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权责发生制

时间:2022-05-12 06:30:28

【摘 要】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一条基本原则,相较于收付实现制在会计核算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它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本文分析权责发生制的含义、产生基础及客观缺陷,阐述对权责发生制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发生制;会计信息;缺陷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会计核算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在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被称作会计核算基础。它是指以实质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和支付现金的责任权责的发生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及债权和债务。也就是说,按照现金收入及未来现金收入——债权的发生来确认收入,按照现金支出及未来现金支出——债务的发生进行确认费用,而不是以现金实际的收入与支付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新企业会计准则,以权责发生制列为财务会计的一项基本假设。《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第八款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由我国的法律条文可知,权责发生制不仅仅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更是整个财务会计的基础,是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之一。

权责发生制产生的基本前提是信用制度。信用制度是现代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基础,是指关于信用及信用关系的“制度安排”,规范和保证信用行为和信用关系,约束人们信用活动和关系。信用制度的建立,使得商品的交易和现金的收付可能处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如果继续采用收付实现制,则会造成会计信息的混乱,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受到现金实际收付的约束。在信用受到法律保护的前提下,消除了隐性契约存在的不确定性,这就是权责发生制取代收付实现制的客观基础。权责发生制就是根据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会计判断,从而确定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持续经营和会计期间假设是权责发生制的基础。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之下,企业所拥有或支配的资产可以在会计期间内得到消费,企业的债务也可以得到有序的偿付。在会计期间分期假设之下,会计人员可以合理确定企业的经营收入、费用和成本,并确定企业的利润,编制财务报告,使会计信息得到及时和相关的反映。

在会计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权责发生制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除了政府和事业单位之外,绝大多数企业均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会计核算。经实践检验证明,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能够准确反映物权转移,核算企业的收入;二是与本期收入相配比,能够正确反映所负担的费用;三是能够正确确定收益的时期,反映当期会计期间的利润。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确认,每期的损益计算理应反映所有属于本期的真实经营业绩。因此,权责发生制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弊端

基于理论的分析,权责发生制给管理层虚增利润提供了操作空间。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根据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会计信息缺失情况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观因素过多,会计信息缺乏客观性,配比标准也分模糊,给会计人员确认每期的收入和费用营造了很大的回旋余地。一方面,每一个会计主体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名义上执行权责发生制原则,但在实际核算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口径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在存货计价、费用摊配、计提折旧摊销等方面不可避免要进行一系列的主观估计和判断。这些故意或者非故意的认为上的偏差,必然使权责发生制下所确定的利润缺乏客观性。企业会计利润的核算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观性过大,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时,很容易为管理层所利用,如通过划分不同资产的流动性、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利用企业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为了实现当期的利润最大化,公司甚至会牺牲未来的利益以取当前的绩效,以获取管理层报酬获奖金,但是这显然是“短视”,忽略股东的利益,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股东利用利润指标评价治理层业绩,往往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损害企业的长期价值。(2)权责发生制反映的是交易观,在会计系统中只处理和反映那些实际发生了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的交易或事项,而对非交易事项则不予处理和反映。传统会计模式下,基于权责发生制,最终确定的是利润而不是现金流量。而在金融风险日益加剧的今天,即使企业在利润表中反映的是稳健的财务状况,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进一步导致缺乏流动性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企业仍然会面临破产的风险。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现金与现金流量比会计利润更加重要。由此可见,权责发生制在披露企业现金流量上的缺陷尤为突出。(3)新兴的经济活动与事项使权责发生制所确认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受到严重冲击。权责发生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极有可能造成企业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有严重偏离。除此之外,在计量金融工具方面,也存在着重大问题。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品通常只是一种合同形式,合同的双方在合同生效的基础之上享有一定的权利或承担一定的义务,而不是实际支付金额。而且,对于某些金融工具如期货而言,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否得到履行,在合同生效时往往无法预料。企业在持有衍生金融工具期间,由于价格的不断波动,可能承受各种高风险高报酬的变化。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之下,这些远期金融工具并不能计入报表之中,对这种市场风险与变化报酬不能及时反映,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三、权责发生制缺陷产生的原因

(1)商业信用是权责发生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反过来商业信用也限制了权责发生制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扩张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标志,企业在交易活动中必然会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这些应收未收的款项会被确认为当期收入并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中予以反映。但由于不同公司信用风险不同,这些应收未收的款项往往有一部分不能完整收回,产生坏账,坏账的数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计量,这就使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销售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大,带来了更大的风险。(2)会计期间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在知识经济时代受到强烈的冲击,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来社会不断变化,机会稍纵即逝,信息的及时性能够有效地帮助管理者制定决策。然而,会计期间的假设,只能定期提供财务资料,会计信息严重滞后。二是高科技时代的知识型经济和广泛使用的是日益复杂的信息处理手段,会计期间并不像以前那样明显,也没有如此重要。大量网络公司的出现和发展消亡,非持续经营变得比较普遍。例如,虚拟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存在持续的经营条件,交易结束后虚拟企业也随即解体,以“应计”为特征的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3)权责发生制在其应用的过程中,本身的设置就存在着诸多缺陷。权责发生制的表述定义本身就十分模糊,未做正面说明,虽有比较完善的配比原则和收入实现制原则,但是对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并未有很多的涉及。

基于上述分析,权责发生制从其产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但是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商业信用普遍存在。对于金融机构、网络公司的发展,可以运用现金流动制、收付实现制来进行补充,权责发生制的主题地位不能动摇。权责发生制所具有的可靠性、可验证性这些优点使它在会计计量中仍处于重要地位,未来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参 考 文 献

[1]焦授青,杨成文.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缺陷及其发展趋势[J].财会月刊.2006(11)

[2]崔莉.浅谈新会计准则下权责发生制的新变化[J].Commercial

Accounting.2008(8)

[3]赵为民.从金融危机看权责发生制的弊端及其改进建议[J].审计与理财.2010(12)

[4]王晓军.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理解[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1)

上一篇:基于人性假设的企业人性化管理 下一篇:寿险行业新型营销渠道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