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顶管工程施工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01 02:24:31

浅析顶管工程施工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摘要:顶管技术是一种早期使用的非开挖施工方法,凭借诸多优点而广泛应用。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顶管施工还存在许多质量问题。为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经验,就当前顶管工程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顶管技术;质量问题;危害;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地下管道的施工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了。顶管技术作为一种非开挖施工方法,具有适应性强、环境污染少、投资成本低、适用管径范围大等优点,目前在我国城市的污水、雨水重力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际的顶管施工过程中仍存在许多质量问题,如果这些质量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不仅会影响到顶管工程的质量安全,而且会对工程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如何解决顶管工程的质量问题是当前施工人员面临的难题之一。

1 接口漏浆

1.1 现象及危害

压浆是顶管作业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压浆效果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顶力控制和地面沉降控制的质量。在顶管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漏浆的现象,即管接口处有触变泥浆渗入管接口内。其根本的原因是管接口的尺寸精度、密封圈的尺寸和材质和安装质量没有控制好,加之管节有一定的注浆压力,就会从管接口处进入管内。

1.2 原因分析

(1)管口的质量问题,如接口尺寸不对。

(2)密封圈的问题:

a.密封圈尺寸不对,现在施工中多采用楔形密封圈,当管节插口端插入承口端时,密封圈受压变形,当其体积不能填满密封圈槽时,就产生了缝隙。尺寸过大,造成密封圈挤坏或挤出。b.密封圈的材质问题和本身有裂纹或瑕疵,在受压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断裂。c.橡胶止水圈没有安装正确或已损坏,例如没有按规定把橡胶圈固定粘结在混凝土管插口内。

(3)操作失误,在管节对接时,密封圈没有完全进入承口,或在插入的过程中发生反转,这些都是将来产生缝隙的隐患。

(4)管接口损坏,张角过大使密封失效。

(5)在顶管中,如果纠偏转角过大,造成管节之间的折角过大,也会造成管节漏浆。

1.3 对策

(1)加强对管材的质量监督,混凝土管节表面应光洁、平整,无砂眼、气泡,接口尺寸符合规定。

(2)安装前应检查橡胶止水圈的材料检测报告,并检查橡胶止水圈的规格、型号与外观质量。橡胶圈的外观和断面应致密、均匀、无裂缝、孔隙或凹痕等缺陷。检查裂纹时,多数时候要在张紧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现。

(3)检查密封圈不能有反转、挤出现象。

(4)在管节对接时,密封圈在套入混凝土插口时要平整,在密封圈进入套环或承口时要涂硅油并缓慢地顶进油缸,使管节正确地插入合拢。

(5)对于曲线顶管,应该在曲线的外侧插入木垫板,尽量扩大在张角时的受压面积。同时密切关注管接口的缝隙变化,防止接口缝隙过大而导致接口渗漏。

(6)在顶进过程中认真控制好方向,纠偏不要产生大起大落。

2 管节破裂

2.1 现象及危害

顶进中管节发生破裂。管节破裂以管端破裂的情况较多。管端破裂多出现在顶时过程中,会产生管端内壁剥落和管端出现环形裂缝的情况,随着继续顶进过程,这些地方就会发生管节局部断裂的情况,严重影响施工的质量。顶进就位的管节发生开裂,会影响排水管道的闭水功能和管节的整体强度。“碎管”是较重大的质量事故,常会造成整个工程的报废,需严防发生。

2.2 原因分析

(1)用于顶管的混凝土管材存在质量问题:

a.管材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国家质量标准要求,管体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低于设计强度。因此在没有达到临界顶力时,管节就出现裂缝。b.管节部分端面不平直,不垂直,倾斜偏差大于规范要求,并有石子凸出,使顶进时接触面积减少,造成局部应力集中,使管节产生破裂。c.管节进入顶坑前已经出现超过0.05mm的裂缝,或管口处有蜂窝麻面,甚至露筋。

