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力研究

时间:2022-05-12 09:26:47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力研究

摘 要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七届以来,专业覆盖由最初的较低,发展为专业覆盖超过80%的局面。大赛技术标准正在成为职业院校训练的重要参考。对天津市部分中高职院校参加大赛的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历届大赛竞赛项目设置变化对职业教育教学引领的分析表明,大赛对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师教学方式、学生评价标准及实训教学、校企合作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同时,大赛在对学生的普惠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受其启发,提出大赛应促进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进一步完善大赛办赛的规范性、结合大赛优质资源推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大赛应全面实现与世界技能大赛的接轨,以及完善竞赛制度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改革与发展;影响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0-0030-05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被定位为引领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每届大赛的举办都会对职业院校产生较大影响。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国际影响”,充分肯定了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意义和作用,明确了通过大赛来提升我国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影响力。本研究拟结合对天津市部分中、高职院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情况调查,并结合历届大赛的举办情况,揭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在教学领域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取得的成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一、对天津市部分中高职院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调查

2008年教育部在天津市首次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确定了天津市为举办大赛的永久城市。随着竞赛项目的逐年增加,从2012年开始,大赛举办地由天津一地扩展到全国多个省份。到2014年,已形成以天津赛场为主赛区,全国12个省市:江苏、浙江、吉林、安徽、北京、河南、山东、广东、山西、甘肃、广西、重庆等为分赛区的竞赛格局。

为深入了解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围绕大赛对职业院校教学的影响内容,设计出调查方案,并深入到天津市部分中高职院校,以座谈和交流的形式,对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展开调查。对象为参赛项目指导教师、主管大赛办赛项目的院级领导、主任等。

(一)大赛给职业院校带来的变化

所调查的4所中高职院校(各2所)全部为承办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赛项目的学校。

1.专业课程变化

对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有的学校已将比赛项目转化为课程,专业课程围绕竞赛体系建设,并开发校本教材。有的学校根据举办竞赛项目的需要,带动部分参加竞赛项目课程的变化,教师将部分竞赛知识引入课程,并作为组织校级竞赛选拔的内容。

对高职学院的调查显示,有的学校将大赛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和教材。有的学校以赛项为基础设立专业课程,开发辅助课程,并将实用技术与课程紧密结合,形成了大赛生成课程,并开发了校本课程。

2.教师教学和工作态度的变化

对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有的学校教师已将大赛训练法、模拟法渗入教学,并结合参赛项目,自觉提升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有的学校因为参赛需要,推动教师与企业深度合作,教师主动学习技术,将企业界人士请进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聆听企业界人士对专业内容的讲解;学校制定了激励教师政策,把指导大赛成绩与教师评价挂钩,激励教师努力工作。

对高职学院的调查显示,学院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对参赛指导教师收获更大,促进了课程改革。有的课程与大赛结合度很高,有的将比赛中的知识点引入教学,还有的对竞赛项目进行改造、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学校对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奖励力度大,除现金奖励外,还在教师评优、职称评定、进修等方面优先考虑,并把培训参赛学生的时间计入教师工作量。

3.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变化

对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已将传统的试卷考试转为对实际能力的过程评价,包括企业评价、学生间评价。从高职学院了解到的情况为,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4.对实训教学的影响

对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有的学校参考大赛功能布局布置实训教学场地;追求企业真实环境,实施模拟实训教学;为选拔参赛选手而进行对个别学生的技能培训。从高职学院了解到的情况为,围绕企业对产品生产的指导要求进行教学;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5.对校企合作的影响

对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企业是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协会提供设备支持;企业提供典型工作任务;为带选手比赛,教师走进企业,请企业专家来校指导参赛选手,做讲座。从高职学院了解到的情况为,企业协会提供实训设备;校内基地提供设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半年顶岗实习。

综上所述,随着大赛举办经验的丰富,职业院校不断探索将大赛项目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在培养人才标准上逐渐实现了与企业的接轨。

(二)大赛存在的问题及对职业院校的负面影响

1.大赛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普惠性不足

限于学校训练经费的不足,大赛不可能让更多学生参加集训,受益的只能是少数学生。为此,中职学校教师对举办大赛学生受益的不平等,主动向市级大赛组委会进行申述,希望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大赛中来。

