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1例

时间:2022-05-12 07:31:53

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1例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29例,观察两组的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为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中药外洗

Fumigation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for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31 cases/LIU Ping, GENG Tian-jun,LIU Zhen-q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9):109-110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Herbal Fumigant in treating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Methods:60 cases were assigned to treatment group (n=31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n=29 cases), and observed the effects and laboratory indexes.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87.1%,the control group was 45%,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 Peripheral neuropathy; External washout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Jinan,Jinan 25003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66

糖尿病是威胁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并发症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传统疗法是以控制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为目标。近年来,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干预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早期干预是防止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键。近年来研究显示,中药熏洗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病变的疗效及可能的机制。笔者自2008年以来,采用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1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系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均为1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4~72岁,平均50.5岁,所有研究对象血压控制在150/90 mm Hg以内,血肌酐

1.2 方法

1.2.1 分组 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34~71岁,糖尿病史3~20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6年;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35~72岁,糖尿病史2.5~21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7年。肢体麻木、蚁走感、灼疼、冷痛、早期感觉过敏、后期感觉减退甚至消失为主要表现。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在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的基础上,1剂/d,早晚2次浸泡患肢,3个疗程。

1.2.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严格控制饮食,使用降糖药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2 mmol/L。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 100 mg,维生素B12 500μg,1次/d,肌肉注射;治疗组给予中药熏洗,拟方如下:黄芪30 g,桂枝12 g,地龙9 g,桃仁9 g,红花9 g,赤芍10 g,川芎10 g,牛膝10 g,当归12 g,丹参30 g,制乳没各10 g,透骨草10 g,金银花30 g,以上药加水适量,煎煮30 min,滤出药液,先口入药雾熏洗患肢,待药液湿度适宜后,再浸泡患肢。1次/d,分早晚2次, 1 h/次,15 d为一疗程。试验操作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肌酶。

1.3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跟腱、膝反射基本正常,肌电图检查明显改善。有效:症状明显改善,腱反射较前有所恢复,肌电图检查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好转,肌电图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应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两个指标间采用线性相关分析,以P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不断攀升,最新报告显示,1999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仅为2.5%,截止2008年,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9.7%,其中前期患病率为15.5%。已超印度成为第一大糖尿病国。积极有效地防控糖尿病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1]。在这方面,中医药研究历经数十载,由过去散在的、相对滞后的研究发展至今,已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前沿化,取得了重大进步。然而,与国内糖尿病研究及国际研究相比,中医药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以提高临床疗效和糖尿病中医研究整体水平为目的,对未来工作进行长远规划。古代中医文献中只有“消渴”而无“糖尿病”之名,并且针对消渴病已形成完整的“三消”理论。近现代医学根据消渴病描述的“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消瘦),将糖尿病归属“消渴”范畴,提出“阴虚论”、“津亏燥热论”、“气阴两虚论”、“肾虚为本论”、“脾虚论”等辩证分型以气阴两虚,阴虚燥热,阴阳两虚,脾肾两虚为主,病机以“虚”立论,治疗以“补”为法,基本未脱离三消理论。对于三消症状典型者,疗效较好。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与研究,多以改善症状为疗效追求目标,对于血糖的控制并不重视,亦难以有满意疗效,中医药无法有效降糖已成为中西医学界的共识,共降糖始终处于辅助地位。进入90年代后期,国民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肥胖人群逐渐增多,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临床开始注重血糖检测,糖尿患者群较过去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以“三多一少”的消瘦人群为主变为肥胖人群为主。临床医师逐渐认识到,典型三消症状一般发展到糖尿病中后期才可出现,多数糖尿病患者并无三消表现,以传统的阴虚燥热理论指导现代糖尿病的治疗愈来愈难以取得满意疗效。而患者亦不再满足于单纯症状改善。对中医降糖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基于此,越来越多临床医师开始反思传统理论局限,逐渐提出一些新的理论学说,如“湿热致消论”、“浊毒致病论”、“痰湿致病认”、“脾瘅论”等,在治法上提出了“化浊外毒法”、“开郁清热法”、“清热燥湿法”等不同于传统滋阴清热法的创新治法。其对糖尿病的认识,逐渐从过去以虚立论,以补为法转变为以实立论,以清为主,突破了三消理论的局限。进入21世纪,中医药在糖尿病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于是提出瘀血损络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发病的关键病机,活血化瘀通络法是治疗DNP的根本法则,以此理论指导的中药熏洗法具有改善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与代谢异常和血管损害有关,可导致循环障碍,使肢体局部痛温觉降低或敏感[2]。糖尿病患者血液呈高粘和高凝状态,使神经微血管的血流减慢,诱发血栓,导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本病在祖国医学属“消渴”、“血痹”、“萎证”范畴,其主要病机为消渴日久,气血两虚,脉络瘀阻,血瘀不能达于四肢,血虚筋脉失于荣养,诱发本病。日久阴损及阳,温煦不足,则肢冷[3]。

熏蒸法是通过热、药的双重作用而取效,热能疏松腠理,开发毛孔,活血通络,中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方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桂枝、透骨草遏经散寒止痛,丹参、地龙、牛膝化瘀通络、制乳没活血化瘀通络,金银花清扫解毒,黄芪补气,合桂枝益气通阳,活血通络,诸药合用,相得益彰,使气血通畅,筋脉得养,从而改善微循环及代谢,纠正神经缺血、缺氧,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现代医学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疗效。中医在一些病适证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熟,但多数研究存在客观疗效,评价不足,研究周期短,远期疗效无法明确等问题,大规模前瞻性循证研究亦较少。今后工作中,应当针对这些并发症,开展具有长期疗效评价意义的规范的循证医学研究,同时深入开展实验机制研究,致力解决现代医学治疗瓶颈。

参考文献

[1] 陈新淳,金有预.新编药物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63-564.

[2] 郑白蒂,胡国贤.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治疗的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2007,20(19):523.

[3] 孙启祥.昏迷勿忘低血糖 即查血糖可明了――1例自服消渴丸致低血糖昏迷误诊教训[J].新医学,2005,36(1):41.

(收稿日期:2012-01-06) (本文编辑:车艳)

上一篇: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86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