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真正扎根学生心灵

时间:2022-08-20 02:01:27

让德育真正扎根学生心灵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于用行为规范的条条框框简单地重复着对学生的教育,这种枯燥的说教不能激起学生心灵多大的涟漪,游离于学生的世界之外,徘徊与学生的心灵之外,忽视了对德育学习个体本身的心灵触动。 德育面对的是鲜活生动的学生,是一个个自由生长的生命。只有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着意于学生的精神需求,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体,去尊重唤醒学生的道德生命,激活学生的道德生命,道德才能真正扎根学生心灵,在学生心灵发芽、开花、结果。

一、树立交往观念,让德育扎根学生心灵

传统的“ 师道尊严”式的“你说我听、你说我做”让学生的心灵不敢真实地跳动,心不甘情不愿地充当着道德的容器,扮演着道德规范的表面认同者与遵从者的角色,其实内心水波不兴。虽然教师口干舌燥,但德育效果甚微。

21世纪的教育强调人与人(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教育活动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过程,因为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而学生的精神成长是他们对生命现象、物理世界、人类社会以及自我的感悟,这种感悟正是学生在于教师交往、与同伴交往,与家长交往、与活动对象的交往等各种交往过程和情境中不断孕育的。因此,树立交往的师生观是德育扎根学生心灵的先决条件。德育,与其他诸育相比,更应注重交往,更应重视心灵的对话。

平等交往的对话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趋向于零,意味着双方的心灵通道是打开的。教师以自己成熟的睿智引领学生走向更高尚的精神境界,学生也可用自己的无邪、清纯激荡教师的心灵。提问不再是教师的专用,学生也可以反诘。

平等交往的对话中,学生才能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学生可以有更多的伙伴,更大的空间、更多的自由,怎么想就可以怎么说,不再有心灵的畏惧和精神的束缚,德育的氛围以不再是沉闷、粗暴、严厉,洋溢其间的是活泼、是快乐、是温馨。学生的精神因此得到解放,个性因此得到张扬,更好地实现创造性地裂变。

二、实施体验教育,让德育扎根学生心灵

思想道德体验是指通过对实践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产生主观性的感觉、情感和意识的过程,是把外求与内求有机结合的德育形态。它重视外部自然界和人际之间道德信息传递,追求体验者内外部全面的感悟;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追求外在的教育与学生内在的道德成长需要的和谐;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整合,凸现了思想道德的渗透性、实践性、主动性和内在性。因此德育教育要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观。

实施体验教育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实践活动的大体验氛围,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体验。德育体验是全方位的、横向联系,纵向深入的系列活动,活动领域的范围应该大一点,开放一点,灵活一点,不能局限于学校教育,要争取与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为少年学生的道德实践体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形成体验教育的强大活力,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发挥、自主发挥、自能发挥、形成技能,获得感受,养成品质。

营造家庭生活体验氛围。教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做学生劳动的指导者,岗位监督者、欣赏者,帮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根据自己的能力,寻找一个体验岗位。把当一次“爸爸”、“妈妈”作为扮演角色,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体验打扫房间、买菜、洗衣服、照顾老人、当一天家、邻里沟通等,从而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孝敬父母,邻里和睦相处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营造社会生活体验氛围。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教师应该为学生做好联系、协调工作,取得各界的支持,让全社会来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体验,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人际体验氛围。如结合“五城同创”活动,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清理卫生死角,关注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植树节让学生在河边、路边植树,绿化美化我们的大家园;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做社会调查,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人民生活欣欣向荣不断变化,从而涌动祖国民族的自豪感;带领学生到敬老院去慰问老人,让学生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总之,让学生在社会体验氛围中深刻地明白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道理,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勉努力、尊老爱幼、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珍惜劳动成果的作为21世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学会适应不同环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生活的本领。

三、改变评价体制,让德育扎根学生心灵

要切实提高德育实效,就要改变传统的评价体制。传统的教育评价是一种专制教育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是教育者的专利,不重视学生的申辩或表白,扼杀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影响了能力的发展。现代开放理念评价之父美国教育家泰勒认为,教育评价就是这样一种过程,即发现学生学了什么和所学的东西的价值,这种评价是迥然有别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甑别选拔功能的传统评价观,是一种具有先进理念的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观。

扎根学生心灵的德育评价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阶段性的品德评价成为学生的“晴雨表”,利用得当,会恰到好处地触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促使学生的品德发展。评价不当,则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抑制学生的品德发展,甚至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师评价学生切忌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因一时、一事的不良表现就否定学生,不能用“你真是屡教不改”,“你怎么这么讨厌”等伤害学生自尊的话语,要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谨记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心理和品德发展尚未成熟,不稳定等特点使学生的某些行为不能准确地体现其发展状况。教师应本着培养人的宗旨,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应以欣赏的心态评价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少惩罚,少批评,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在动态发展中把握学生、正确评价学生,努力做到评价过程的情意化和激励性。用道德濡化道德,用人格感召人格,使德育乘着人性化的评价和风扎根学生幼小的心田。

长期的德育实践工作中,我们面对着德育的迷茫,德育的无奈,感叹着说服教育的苍白无力,我们期盼着德育能更多一些民主平等,少一些偏激专制;更多一些悦纳赞赏,少一些横眉冷对;多一些实践体验,少一些空洞说教…那么德育会以她永恒的魅力持久地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上一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有形VS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