对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经过大赛集训出来的学生个个优秀,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可能完全达到与参加比赛选手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标准。据天津职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8.95%的被调查学生没有参加过大赛,58.4%的被调查学生不了解大赛的相关情况,参赛力度极低。90.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校应组织职业技能大赛[1]。

2.企业绑架大赛现象仍然比较明显

要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要购买大赛赞助企业的训练设备,而且临近比赛时再购买设备费用就更高。

3.承办大赛导致学校负担过重

前几届学校承办大赛情况为,上级主管部门资金拨付不能及时到位,由学校先期垫付;现在上级主管部门明确不给举办大赛学校拨付经费,完全由学校自行解决,使承办大赛的一些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因缺少必要的资金保障,不得不放弃赛项的承办权。而只有承办全国大赛竞赛项目,才能获得企业协会的支持,建立实训场地,拥有实训设备。为此,2013年大赛,中职组“汽车运用与维修”赛项,又出现天津与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市争夺承办权的情况,最终江苏省取得承办权[2]。

4.学校参赛项目多、负担重

学校参赛项目太多,投资成本高。为解决参赛资金的不足,学校在原本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只得采取多招生的方式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这样一来班级又因容量过大,师资力量不足、设备不足,同时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升。虽然学校在专业课程、实训教学上都渗透大赛内容,但学生的受益程度与参赛选手差异显著。

5.学校承担大赛工作任务,影响正常教学工作

有学校反映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期间,学校承担大赛各项活动任务重,学校中很多教师都要承担其中的工作,冲击了职业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二、竞赛项目设置变化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影响

我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办赛机制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通过大赛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共赢,即让职业院校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和技术更新,以实现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让企业通过大赛选拔到合适人才,并通过提升知名度而为企业产品培养未来的使用者,扩大影响力。“举办大赛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大赛与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随着大赛影响力的扩大,企业介入大赛的数量、深度逐年增加,对职业院校办学的影响更加深入。

(一)大赛赛项设置变化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引领

从2008年开始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到2014年大赛,每届大赛赛项设置都有变化。

1.赛项类别、数量由大幅增加变得趋于稳定

2008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0个专业大类24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7个专业大类19个赛项,高职组3个专业大类5个赛项;2009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2个专业大类35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8个专业大类31个赛项,高职组4个专业大类4个赛项;2010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4个专业大类46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14个专业大类35个赛项,高职组4个专业大类11个赛项;2011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6个专业大类55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12个专业大类45个赛项,高职组为4个专业大类10个赛项;2012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8个专业大类96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16个专业大类60个赛项,高职组为18个专业大类36个赛项;2013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4个专业大类100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13个专业大类50个赛项,高职组为13个专业大类50个赛项;2014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4个专业大类95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13个专业大类46个赛项,高职组为13个专业大类48个赛项。

从2008至2014年的大赛赛项类别及数量设置情形看,大赛赛项对中高职专业覆盖由最初的中职不足36%、高职不足17%,发展到2012年中高职专业覆盖都达到并超过73%以上。大赛由最初对中职学校赛项数量的逐年增加,到从2012年开始,重视高职赛项类别与数量的增加,2014年实现了中高职赛项均衡发展。从2012年开始,大赛赛项设置类别与数量开始趋于稳定。值得一提的是,高职赛项数量由最初的3项,发展到2014年的48项,显示出大赛对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成效更加显著。

2.行业企业深度介入大赛,引领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方向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办赛的原则是:竞赛规则由教育部门主导设定,比赛由职业院校承办,其他部门和行业指导比赛。各个分赛项的组委会都由行业部门牵头,行业起指导作用,相关企业参与大赛。“专家鉴定团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组成依据是企业岗位的要求和职业标准,以此来设计赛项、确定赛题;由职业教育部门统筹安排赛项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3]

