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型县域工业化与城镇化研究

时间:2022-05-12 01:07:16

煤炭资源型县域工业化与城镇化研究

摘 要:煤炭资源型地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特点,决定了煤炭资源型县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演进具有独特表现,工业化在山西省存在偏差,高工业化率与低城镇化并存,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立足实际,选择恰当路径,增强工业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城镇化真正成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动力源。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地区 城镇化 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83-02

煤炭资源型地区是指煤炭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目前经济还不发达的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等6省(自治区),其煤炭资源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82.8%,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基地。县城是城镇化的战略平台,工业化带来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煤炭资源型县域工业化与城镇化具有独特表现,不同于国际上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联特征。本文以山西煤炭资源型地区为实证,展开深入研究。

一、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煤炭工业

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煤炭工业,以山西为例。山西有119个县(市、区),其中,产煤县91个、占县域总数的76.5%。煤炭及相关四大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山西长期煤炭能源基地建设和重化工优先发展战略,主要就是高度依赖煤炭及相关产业。

2012年11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全国重点产煤省、市、县的排列顺序。山西省在全国十大重点产煤省份中位居第二,朔州、吕梁、大同、长治、晋城等五市入选全国重点产煤市十强,其中,朔州市位居第三位,其余四市分别位于第五、六、七、八位。平鲁区、大同南郊区、柳林县、阳泉矿区、高平市、长治县等31个县(市、区)入选全国重点产煤县百强。

二、县域工业化与城镇化演进特征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分别反映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工业化意味着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即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城镇化意味着该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的集中过程。工业化带来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有产业支撑,缺乏工业化的城镇化,容易产生“拉美城市化现象”{1}。

1.国际上工业化与城镇化演进特征。城镇化的普遍规律,在工业化加速阶段,即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时,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城镇化的速度很快、甚至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国际上公认的发展较好较快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城镇化发展快于工业化。例如,日本在1947年到1975年的工业化加速阶段,工业化水平从28%提高到36%,同期城镇化水平从28%提高到75%。韩国在1960年到1981年的工业化加速阶段,工业化水平从20%提高到36%,城镇化水平从28%提高到56%。

(1)工业化发展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研究提出:在工业化初期,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和三产比重都相应提高,且二产比重上升幅度大于三产,一产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二产所取代。当一产比重降到20%以下,二产比重上升到高于三产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再降到10%左右时,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二产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因此,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

(2)城镇化演进规律。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研究出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即:当城镇化率低于30%时,被认为是非城市化,此时经济大体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当城镇化率高于50%时,被认为基本实现城市化,此时经济大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表现为工业化拉动的非农产业比重上升,这一阶段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的年均增长率是初期的1.5~2.5倍,城市化率将以较快速度向70%攀升;当城镇化率高于70%时,被称作高度城市化,此时经济大体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缓步下降,与此相应,城市化的速度亦有所下降,并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钱纳里将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的整个变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5个时期。

2.煤炭资源型县域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演进特征。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来看,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正向相关。但是煤炭资源型县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与国际惯例不一样的特征,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与工业化并不正向挂钩。工业化在山西省存在偏差,高工业化率与低城镇化并存,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

(1)高工业化率与低城镇化率并存。山西省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快期、关键期。2012年,山西城镇化水平达到51.26%,跨入国际公认的城市社会。但从全省119个县域来看,23个市辖区中大同新荣区、南郊区和朔州平鲁区低于50%,96个县(市)中只有7.3%的县(市)城镇化率超过50%。

山西县(市)的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且高工业化率、低城镇化率县域居多,工业化、城镇化区域差异显著,2011年,全省96个县(市)中,有89个县(市)城镇化率低于50%,占比高达92.7%;有50个县(市)工业化率高于50%,占比52.1%。山西县(市)高工业化率和低城镇化率并存。

(2)工业化本身存在偏差。用不同的衡量指标判定其工业化发展阶段,结果是不相同的。按照工业化率划分,96个县(市)中,前工业化阶段8个、占8.3%,工业化初期阶段21个、占21.9%,工业化中期17个、占17.7%,工业化后期19个、占19.8%,后工业化阶段31个、占32.3%;按照城镇化率划分,96个县(市)中,前工业化阶段20个、占20.8%,工业化初期阶段69个、占71.9%,工业化中期6个、占6.25%,后工业化阶段1个、占1.05%。由此可见,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山西县(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并且差异极大。按照工业化率划分,山西县(市)七成左右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按照城镇化率划分,山西九成左右处于前工业化阶段或者工业化初期阶段。

