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雾\轻雾\霾的观测与发报

时间:2022-05-12 03:22:20

摘要: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 雾、轻雾、霾的天气出现频率较高,但观测员有时很难判定。本文根据实际,从特征、相对湿度等反面,浅谈雾、轻雾、霾的观测和发报,相对湿度可以作为区分雾、轻雾、霾的参考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

关键词:雾 轻雾 霾 观测 发报

中图分类号: P4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 雾、轻雾、霾作为视程障碍现象,出现频率较高,而且一年四季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出现,但观测员有时很难判定,容易混淆,是地面观测项目中的一个难点。如何准确、迅速地作出判定并发报,是每个气象新人所关心的问题。根据工作实践经验,本文浅谈常出现的雾、霾天气的观测判定要点和发报规定,以期同行参考。

雾、霾的成因及特征

雾和霾都是视程障碍现象,但二者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最大的差别就是相对与雾和轻雾,霾发生时的相对湿度不大。

雾是指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后,空气中的水气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水平能见度下降的天气现象。雾根据凝结的成因不同,分为辐射雾、 平流雾、混合雾 、蒸发雾等,在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多为辐射雾。根据对有效水平能见度的影响程度,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称为雾,而有效水平能见度为1.0~10.0千米时称为轻雾。

霾,也称灰霾(烟霞),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出现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表1 雾、轻雾、霾特征与区别

由上表可见,从能见度的角度来说,三者的区分要点主要为雾和轻雾,以及轻雾和霾。

雾、霾区分常以相对湿度作为参考依据

从成因来看,它们和空气的相对湿度是有密切关系的,在识别时,常有效水平能见度和相对湿度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2.1雾和霾

这二者较好区分,在能见度小于1.0km时,相对于霾,雾出现时的空气相对湿度大很多,常为100%或接近100%。

2.2雾与轻雾

能见度在1.0km左右时,二者的区别在于出现雾时的相对湿度较大,因此在相对湿度≥90%时,可判断为雾,反之为轻雾。但是如空气中含有大量凝结物时,相对湿度小于90%也可能使空气出现饱和,导致能见度小于1.0km,因此应根据地域特点,选择一个适合本地的相对湿度临界值,但一般不低于80%。

2.3 轻雾和霾

当有效水平能见度介于1.0~10.0km时,区分轻雾和霾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是在实际观测工作中,大多数地区均以相对湿度60%或70%作为区分标准,这一标准由各站根据本地实际以及多年来的资料进行自行规定。

但有时雾和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记,交替出现。前文提到,轻雾是水汽凝结现象,形成轻雾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要在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二是要有大量的凝结核;而霾是大量的干质粒在空气中聚集的结果。因此在有霾的日子里,夜间辐射冷却时霾粒就充当了形成轻雾的凝结核,结果有的地方就会在白天观测到霾,夜间转为轻雾,第二天日出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雾滴的蒸发又恢复为霾。这样,就出现了霾轻雾霾互相转记、交替出现的现象,并且有可能持续几天。

此外,轻雾和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时存在。当霾层较高而近地层又形成轻雾时可以产生下面是轻雾、上面是霾的二者并存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在平原测站难以观测到,此时只能见到轻雾。山地站如果地势较高,可以观测到这种现象。

由此可见,在利用相对湿度60%或70%区别轻雾、霾时只能作为参考指标,不是衡量判定的唯一标准。所以要正确区分轻雾和霾,我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在实践观测中也要不断观察、总结,积累实战经验,这样才能客观、真实的记录大自然的风云变幻。

雾、轻雾、霾的记录和重要天气报的编发

轻雾只记录现象符号,不记起止时间。

雾记录现象符号的同时,记录起止时间,并观测和记录最小能见度,记录加[ ],每天只记录一次,同时编发重要天气报。在能见度小于1.0km、500m、50m时,每达到一个标准要发一份重要报,一日最多三份。但如果是夜间不守夜的台站,早上进入值班室后,发现能见度已经小于500m或者50m,只发当前时次,前面的不补发,之后需要续发的,按照规定进行续发。

霾只记录现象符号,不记起止时间,当能见度小于1.0km后,观测并记录最小能见度,方法同雾。在能见度小于5.0Km时发重要天气报,其后出现的不再续发,一日最多一份。

表2 雾、霾与发报能见度标准、编码对应关系

小结

雾、霾观测有一定困难,观测员除了根据《规范》中各自不同的成因、特征、天气条件和出现时间来区分外,相对湿度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但不是唯一指标,另外相对湿度在临界值左右时,还要看湿度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吴兑.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建议 [J].广东气象,2004(4):1 - 4.

3.陆春花等. 对介休市轻雾、烟幕、霾天气现象观测浅析[J]. 山西气象,2005(4):

4. 杨宁. 识别视程障碍现象中的几个问题.气象,1982(11)

上一篇:继电保护运行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 下一篇:外贮压式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