从2010年开始,大赛赛项在传统制造业项目基础上,开始增加现代服务行业的新技术项目,例如3G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组建比赛项目。赛项选择与设计突出了紧贴生产实际的特点。如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与维修赛项完全对照制造企业数控机床维修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而设计,参赛选手应完成的比赛任务(数控车床Z轴装配与调试)都是真实的工作任务。2008~2011年,主要以中职组的赛项增加居多,无论赛项数量涉及的专业类别还是项目数量,都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主要为通用类专业,数控、电子、计算机、烹饪等项目,对照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大赛倾向于理工科,极少涉及财经商贸、旅游服务等专业。高职组赛项变化不大,只是与中职组的操作比赛相比,更强调调试与维修,技术层面更复杂[4]。

从2012年开始,大赛开始呈现服务国家产业体系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特点,即“以制造业为主,兼顾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相比前4届大赛赛项的设置,2012年大赛赛项结构体现出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接近,即一次产业赛项10个,二次产业赛项45个,三次产业赛项42个。赛项设置在体现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兼顾民族传统工艺。例如体现现代产业发展的新增赛项有水资源检测与治理、煤矿安全生产等;体现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工艺的新增赛项有手工制茶、中药制作等。

2012年大赛也开始体现出中高职赛项结构平衡分布,高职组由4个专业类别升至18个专业大类,赛项数量也增加了26项,与中职赛项专业类别与项目数量基本相近。

2013年大赛重视加强顶层设计,改变往届大赛一年一策划的办法,依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做到办赛有据可依,科学办赛。赛项设置呈现出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性,基本实现赛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具体为100个赛项,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赛项占比分别为10%、40%、50%。新增的26个赛项中,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赛项占到22个,反映了赛项与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一致性。赛项内容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发展水平。近九成赛项融入了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5]。

2014年大赛又增加了“三网融合(4G网络)、云安全、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水环境检测与治理、智能家居、飞机发动机装调与维修等32个赛项,占全部比赛的34%”[6],这些赛项全部体现了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促进了大赛引领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办赛理念的形成。本届大赛同时吸引了联想、中兴、大众、通用、西门子、博世、大连机床等国内外著名企业深度参与,占赛项比例达到85.3%。正是这些龙头企业的参与,使赛项内容直接与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前沿相衔接,从而引领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变革[7]。

(二)竞赛引领下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变革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带动下,大赛的技术标准日益成为各职业院校训练的重要参考依据。各地省赛、市赛、校赛广泛开展。一些省市如山东省实施了在校生“普赛制”试点。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引入国家部委、行业、省市等技能竞赛项目,已连续举办三届“百项技能大赛”,学校各个系、专业都组织开展了各级各类技能比赛,达到100多个项目[8]。竞赛已成为职业院校提高学生技能学习兴趣、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大赛为契机,依据企业标准构筑课程体系。按照用人单位需求确定课程模块,将课程模块与技能大赛内容对应,使教学与大赛同步[9]。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始承担“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赛项,在对接国际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将自动化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界面监控技术等核心技术都放在一条模拟生产线上,实现仿真环境下的综合考核。沿着该项目的开发思路,学院陆续开发出5个国际赛项、4个全国性技能赛项、3个国际化赛项。2014年又开始一项探索国际化专业建设标准,按照世界职教标准设计全套课程,实施人才培养方案[10]。

三、启示与建议

(一)大赛要推进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

每年一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国内一流企业的加入。从2014年开始,大赛执委会邀请12个专业类的行业企业专家对赛项规程与成绩产生流程进行审定,主要目的是审核赛项内容、技术平台、评判标准和组织形式是否与企业主体岗位的核心要求和产业发展最新趋势相适应[11]。进一步体现了大赛对接企业标准的办赛理念。为此,参加大赛的学校就要依据企业标准来培训参赛选手,进而引领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的变化。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办学,已成为国家的政策指向。

从各承办大赛学校取得的成绩看,高职院校发展较快,不仅促进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也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但从承办大赛的中职学校状况反映出,存在着资金短缺以及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中职学校课程教学的深度变革。建议政府对中职学校大赛赛项要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规范大赛的举办,严格杜绝大赛中企业绑架大赛行为,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课程的深度变革。

