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反向探求

时间:2022-05-12 12:23:52

高中语文教学的反向探求

【摘要】反向探求法是按传统方法进行不下去时,反其道而行之。本文采用具体的实例分析的方法,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反向探求法的运用无论对老师的授课还是对学生的学习都大有裨益。探讨反向探求教学法对开拓展学生思路,进行反向思维,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反向探求

一、反向探求的教学方法

反向探求又称“逆向思维”或“颠倒法”。如法拉第曾经作过这样的思考:“既然电可以生磁,反过来,磁是否可以生电呢?……”反向探求法是指沿着事物的相反方向,用反向探求的思维方式,对现有的物品或新课题进行逆向思维,提出新课题,完成创新发明的技法称为逆向思考法。反向探求法是按传统方法进行不下去时,反其道而行之。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应该从原有的追求讲什么,到追求不讲什么,反向探求教什么。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如何把课教活,为语文课堂教学拓宽思路,教给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探讨反向探求教学法,引导学生抛开原有的思维模式,对开拓展学生思路,进行反向思维,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例分析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进行一下分析。教师传统的讲法是:第一、进行背景介绍;第二是对具体内容、归纳段义进行分段解析;第三是对段义进行归纳。要是有的锻炼其内容较长,往往会对这一段落分成如果层次进行志节分析,然后结合各层次的一样,在意义上构成更为明晰的意义板块,然后整合所有的板块,总结写作特点,找出人物性格特征,归纳中心思想等等,最后,为了巩固扩展,布置作业。

如果按照上述传统讲法,《荷塘月色》一文可以解析为如下情况: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文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宁肯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文章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作者心里非常苦闷。文章分为12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意义段。

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展现无比幽静、朦胧、优雅的自然之美,同时通过借景寓情,把内心的那种不平静给透露出来。举例或结合段落层次的讲解说明、精心选用叠词和动词营造优美的语境、善于运用和拟人修辞格描摹景物是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

作业:背诵4、5、6自然段,评说如何妙用叠词、动词、拟人比喻。

当然,在现实中的具体教学中,教学组织方式会不同,细节的处理会有变化,因为教学是因人因时而异,但绝大部分师生会把上面的要点裹进课堂里。

三、教学反思

介绍朱自清的气节、称谓、字号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让学生获得一种文学知识,学生能不通过介绍独立的获取这些知识吗?三个意义段,揭示了文章的思路,同时也解读了本文的意义板块。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解毒文章是很重要的过程,但本文思路显而易见,也不难分析意义板块,有必要在解意义段上花相当多的时间吗?可以不讲字词句知识吗?本文容易启发学生思考的难点问题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与情感。但要分析清楚很不容易,这个难点讲还是不讲?本文的学校的重点,是非常经典的言语,,如何突出这个重点,如何摆正它与情感难点的关系?如果学生对言语不感兴趣,而对情感定位感兴趣,教师怎么办?如果推广开来,按照上面的讲法全面分析,要是学生对分析文章一无所知的话,他们是否能有收获。要是学生已经分析了数十篇文章了,对分析文章已经知道得够多的了,再按照上面的分析面面俱到的话,他们是否会有收获?我们平常教学所列的要点是什么要点,文本要点还是人本要点?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非常明确的,这里牵系到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也牵涉到教育哲学的大问题。有时,教师的任务其实就是涂鸦和灌输,因为,教师往往以一个容器、白纸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有时,教师通过精雕细刻文本的方式,把文本要点复制到学生大脑硬盘上,以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全面系统。

实际上,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能动的,应当是由自己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爱好,独立的选择知识和技能的。

高中学生,从个体知识基础的掌握上看,至少学了九年语文,用不着分解意义段,因为其对简单的故事性文章的思路是一目了然的;从个体爱好上看,能够获取和舍弃的范围更大了。因此,教师如果想用文本的某种单一教师模式完全的占领学生的头脑,那是不可能的。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已经过了数量众多次的分析课文,如果高中教师还是全面无漏洞的教学,许多知识将是重复繁琐而已,十足的形而上学。但许多高中学生到高中后不能独立学习字、词、文学文化知识,不能独立分析一篇课文,许多学生非要教师的上述讲法,否则就不习惯,这种情况非常让人啼笑皆非。总之,高中学生竟然到了高中还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进行语文学习,这非常值得反思。我们九年一贯制地包教包学、全讲全评是不可能养了我们所追求的全面而缜密的分析能力的。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意味着走自己的路,我们的课文分析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学生走的每一步都是教师指示的,学生有自己的路可走吗?我们给学生留了什么道路?语文教育教学几十年来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路,从知识层次的传授进步到方法层次的考究,再到素养层次的追求,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丰硕的成果,有关书籍潮水般汹涌而来。殊不知,要是不留给学生们创造之路,无论如何,语文教育教学都会走到尽头!每一次变革,我们的教师都孜孜不倦地为学生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可怜天下教师心啊,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劳压抑着学生的创造。作为明证的是,大大小小书店的书架上摆满方法、素质之类的书籍,但学生自己写的少之又少。

从追求讲什么,到追求不讲什么——反向探求教什么,这是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的必然要求。迫切要求我们反思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孜孜追求的“求全求细求深求透、包教包学”的做法。除了思考教什么外,更要思考不教什么,从不教什么中明确教什么,然后留出学生思维、感受的空间与机会,让不教的东西连成一条学生学习、发展的线索。

参考文献:

[1]姜仕华.语文教学的几句不愿意听的真实话[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12).

[2]黄飞.谈逆向思维与创新写作[J].语文学刊.2012(2).

[3]何艳敏.浅议高中语文教学[J].神州.2012(3).

[4]段海燕.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9).

作者简介:

程泽宇,女,(1980.11~),吉林农安人,职称:中二级,单位:深圳清华实验学校。

上一篇:有效教学之创新账务模拟实践教学方法 下一篇:小学高段数学计算教学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