上述质量缺陷使管节在顶力尚未达到临界值时,就已经出现裂损现象。

(2)用于顶管的钢管接口的焊接质量不合格。有的因焊缝位于钢管的底部,又有导轨等挡着,钢管下部只有管内焊缝,这就非常危险。如果在焊缝处产生向上弯折,焊缝就很容易被破坏。

(3)管节接口处由于衬垫不良,产生应力集中。当顶力增大后,管节在管壁薄及接触面小的地方发生破裂。木衬垫如果过软和过硬,就起不到顶力传递时的缓冲作用,对管端的冲击加大,也会产生破裂。

(4)管道顶进后期,由于管道的中心或高程误差的存在,使管道摩阻力增大,如不能及时调整顶进误差,使摩阻力接近极限顶力,管节会因顶力达到极限面压裂。其原因有:

a.工作井后背墙面不垂直,顶力偏移造成管节前进方向或高程出现偏差。b.工作井内两导轨间距不等宽,高程不一致,安装不稳固,或导轨本身不平直。c.工作井基础承载力不符合要求。d.管节顶进过程中,校正次数过少,未能及时发现误差并纠正。e.水文及工程地质情况变化,且处理不当。

2.3 对策

(1)下管前,应逐节检查混凝土管材质量。

a.管材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应达到设计标准。b.检查管材的外观质量:管端面是否有蜂窝麻面和露筋现象,管口是否圆顺,管端是否存在超过0.05mm的裂缝,端面是否平直,外表是否光滑平整等。

(2)检查钢管接口处的焊缝质量:焊接牌号与钢管材料是否适用,焊接坡口是否标准,焊缝是否焊透等。

(3)顶薄壁管及企口管时,要用弧形顶铁来扩大承压面积,并在管壁与顶铁之间设置垫层,使其均匀受力,减少应力集中。

(4)采用触变泥浆来降低顶进阻力。

(5)管道顶进中坚持“先挖后顶”和“随挖随顶”的原则。

(6)在顶进过程中认真控制好方向,纠偏不要大起大落。

(7)在顶进过程中,发现管壁着力的地方出现灰屑脱落和管壁外皮脱落现象,这就是开裂的预兆,应立即停止顶进,退回千斤顶活塞杆。

(8)管节已被顶坏,应更换新管。

3 顶力过大

3.1 现象及危害

顶力过大是指顶力超出了顶管的控制顶力。顶进阻力由两部分产生:(1)机头:包括开挖面迎面压力和机头筒体与土体直接接触产生的摩阻力。阻力大小和地质情况、机头的大小、机型和埋深直接有关。(2)沿线管节的摩阻力:整根管道在土体中像火车一样行进,和土的接触面积是巨大的,沿线的摩阻力也将是巨大的。

3.2 原因分析

(1)土质的突变如沿线遇到障碍物,会造成迎面阻力的急剧上升。

(2)地面载荷太重或土体不断受到冲击,也会使土体被压实,增加迎面阻力。

(3)在偶然情况下,如果管线偏离轴线幅度太大,或轴线根本失控,导致受力不均,也会使顶力增大。

(4)浆套破坏。浆套破坏成因是很多的,有泥浆本身的问题,也有压浆技术问题。

3.3 对策

(1)设计初期就要做好详细的地质调查,避免暗桩等因素。

(2)避免浆套破坏。方法如下:

a.仔细检查膨润土泥浆是否原料过粗,或配料过稀,保证泥浆的质量。b.对各沉降测点图线进行分析。沉降大处常是浆套损坏而造成顶力过大的地方。c.启动各中继间。先分析哪一个区域顶力大,是局部还是全部。d.逐一卸下压浆系统的总管和分管,开启每一个浆孔球阀进行检查。目的是防止浆套偏侧高压。e.检查地面特别是相邻的管道,是否有地方存在漏浆现象。f.加强浆套管理。

上一篇:低价中标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 下一篇:高支模工程钢管支撑体系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