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

时间:2022-05-12 08:19:23

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

摘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学分制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但现阶段实行完全学分制的一些高校由于经验不足,仍面临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选课的相关配套保障机制缺乏、教学资源难以满足等等。本文结合一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出实行全学分制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11-02

一、引言

随着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教学管理逐步有学年制转为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把学生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要求按照各专业培养计划中各门课程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规定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完全学分制不受学习年限的制约,灵活性较大。实行全学分制的重要特色就是自由选课制度,学生通过网上选课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这实际上是在教学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促进教师之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实行完全学分制是一个主要突破。但是完全学分制的推广和实行是一项非常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局限性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学校内部软件条件和社会外部硬件条件。实现完全学分制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如何计算学分,也不在于教学管理操作程序如何设计,而是在于对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重新审视。要提前考虑到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便完全学分制的顺利推行。

二、高等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加强完全学分制下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

在学分制模式下,学分制对选课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1)要求扩大学生选课范围和开课规模,增加选修课数量;(2)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增加,可以实现自由选课;(3)要求开始的选修课结构合理,适合不同学期的学生需要;(4)管理需要更加科学规范。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

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主要由数据库和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将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以及教师、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可以利用这个系统实现选课、评教、查询成绩等等;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录入学生成绩,查询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实现排课、分配教室,根据每个学生的选课情况形成课表以及各类数据统计。

(二)选课的相关配套保障机制不完善

在完全学分制模式下,学生自主安排课程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由于有些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构建缺乏了解,尤其是大一新生,如不加强指导,不能取得最佳的选课方案,导致学生选课盲目。因此,为了配合完全学分制,还要实行选课导师制,每位学生都有一位导师辅导选课,每位导师可以辅导多名学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使有导师帮助学生选课,效果也不是非常理想,因为有些导师也不是非常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因此也就不能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计划,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选课。另外,高效的计算机网路选课系统是实现完全学分制的基础,这就要求必须建立独立的计算机选课系统、课程管理、学籍管理等系统软件。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已实行完全学分制的高校在每个学期的选课期间,都会出现系统繁忙网络阻塞的情况,结果导致选课效率低下。

(三)教学资源难以保证

要实现完全学分制,还必须配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完全学分制实行后,学生掌握了自己的学习权,使学生在教师、课程、时间等方面享有自由度很高的选择权力,但是足够的教学资源是保障学生享有这个选择权的前提条件。例如配备超额的师资教学力量、足够的选修课程、充足的教学实验设备和广阔的教学场所等,否则不能真正的实现完全学分制,更不能发挥完全学分制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会导致完全学分制难以顺利推行,导致在绝大多数学校实行形式主义的完全学分制。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在人员结构、学科知识结构等都是按学年制要求形成的,还不能完全满足学分制的要求,特别是一下新学科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少。

三、实行全学分制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虽然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推行完全学分制存在多种制约因素,但是完全学分制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针对以上的制约因素,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办法。

(一)建立完善的选课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学生选课的顺利进行,可由学校教务处专门设立选课机构,建立计算机选课网络系统,主要负责学生成绩管理、学籍管理、不同年级学生学期课表的生成、编制适应不同学期选课手册、管理不同专业学生选课等日常事务。学生选课期间,由各系专门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熟悉学生专业培养计划的教师做学生选课导师,来指导学生如何依据所属专业培养计划、教学计划、选课指导等文件进行选课。选课操作应分为预选和退补选两个阶段。通过预选,教务管理部门初步了解课程资源的需求情况,进行合理配置,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为后期的退补选提高准确的开班课程数据。预选结束后,教务管理部门通过系统平台将选课人数不足的课程予以删除,选课人数较多的课程采取学生意愿值选定或增加开班。新学期的选课手册确定后,第一阶段学生首先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预选,间隔1-2周后完成第二阶段的补选或者退选;新学期开课2周内,再进行一次退补选的调整,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听课效果来退掉不愿学习的课程,补选上更合适的课程,完成最后选课。

(二)建设一支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对所修课程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任意选课,这样就打破了传统不变的专业设置,有助于学科的交叉发展。同时,这对授课老师也有了压力,也会担心万一没有学生选自己的课怎么办,所以完全学分制更能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引导教师自行调整所教课程,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重视专业领域的拓展和延伸,推动教师自身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改革教学方法、强效的教学模式和更灵活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选课。此外,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知识,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边缘学科知识,用以满足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教师培训,树立了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结合教师工作,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开展业务专题讲座,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掌握科学的教学手段,帮助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学习,再用理论指导实践工作,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建立专业的导师队伍

导师制是成功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导师制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充分了解学分制、适应学分制,还要求导师能够在学生学习和选课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指导。学生在选课初期,比较迷茫,不知道选什么课、怎么选,这都需要专业导师的辅导。学生导师的责任包括:为学生讲解培养目标;辅助学生制定符合学生自己个性的学习计划和专业发展目标;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热心回答学生在选课方面的任何咨询;帮助学生处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难等。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规范的导师制,在精心挑选的基础上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明确导师的责任,形成一种业务素质高的专业导师队伍。

(四)学生管理模式

每次选课后,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班集体,这与传统的自然班级完全不同,没有统一的班长和班委,所以原来传统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完全学分制的发展。为了使新的班级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在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要承担负责沟通与学生、与学生导师之间的桥梁作用。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立足点: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说,要处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主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工作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建构适合学生个别化学习的管理体系。

“以学生为本”的思路应该是建立在以学分制为目标的专业管理模式和课程管理模式的改革上。将专业设置、授课要求、教育目标等专业课程事务布置给专业教师,由专业教师负责课程管理和教学安排等事务;同时,由导师对学生负责,管理课程安排、学生信息等班级事务。

四、结论

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完全学分制在很大程度上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现阶段,我国与美、日等国在教育改革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在完全学分制的形式上有着趋同的倾向。但是学分制首先成熟于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前提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逐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创新,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实现学分制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全学分制,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士军,于桂花.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72-74.

[2]宋宪华.尽快实行学分制加速社会需要人才的培养》[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4-5.

[3]陈素琴,黄梅.高校实施学分制若干问题探讨及建议》[J].皖西学院学报,2012,(3):59-61.

[4]吴春胤,孙凌洁、刘继红.浅谈高校完全学分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175-177.

[5]孙萍,李敬.对高校实行学分制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5):49-50.

上一篇:从心理学角度谈高中生高效学习 下一篇:对数学发展的基础认知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