、区分、阐释等分项技能;推理技能包括质疑、假设、推论、阐述、论证等分项技能;评价技能是指对假定、论证过程、结论等的评判技能。认知标准包括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与灵活性。精晰性即指思辨应清晰与精确;相关性即指思辨内容应与主题密切相关,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逻辑性即指思辨应条理清楚,说理有根有据,具有说服力;深刻性是指思辨活动具有广度与深度;灵活性则要求能够娴熟、恰当地变换角度思考问题。情感特质概括起来有5点: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①好奇,即指思辨者对新事物充满兴趣,喜欢刨根问底,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善于提出新问题,对新知识、新技能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②开放,即表明思辨者心胸开阔,眼界宽广,能够尊重、容忍不同意见,并乐于修正自己的不当观点;③自信,具有这一特质的思辨者对自己的分析、推理、评价能力信心很足,敢于向权威挑战;④正直,即指思辨者所思所想的出发点是为追求真理和正义,而非个人私利;⑤坚毅,即指思辨者具有很强的韧性,不怕挫折,锲而不舍。

3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现状分析

3.1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3.2 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分析黄源深先生曾在1998年撰有“思辨缺席”一文,指出:“外语系的学生遇到论争需要说理的时候,写文章需要论述的时候,听讲座需要发问的时候,常常会脑子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却一片混沌,不知从何说起。不少外语系教师在评职称的时候,为缺少论文而发愁,感到文章难写,立论不易,不得已而去编写练习手册来凑数。这种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造成的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思辨的缺席’。学外语出身的人稍不注意就会得这种‘思辨缺席症’。”文章强调,“思辨的缺席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人的素质。”事实上,所有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并且成为外语学习者的最大障碍,直接阻碍了大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

3.3 思辨缺席现象原因剖析英语学习过程中思辨缺席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两方面问题。从学生方面来看,思想不重视和学习方法不当是主要原因。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唯一途径就是死记硬背。他们死板地记单词、背短语和句型,孤立地读课本,做习题,以此对付四、六级和各种英语考试,很少练习口语,即使偶尔练习口语也很少运用逻辑思维深入话题,结果使思辨能力在无形中削弱了。而且除了自己的专业和英语以外,他们很少旁证政治、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致使知识面狭窄,思考能力差,无法从多种知识的交融中爆发出思维的火花。此外学生容易习惯和满足浅层次的会话和交谈,很少尝试就一个话题深入地连续发言讨论,他们思辨空间和语言运用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受限。再者,学生们缺乏从思维的层面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也就是不能提高思考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论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无法从本质上解决思辨缺席的顽疾。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学方法的偏执和教学活动设计不当,也是引起学生思辨缺席的原因。大学英语课上,教师虽然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但在活动的目的取向上,许多教师往往更关注口语活动及其活动的外显状态,热衷于活动的数量、类型和组织形式,以及学生发言的频率。只强调活动的语言知识含量、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活动的经历,而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思考成分,不注重为学生提供思辨空间和机会,致使学生不能对其在活动中的发展价值进行反省和反思。其次在课堂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往往围绕知识的传递与获取来进行,一个知识点形成一个系统的活动单元。机械性的语言操练较多,替代型、复述型等浅层次活动较多,功能际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激发思辨的讨论和专题讨论较少,学生的思维因此便长期处于呆滞状态。此外在方法上教师注重外显方式的改进,忽略内隐方式的提高。教师只关注学生发言的准确性,注重纠正语法、词汇错误,忽略语言表达的内容是否符合逻辑,论述是否切中要害,论据是否充分有力,思想是否有创意。只教学生“应该怎么做”,不教学生“为什么应该这么做”,使学生难以形成思辨的习惯和方法。这些原因限制了学生深入开展话题讨论和辩论,使其在课堂活动中出现思辨缺席现象,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都难以在活动中有质的突破与提高。

4培养思辨能力的方法策略

思辨缺席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成为制约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巨大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结合思辨能力的层次内涵及实际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首先,提高对此问题的认识。广大英语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这种病症的存在,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危害性。如果缺乏清醒的认识便不可能下大决心去疗救。长期以来,不少人可能认为外语学习者大多不善于思辨是天经地义的,外语系的教师论著相对较少也是理所当然的,丝毫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为此,唤醒人们的意识是当务之急。其次,调整课程设置,增设有助于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外语辩论课、时事和社会问题外语讨论课等课程,同时加大选修课的力度,把学生从狭隘的纯语言视野中解放出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需要理性思考的文化、教育、哲学等其他领域,扩大思维空间,强化思辨能力。第三,改革外语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认知技能,培养思辨品质。在强调语言学习需要记忆、模仿、复现的同时,应当注重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多采用讨论式教学,鼓励不同意见的交锋,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加强围绕一个富有挑战性题目的讨论与论文写作,选修课的考核尽量采用撰写短论文的方式。在评估学生的外语成绩时,除了注意语言的正确性和流畅度之外,更应当注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的独创性。最后,改进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学习的宏观视野,谨防自我幽闭。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语上,而应当同时扫向其他更广阔的相关学科领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从长远考虑,它既有助于外语学习,也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此外,还应当有计划地看些理论著作,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分析技能、推理技能与评价技能,使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的思辨品质内化为学习者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

[2]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3]高一虹.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从一次失败的演讲谈起[J].国外外语教学,1999,(3):6-9.

[4]李长吉.论活动课程中的思辨[J].教育发展研究,2003,(4):100-103.

[5]刘艳萍.英语演讲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3):49-52.

[6]文秋芳,赵彩然等.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客观性量具构建的先导研究[J].外语教学,2010,(1):55-63.

[7]文秋芳,王建卿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上一篇:省级政府组织内部财务控制体系设计 下一篇:浅谈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