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施工企业亏损及治理

时间:2022-05-12 02:43:57

区域性施工企业亏损及治理

当前,我国约有8000余家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的区域通公路工程施工企业。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这些区域性施工企业的经营形势严峻,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开始由潜亏转向明亏。如何立足财务管理,对这些区域性的施工企业进行治理,是这些企业和其主管部门的财务和经营管理决策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区域性施工企业新一轮亏损产生

1、残酷的市场竞争是导致严重亏损的主因之一。区域性施工企业由于在规模上、资金筹集能力上、各种战略储备能力方面都处于劣势,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处境不利。从正面来看,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导致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以提高效率。但对施工企业来讲,由于国家在施工质量等方面的硬性控制措施的限制,施工环节的分工是有限的。而在材料供应、设计、检测、监理等服务性的环节上,分工则越来越发达,使传统意义上的施工企业的利润被分走得更多。尤其是现金流出现不利于施工方的断裂时,施工企业购进材料的能力下降,被迫依赖商业信用购进材料,从而使利润向材料供应商、物资储备方转移的同时,受到更多的控制。在市场秩序得不到理性保障时,施工企业的利润也会因成本的不合理增加而向检测、监理等环节流失。因此,即使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中,施工企业的利润也可能不可避免地被来自各方的竞争者摊薄。从负面来看,市场竞争日益呈恶性化发展态势。招投标过程中的暗箱操作问题暂时无法得到根治,不仅使区域性施工企业的生存空间大大压缩,也使其利润空间缩小。恶性竞争使施工企业的中标价格降低,使其资产更新能力减弱,不仅导致当前亏损,更会使企业的发展能力减弱。

2、资金拖欠、市场准入门槛的抬高等不仅导致区域性施工企业资金断流,还大大削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由于地方财政支付能力原因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基本建设的旺盛需求,区域性施工企业更多地面临资金拖欠问题。同时,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施工企业在交纳履约保证金和质量保证金后,又被拖欠工程款,考虑到民工工资保障等刚性支出因素,其采购原材料的能力必然受到限制。要保证工程正常进行,寻求借贷资金是施工企业的必然出路。这样,企业的利润就转向信用资本,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大增加,利润空间缩小。

3、原材料价格的不可预期性变动,导致施工成本的不利变化。以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为特点的施工原材料价格上涨,给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区域性施工企业应对价格风险的能力较弱,尤其是不可预期的价格变化。工程施工的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六成以上,机械费成本接近三成,这两者受原材料价格的直接影响。因此,材料价格上涨,是造成目前区域性施工企业亏损的直接原因。

4、施工企业考核机制不完善是潜亏的主要诱因。区域性施工企业尤其是中西部的国有企业领导者,长期以来形成了错误的利益驱动机制。企业经理层一般由政府所控制的部门任命并对其负责。任命者对施工企业进行年度和任期考核。由于考核机制存在瑕疵,如目标定得不切实际、考核程序不合逻辑、考核的灵活性不足等等,使企业经营管理者操纵会计利润成为可能,各种短期行为在考核机制上得不到避免。这样,企业的亏损转为潜亏。

5、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加速了亏损的形成。区域性施工企业内外部管理不善,使潜亏的速度加快,内外交困的局面形成。计划经济对区域性施工企业的管理影响深远,人才的洼地效应也使多数企业应变市场的能力较差。内部管理不会精打细算是这些企业非常典型的特点,预算管理流程设计不合理,人情消费现象突出。对外缺乏开拓精神,对政府主管部门的依赖性较强。这样,开源节流乏力,亏损得到加速。

6、面向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受制于内外部多种因素,使施工企业的手脚受束缚,能量无法释放。例如,困扰国有施工企业的职工身份问题,实际上是用人自问题。笔者曾亲历了工地项目经理指挥不动一名食堂师傅的事,因为这名师傅在管理的身份上并不弱于项目经理,甚至资历还更老些。不及时解决用人问题,管理容易混乱,成本控制无从谈起。

