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把物理问题画出来

时间:2022-05-12 12:05:47

思维导图:把物理问题画出来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使用大脑的发散性思考方法,它模拟人脑神经网络放射结构,以视觉形象化图示展现认知结构、外化大脑思维图谱。思维导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由主题、节点、连线、文字、图像和色彩等多种形式构成“树状”知识结构图,直观形象地表达人脑的思维特征。在物理教学中,思维导图为物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为问题的提出提供图形支撑

物理教学要求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搜索问题的相关知识、经验、方法、策略,努力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思维导图,组织问题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以便于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最后,通过思维导图抽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通常问题情境呈现的是动态的多维度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遗忘过程中的某些内容,所以,将问题情境用简单的语言文字和图像结合的中央图像来呈现能够唤醒学生的记忆,扩展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思考问题的能力。

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完成策略的选择

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步骤,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呈现问题,并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首先,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识别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读题将语言描述的物理问题进行抽象,明确该问题的初始条件和目标状态并明确该问题考查的是哪部分的知识,然后提取相关知识为问题解决做准备。以思维导图形式表征的问题图式对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可选择的背景知识,不同的表征方式提供不同的可选择方式。其次,不同的方法策略对应的问题空间大小不同,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反映出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的广度。通过对比不同方法对应的节点的多少可以直观地比较出哪种方法更加简洁。最后,通过思维导图方式呈现不同方法的问题解决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该问题的深入思考。在教学中,教师直观地体现不同方法策略的过程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鼓励和体现,通过这样的过程教师能够找到学生思维障碍产生的思维节点,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认知的了解。

为总结反思提供可视化的工具

思维导图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的结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这张涵盖了所有相关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的图形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有没有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在小组学习中,思维导图是小组成员思维的结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关于某一问题的小组探讨过程可以直观地体现小组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教师根据导图对小组学习进行评价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教师不仅能发现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能观察到各个小组讨论的内容和范围,发现其所教课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从而对于学生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在师生互评的过程中,如果有发问或者新的思路和想法,也可以灵活地在思维导图上添加或者删除节点,甚至可以重新调整节点之间的逻辑结构,利于讨论之后的补充、深化和修改。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强调从问题中心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要利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由当前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当学生通过思考得到的是错误的答案时,教师应该通过追问,让学生发现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并通过引导尽可能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若学生得出的答案是正确的,也要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

上一篇:用英语搭建一座跨文化的桥 下一篇:简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