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稳定高效的货币金融环境

时间:2022-05-12 11:50:08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稳定高效的货币金融环境

体现时代性,央行要支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央行支持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内涵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中央银行有责任促进金融业自身有序发展,以确保中国金融事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二是指中央银行有责任创造稳健高效的货币金融环境和发挥金融对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央行支持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按照可持续、相协调、高效率的原则来界定发展的概念。其一,经济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包括金融运行相对稳健,金融风险有效防治,金融经济增长点呈现持续、内生和升级的态势。其二,经济发展应该是相协调的,包括金融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货币供应及贷款增长与经济运行态势基本适应;金融与经济在需求带动机制和供给带动机制交替作用中有效实现共同发展,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深化程度在一段时间内应持续提高。其三,经济发展应该是高效率的,包括金融的行业发展模式逐步由规模扩张型向效率刺激型转变,资本利润率为标志的微观效率指标与资产负债规模为标志的微观规模指标动态互动,社会融资效率、金融服务质量和经济增长效益均呈上升趋势。

三、央行支持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必须防止三种认识上的偏差:一是要防止将央行的工作职责与履行职责的目标相互混淆,导致央行履行职责不同程度地脱离金融经济运行的实际。二是要防止“重保一方金融平安,轻促一方金融发展”的认识偏差,导致国际化进程中国内金融的核心竞争力相对不足,进而危及国家金融安全。三是要防止将加强金融监管与推进金融业市场化相互对立,重蹈“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形成风险监管与市场效率的双重缺失。

富于创造性,认真解决金融

经济运行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创建稳定货币环境,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币值稳定的目标不仅要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之间取得内部平衡,还要在对内币值与对外币值之间取得外部平衡。中介目标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并与最终目标保持相对稳定的数量联系。货币政策规范要坚持积极反馈、相互协调的原则。在保证中央银行信息占优势的前提下,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解决货币政策的动态非一致性问题。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配合,合理安排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强化金融监管为货币政策调控服务的功能,理顺货币政策部门事前调控与监管部门事后监管的关系。

要合理构建我国中长期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框架。一是再贷款的功能应强调对稳健银行的临时流动性支持,弱化其调节基础货币功能、最终贷款人的功能尤其是支持中小金融机构长期性资金需要的功能。二是强化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对基础货币的调节功能,弱化再贴现对票据市场和中小银行发展的附属作用,推进再贴现利率与代表性市场利率的直接挂钩。三是将公开市场业务重点限定在防御性操作方面,减轻央行对国库券市场利率形成的过度影响。四是窗口指导功能要突破信贷结构指导,拓展到对银行金融创新、市场细分和全面发展等方面。今后中央银行要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增加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较多地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增长速度之和。

二、促进金融增长模式从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

在宏观方面,要促进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金融政策对经济主体行为的驱动力,加大货币资金对国民经济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其整体的流通速度和使用效率。要调控金融资源配置的集中度,保证资金对朝阳行业和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企业的有效供给,强化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新陈代谢的竞争机制。通过金融政策、融资方式和融资条件的调整,促进金融资源向有效益的中心城市和地区转移,带动生产要素跨区域优化组合。

在微观方面,金融机构要顺应包括自身在内的国民经济体系改革深化的要求,摈弃“讲规模,求数量”的粗放型运作模式,在发展理念上确立以“经营效益为先,风险控制为重”的战略思想,在经营过程中强调以效益最大化及其相应变体为指导原则,全面推进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适应集约型经营和市场需求,建立统一、集中、高效的管理体系,增强组织的协调和统筹能力。强化信贷资产扩张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以集约比例为主的规模控制,以资本利润率、不良资产率等效益型指标作为评定经营水平的标准。进一步加强金融创新,开拓中间业务,合理调整金融资产结构和布局,提高金融资产的盈利和抗风险能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清收和消化不良资产,摸索信贷退出和再进人的有效途径,通过重组、兼并、产权转让等多种手段实现信贷资产载体的位移。

三、强化金融监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中央银行实施金融监管的目标是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并以此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以及提高金融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实施高效的金融监管,一是提高金融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二是要参照国际监管准则,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监管制度,包括国际审计、会计、监管和破产处理准则;三是要充分与国际社会合作,实现国际资本流动的合力监管。

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还需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处理好金融经济对外开放的节奏与次序,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规则协调和随机协调。二是适应我国加人世贸的进程,固定汇率制下的政策搭配需要逐步转向浮动汇率制下的政策搭配,在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同时,还要发挥汇率政策对内外部平衡的作用机制,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对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利干扰。三是建立金融安全网和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维护金融安全。(摘自2002年11月11日《金融时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上一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下一篇:外资热衷参股 考验国内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