(3)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并未带来城镇化的同步发展。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工业化率前三甲是柳林县、襄垣县和古县,但这三个县的城镇化率并不高,在全省96个县(市)中分别排在58、32、55位,属于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县域,比全省水平分别低16.23、10.25、16.52个百分点。根据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与城镇化的关系,当工业化率达到60%以上,城镇化率应该达到70%以上,而实际上这三个县域的城镇化率都低于40%,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

三、成因分析

煤炭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煤炭,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且受煤炭价格影响较大。煤炭县域的工业化、城镇化与煤炭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相关。

1.煤炭县域生命周期和城镇化发展阶段。煤炭地区按照其形成与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开发建设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与煤炭的生命周期对应,煤炭县域的城镇化历程也随着煤炭产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城镇化起步期,这个阶段煤炭企业初建,城镇化水平很低;二是城镇化加速期,这个阶段煤炭企业大规模扩张,大量招工使得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城镇人口加速增长;三是城镇化成熟期,这个阶段企业稳定生产,经济繁荣发展,城镇人口平稳增长;四是城镇化衰退期,这个阶段煤炭城市经济增长缓慢或衰退,城镇人口也随之缓慢增长或停滞,这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不同于一般城市进程的特征。

2.早期煤炭工业对城镇化推动作用较大。古交市、介休市、怀仁县、霍州市等城镇化率较高的县(市),煤炭大规模开采时间较长,已步入煤炭城市发展的后期。所以,虽然有较高比例的城镇人口,但工业化程度并不高。由此可以看出,这类县域较高的城镇化率只是工业化的副产品,并不是发展进程中主体能动努力的目标和结果。

3.现代煤炭工业难以起到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襄垣县、柳林县、沁水县等是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经济实力提升很快。但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煤炭产业带动城镇化特征不同,基于安全和大规模生产的要求,资本密集型现代煤炭产业的资金投资大、技术装备先进,对劳动力要求高、容纳劳动力少,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有限,以及2011年以前较高的煤炭价格水平,直接导致超高的工业化率与低城镇化率的偏差存在。以平鲁区和柳林县为例,平鲁区工业化率为78.7%,在全省23个区中仅次于阳泉矿区,位居第二;但城镇化率仅为47.39%,位居倒数第二。柳林县工业化率为84.45%,全省96个县(市)中位居第一;但城镇化率仅为33.28%。

四、对策

大部分煤炭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主导产业主要是围绕煤炭资源建立的采掘业和煤炭产品初级加工业。为此,要选择恰当发展路径,增强工业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城镇化真正成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动力源。

1.立足煤炭,延伸产业链,循环突破。柳林、襄垣等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较高,但产业低端,产业链短、辐射力比较小,产品附加值低,城镇化率低。对于这类县域要以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和城市发展质量为重,以煤为基,精细化延展,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打造煤电化材、煤焦(油)化、焦气化、煤化工等循环发展模式。煤炭产业链的精细化和循环化,将有效增补劳动就业岗位,促进就业结构由单一的工矿开采和初加工就业领域向高端领域拓展,吸纳高素质就业人员,改善煤炭资源型县域城镇化质量,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发展能力。

2.跳出煤炭,培育替代产业,多元发展。古交等煤炭开采较早的城市,虽然有较高的城镇化率,但城镇化质量不高、动力不足,同时面临煤炭发展的瓶颈或煤炭资源枯竭的危机,企业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因此,要依托煤炭求生存、跳出煤炭求发展。转变经营战略,遵循“同心多元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又包括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战略)、“复合多元化战略”等,探索适合当地资源、产业结构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多元支柱发展框架。

3.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煤炭资源型县域大多存在形态、设施和功能上先天不足的问题。城市功能单一,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为煤炭产品的初级加工服务等。因此,要下大力气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转变重矿业开发、轻城镇发展的观念,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高度融合,加快城市改造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推进基础公共服务性设施建设,使城镇真正成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动力源。

注释:

{1}“拉美城市化现象”指的是,一些拉丁美洲国家,虽然城市化水平接近或远高于发达国家,但由于缺乏工业化,国家经济水平比高收入国家要低得多。如哥伦比亚,城镇化率72%,但人均GNP仅为1670美元。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我国城镇化的特征、动力与规划调控[j].城市发展研究,2003(1)

[2] 李中元.走新型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j].前进,2010(8)

[3] 李清娟.产业发展与城市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 http://,关于河南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研究.山西省统计年鉴(2012年)

(作者简介:陈新风,研究员,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要研究能源(工业)经济、循环经济等 山西太原 030006)

(责编:李雪)

上一篇: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集对分析的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