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红磨坊中•遇到爱

时间:2022-05-12 11:20:55

[摘 要] 一直以来,歌舞片是中国电影人不敢碰触的类型片。看着美国好莱坞歌舞片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印度宝莱坞歌舞片与之争奇斗艳,中国在歌舞片的创作上,依旧处于无人问津的荒芜地带。影片《如果•爱》的出现填补了这项空白。与以往的爱情片不同,这次的“爱情”是披着华丽的外衣,载歌载舞而来。这不禁使笔者想到了同样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好莱坞歌舞片《红磨坊》。在通过对两片的分析比较之后,总结出一些经验,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 歌舞;开拓;创新;爱情;民族特色

《如果•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出身贫苦但怀有明星梦的女孩(孙纳),为了生存和成功付出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爱情。通过导演情人(聂文)的一部部电影,终于将她捧成众人艳羡的明星。然而十年之后,在她想要忘记一切的时候,又遇见了十年前与她相爱并且现在同样是大明星的恋人(张扬)。而且,这次三人(孙纳、聂文、张扬)要同演一出与他们个人现实生活极为相似的戏。戏里戏外,难分真假。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的爱情不知何去何从。

《红磨坊》讲述的依旧是永恒不变的“爱情”。克里斯蒂安是个极有天分的青年诗人,由于无法忍受古板刻薄的父亲而离开家,只身前往巴黎。在“红磨坊”夜总会,他结识了全巴黎城最美的莎婷,并与之疯狂地坠入爱河。然而在这个充满性、疯狂、康康舞的享乐主义世界,已经注定了这段美好的爱情最终不会有好的结果。

在故事叙述的方式上,两部影片都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以戏中戏的形式,巧妙地将现实与虚构、歌与舞穿插于影片之中,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仿佛置身于亦真亦幻的世界。独特的叙事手法成为影片的亮点,让歌舞与影片在情节上的发展交相辉应,从而强化了影片的艺术风格,也提升了影片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两片的不同之处是:《如果•爱》用“戏中戏”来推进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而《红磨坊》则是用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来推动“戏中戏”。两者之所以不谋而合地选择“拍戏”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是因为剧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妄想出名的“女演员”。一个弱势群体,势单力薄地面对现实社会,惟一能换得生存的筹码就是自己的身体与爱情。就如同莎婷所说的:“没有钱,我会流落街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而孙纳的痛苦则是“过去惟一的用处就是让我不再想回到过去。”女孩心中最美、最纯真的爱情不得不作为牺牲品来祭奠这个世俗的世界,这无疑是对现实生活最有力的讽刺。

而在影片主题的表现上,两片则是各有千秋。在《如果•爱》中始终重复的话就很好地诠释了影片的主题:“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永远是你自己。”所以片中三位主人公,各自在经受了爱情的考验之后,最终还是回归到自己的生活轨迹上。无论怎样付出,终究还是爱自己的感觉胜过一切。而《红磨坊》中的主题则是爱情高于一切。正如男主人公反复说的一句话:“人生中最要学会的就是爱,让人爱,和无私的爱。”所以,在对爱的表现上,中国人特有的含蓄和辩证思维,让整部影片笼罩在一层似是而非的挣扎中。而《红磨坊》中对爱矢志不渝的追求,让人为之动容、感叹,他们对爱的追求是轰轰烈烈的。爱情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对爱人的占有欲。冷静地离开并不是更高层次的爱,而是近乎自虐式的躲避。如果爱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或者是自虐的话,那就没有爱的必要了。所以,从这点上说,中国人爱得并不彻底,也不精彩。而模棱两可的态度也让观众在影片最后感到失望。

从歌舞场面来看,《如果•爱》稍逊一筹。“歌舞片是音乐舞蹈成为观赏的主要兴趣中心、音乐舞蹈进入叙事并成为叙事模式中重要因素的类型电影。”[1]在《红磨坊》中,不但有疯狂热辣的康康舞,还有时而激越奔放,时而如泣如诉的探戈舞,摩登的现代舞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印度舞等。而且歌曲的旋律也十分动听:互诉衷肠的表白,低声细语的自问,充满憧憬的表达,陷入挣扎的和声,还有模仿歌曲“I will always love you”中的高潮旋律部分,都为整部影片增色不少。比起多舞种、多曲风的《红磨坊》,《如果•爱》就显得相对单一。片中除了模仿《红磨坊》中康康舞的“世界本邋遢”一段堪称精彩之外,就只有片尾的主题歌旋律让人记忆深刻。而且,《红磨坊》中多角度的拍摄手法,为剪辑后的丰富呈现做了有力的保障。俯拍、特写、近景、全景的交叉使整个影片的歌舞部分节奏紧凑,极富魅力。而《如果•爱》的拍摄角度相对单一,所以让观众感觉,歌舞在片中并没有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真的就只限于在“戏中戏”使用了。显然,由于经验不足带来的表现手段单一,是使《如果•爱》无法突破瓶颈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对歌舞的运用上来看,《红磨坊》继承了好莱坞式歌舞片传统,在荧幕上展现了“充满歌唱、充满舞蹈、充满对话的电影”[1],把剧情和歌舞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达到水融的境界。影片中主人公那互诉衷肠的表白,娓娓道来的爱意,陷入痛苦的挣扎等都能以歌曲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达到了视听双享受。而与之不同的是,《如果•爱》中的歌舞都集中在“戏中戏”的部分,在影片中反映现实生活部分,没有歌舞的渲染来推动剧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更像是一部以带有歌舞情节的“戏中戏”作依托的普通爱情片。在《红磨坊》中较为经典片断有“房中幽会公爵”“屋顶表白”“纯洁得像个处女”“阿根廷”等片段。这些歌舞场面,不但起到了丰富视觉效果的作用,也为下面的剧情发展做了铺垫。歌舞的形式直接参与到剧情之中,并推动剧情的发展。如“幽会公爵”一段,一个美丽的误会使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而当真正的公爵出现的时候,三人的行动就开始生动有趣起来。一面是莎婷极力伪装,不让公爵发现克里斯蒂安,一面又是克里斯蒂斯安的不忍离去及无法离去。在一切都无法掩饰的时候,克里斯蒂安的朋友从窗户闯进来,而从远处拿望远镜窥视这一切的士拿也赶来救场,一时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在这个小小的房间里展开。导演运用精彩的歌舞,巧妙地为这个尴尬圆谎,并且通过众人的努力,他们得以得到公爵的投资,来改造“红磨坊”夜总会成为剧场,并上演新的剧目。两个相爱的人迫于现实的阻碍不能在一起,这本是一件让人难过的事。但是,通过这种表现形式,却达到了以乐境写哀,以倍增其哀的效果。我们在赞叹好莱坞电影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力的同时,也深感身上的任务艰巨。