二、区域性施工企业亏损的治理

1、通过资本运作,寻求高效的资本组合。在数量上,区域性施工企业过多,没有规模效应。“合纵连横”是大势所趋。以资本为纽带,鼓励区域性施工企业合并重组,将有利于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区域性施工企业中的多数面临“壳资源”不足问题,而另外的少数企业则拥有令人羡慕的壳资源。拥有这些无形资产的施工企业,在市场准入、筹融资、技术攻关等方面已经占据市场优势,形成规模效应。区域性施工企业要在市场上突围,避免亏损的长期化,就必须注重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对壳资源的利用,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目前区域性施工企业很多拥有的只是一级或一级以下施工资质。施工企业资质意味着市场待遇差异和资本、规模、设备、人员和技术上的差异。区域性施工企业要想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以特定的运作方式与拥有特级或高一级资质的企业进行合作。这种现象在上市公司中早就普遍运用,专门经营壳资源的企业与借壳上市的企业重整现象屡见不鲜。事实上,拥有特级施工资质的企业,囿于整体施工力量和地理因素,并不是拿到工程都去自己实施的,而是与其他企业在施工环节实现必要的分工,通过施工效率的提高来最大程度实现企业效益目标。因此,区域性施工企业在形成某一方面的优势后,就可凭借这一优势与高一级资质企业进行资本联合,实现共赢。

区域性施工企业中还存在筹资能力不足的现象。筹资是个典型的资本问题。这里可借用两种壳资源。一是寻找上市壳资源。在自身上市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与拥有壳资源的公司的兼并重组或控股控制关系,上市募集资金。二是通过研究负债筹集资金的规律,有目的地与目标公司进行资本组合,以实现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级、满足通过基金等方式筹资的基本条件等。在安徽省的芜湖市,已经有过成功的筹资范例。此外,通过有目的地与施工企业的上下游企业进行联合,也能达到融资的目的。如与机械生产厂商进行联合,可盘活固定基金。厂商租赁目前在我国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施工企业应当加以利用,以求在资金链断裂时或迫切需要新设备而该设备的无形损耗太大时,求得突围脱困。同材料经销商或生产商的合作,也可改变材料供应的不利局面。通过争取政府或业主的支持与下游企业即基建的利用者进行“实物与资本的置换”,可以提前收回施工过程中垫付的资金,摆脱资金困局。

关键技术的缺乏也是区域性施工企业的一个硬伤。技术联合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发展的一项宝贵经验,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能够有效地解决区域性施工企业面临的“脑体分家”问题,通过资本与技术的整合实现双赢。

2、深化企业改革,理顺企业管理关系。区域性施工企业面临的脱钩改制现在比任何时候都迫切。据笔者了解,以中西部地区为主,施工企业的民营化步伐进展缓慢;多数地方的施工队伍只是在形式上实行企业化管理,实质上仍保留事业编制和身份,等靠要的思想仍是主流。企业管理体制不顺,企业管理就无从谈起,无法实现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这些问题在当前并非通过简单的改变企业组织形式就能解决,而是取决于政府对企事业单位进行脱钩改制的决心,甚至可以说,取决于政府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来的决心。在安徽的马鞍山市,已有实现零负债脱钩改制的成功范例。只有深化企业改革,同时政府逐步承担起社会保障责任,企业才能放手通过市场手段解决经营领域和竞争的问题。

3、适度多元化战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区域性施工企业在发现工程施工利润降低的同时,应当着手谋求适度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分散经营风险。针对目前市场的“不景气”,可以采取以下多元化的经营方式:

第一、在工程施工领域内部的多元化经营。典型的例子是河南林县市的一家施工企业,从民用房屋建筑到首都五环路建设,实现了一次跃迁;而参与体育场馆建设(跑道等),则是另一次质的转移。工程施工领域内部的多元化经营有利于利用企业现有的人员和设备,只要攻克技术关一般就可以了,因此风险较小,可实现效益的多元增长。

第二、工程建设纵向的多元化经营。在国际上,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就是采取纵向多元化经营的方式,服务于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供应商和建设项目总承包方;而在我国,也出现了设计-施工联合体的经营模式。这些经验都给区域性施工企业以有益的启示: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抢占市场先机,才更有可能获得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回报。

第三、立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甚至是一产或二产的有效转移,能够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人员冗余问题,并可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安徽省阜阳市某工程公司通过介入物业管理、工程机械租赁和维修服务,已经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相当可观的回报,逐步实现减亏目标。

4、强化企业施工管理,从管理中要效益。施工管理是区域性施工企业的主业,只有从管理中获得效益,企业才能在残酷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当前,针对区域性施工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特点,合同管理和索赔管理是管理的重点,能够避免在遇到纠纷时出现被动,提高主营业务收入的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关注施工环境,立足现金流加强管理,加强项目的成本控制,避免出现财务危机。

上一篇:软件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成本模型 下一篇:公司董事忠实义务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