(二)推进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随着举办大赛经验的积累,大赛赛项的设置越来越体现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性。从大赛举办的特点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并关注大赛,但大赛获奖人数占职业院校学生的比例很低,甚至1所职业院校很难培养出一个在大赛上获奖的选手或团队。面对企业的需要,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不能仅让大赛成为职业院校参与或学校依据大赛来自己编写教材,而应组织对大赛赛项进行研究,并转化为统一的课程教材。依据职业标准,结合企业需要开发更多的内容,以此引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真正实现与企业需求对接。

2014年教育部适时出台了《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资源转化办法》,明确将各赛项竞赛过程中的技术文件、竞赛平台、试题库和视频资料等各类资源,转化成满足职业教育教学要求的共享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使大赛更有效地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服务”[12]。为此,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赛场的天津市,需要整合承办大赛的各中高职院校举办大赛赛项的成果、经验。

(三)全面实现与世界技能大赛的有效融合

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世界技能大赛,从成立至今已举办了42届大赛,并走过了65年的发展历程,现已拥有73个成员体(成员国和地区)。世赛拥有完善的竞赛体系和制度建设,其力争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其对世界技能发展及最先进技术标准的引领作用的办赛宗旨,目的是让世界更多的优秀青年人关注技能发展,对技能学习产生兴趣,并加入到技能学习者的行列中来。

与世界技能大赛相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存在很多不完善的方面。如世界技能大赛制定有完善的技能项目准入制度,评分标准分主客观评分,对参赛选手有年龄限制,并限定每个选手终生只能参加一届世界技能大赛,目的是让世界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有机会参加比赛;对完成的作品更重视质量和精度的检验标准,重视选手在比赛过程中所体现的安全、节能、规范操作、团队合作等职场素质要求。世界技能大赛竞赛制度、标准和技术工种,都已成为世界技能强国及参赛国家和地区举办国内大赛的参照标准。

因此,对接世界技能大赛竞赛标准制定国内大赛竞赛标准,既是技能强国发展的经验,也是我国开放办赛的实际需要,更是提升我国大赛办赛质量、水平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共同需要,更对完善我国竞赛制度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作用。为此,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应全面体现与世界技能大赛办赛思想的融合,有助于我国职业院校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标准,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四)从制度上完善大赛活动,避免冲击职业学校正常教学工作

自2008年大赛举办至今,每届大赛都同期举办多种活动,以吸引社会各界民众的关注、观摩、体验和参与。这一系列活动意在宣传技能给社会带来的贡献与价值,让公众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魅力。恰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葛道凯司长所说“技能竞赛是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的一个窗口”[13]。在举办大赛期间所开展的这一系列活动,与世界技能大赛举办期间主办国开展的一系列技能宣传活动具有一致性。

对比世赛主办国的宣传活动内容,我国对大赛宣传内容丰富且相对集中,且每年一次。作为承办大赛主赛场的天津市,筹划这些活动内容,需要抽调各职业院校教师参与其中的工作,尤其对于原本师资力量不足的中职学校,严重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建议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或由宣传部门负责赛事宣传及组织相关宣传活动,这样有专业人事做宣传工作,力度大且效果会更好。

参 考 文 献

[1]高洋.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学生影响力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177-178.

[2]席东梅.技能大赛风生水起 分赛制度日趋完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2):25-40.

[3]赵伟.大赛满五届 连年现新优 改革创新故 今载花更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2):5-18.

[4]孟志咸.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若干问题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4):3-10.

[5]赵伟.知识照亮人生之路 技能铸就美好未来 大赛展示师生风采 职教铺就圆梦舞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2):5-16.

[6][7][8][11][12]赵伟.让青春绚丽 让人生出彩 强技术技能 惟立德树人――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综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2):5-14.

[9]肖海慧,邓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54-155.

[10]张婷.天津中德职技学院:勇当高职教学改革“领头羊”[N].中国教育报,2014-10-14(1).

[13]李术蕊,高山艳.技能之光――照亮职教学子人生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2):28-37.

上一篇:巧设问题情境,抓住数学课堂 下一篇:让德育真正扎根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