从画面色彩上看,两部影片又一次不谋而合。冷清的灰色调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而华丽绚烂的“舞台”即是虚幻生活的代表。舞台的光鲜亮丽,璀璨夺目,在昏暗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刺眼。而这种强烈的对比,也似乎暗示出了虚幻生活的不安定及浮华背后的不真实。浓浓的忧伤在一明一暗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夹缝中生存的爱情,只能被现实的残酷挤压得粉碎。《红磨坊》中的画面色彩,注重光、色、形、意、美的结合,颇具后现代主义印象派风格,宛如油画,十分具有美感。而《如果•爱》反映现实生活的画面却被分成了两种色调。一部分是在上海拍摄的场景画面,色彩运用依旧唯美。而在“北京相爱”部分,则运用了现实主义色彩基调,使得整体影片风格混搭,极不协调。

其实,中国的歌舞片本应该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若想在好莱坞和宝莱坞纷争歌舞片天下的霸权主义下分一杯羹,照搬照抄是没有出路的。一定要切合实际,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

首先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是创作的源泉。还记得《阿诗玛》《五朵金花》中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还记得《刘三姐》中那嘹亮动听的山歌。唱出了他们的纯朴与善良,也唱出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幅幅优美的少数民族地区风景画与极富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共同组成了中国电影史上最经典的歌舞片代表。我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而且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歌曲和舞蹈。很显然,这块丰富的宝藏尚未被开掘。走民族特色的路线,是我国歌舞片创作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弘扬多民族国家的大融合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电影创作事业的繁荣发展。

中国上海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风貌,也是极有可塑性的创作素材。旧上海的歌舞厅中形形的人物,富有时代特色的造型设计,还有丰富的创作题材,都是独具中国魅力的。“中国电影很早就把音乐视为表现的因素……如‘寻兄词’之于《野草闲花》,‘渔光曲’之于《渔光曲》,‘开路先锋’‘大路歌’之于《大路》,还有《马路天使》中的‘天涯歌’‘四季歌’等,都和影片人物演唱或情节进程不可分割。”[2]被誉为“金嗓子”的电影明星――周璇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从1937拍摄影片《马路天使》开始,到《彩虹曲》结束,周璇主演的歌唱片达28部之多。可以说,前人已经为我们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后辈电影人却没有衣钵传承,这不失为一件憾事。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条件的改善自然带动着文化生活的多姿多彩。曾经有过“中国人不适合搞歌舞片”的言论,应该在这个时期不攻自破了。随着接受现代化教育的20世纪“80后、90后”们,正逐渐地成为中国社会的主体,接受新鲜事物,敢于突破创新的精神已经成了这类新人类的代言辞。对他们来讲,丰富的校园生活亦是创作的园地。美国迪斯尼公司的《歌舞青春全集》再度掀起票房高潮,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是热情洋溢的青年们施展才华的地盘。而创作素材的单一化则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电影事业的发展。现在我国的电影创作,不是停留在为了拿奖而走“农村路线”或者是铤而走险的创作小众电影,就是大张旗鼓的“大制作”,铺张浪费不说还破坏资源环境。真正有几位导演像宁浩一样用电影讲故事。他在赢得观众的同时也赢得了票房。中国电影如果再固步自封下去,只会继续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远距离观望。

虽然陈可辛导演一直也没说《如果•爱》是一部歌舞片,但是从影片的风格来看,它已经具备了歌舞片的特点。敢于旗帜鲜明地举起歌舞片的大旗一方面是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也是敢于承认不足的魄力。由于我国的歌舞片事业发展缓慢带来的某几部影片的差强人意是可以理解的。凡事都要有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在歌舞片创作方面确实与国外一流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但这绝不是某几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电影界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如果•爱》的投石问路是具有启航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影片《如果•爱》出现的意义已经大于其作品本身的价值了。如果爱中国电影,就请专注地爱吧。

[参考文献]

[1] 刘立滨.外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2]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钱态.中外电影名片导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4] 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周晓璇(1983―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电影表演艺术实践及理论研究。

上一篇: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视角解读电影《小公主》 下一篇:电影《甲方乙方》的叙事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