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困生之我见

时间:2022-05-11 06:12:30

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它是一项复杂、细致、艰巨的工作,也是显示教师思想水平、业务能力和教学艺术高低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提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来谈一谈学困生教学工作转化的几点体会:

一、深入学生,亲近学生,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提到学困生,无不摇头叹息,说他们是“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教师们换个角度,放弃门缝里看人的偏见,就会欣喜地发现学困生并非不可救药,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心态,对学困生学习目的、态度、兴趣、爱好、志向、心理变化、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作全面调查和深入研究,然后从中找出学困生的“闪光点”,决不能用贬低、讽刺和挖苦的语言伤害他们。对于部分品德较差、不思进取、厌学、无集体荣誉感,但脑子却很灵活的学困生,教师一定要实施跟踪教育,时时监督和纠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规范,全面掌控他们的成长历程。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克制约束不良心态的滋生发展,用教师美好的灵悟、理智来塑造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使学困生领悟到身边的同学、老师都对“我”的进步寄予很大的希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后进生转变思想,鼓足勇气,直面现实,积极向上,鼓励他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养学困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培养兴趣,铸就学困生的自信天地

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由学生学习责任性的强弱和学习兴趣的浓淡来决定。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它的规律性,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而发生变化。而学生这个内因只有通过教师这个外因才能发生变化。兴趣是学习的挚友,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营养,提高学习效果,形成兴趣,才能成为开发人的智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细细调查、研究、比较,掌握了每个后进生的特点,切中火候,对症下药。如,利用班会课时间,举办故事演讲会,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故事,安排一定比例的学困生登台表演,即使他们表演得不那么形象生动,至少应对学困生能登台表演的这一勇气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总结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懂得“勤能补拙”的道理,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劳动价值。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学困生的良师益友,替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在别人面前能抬起头而不丧失学习信心,让他们从思想和心理上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减轻学困生精神上的压力,铸就学困生的自信天地。

三、创设情境,营造学困生的进取环境

对于学困生,教师教学中还应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根据学科特点和作业练习要求,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如,阅读法、思考法、比较归纳法、识记法、回忆重现法、分析法、观察实践法等。对于顽皮淘气、不守纪律且学习基础差,又总是跟不上步伐的学生和对学生中间产生的有损班集体荣誉、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因素误入歧途的学生,如果教师没有教育的耐心和克制,在这些现象面前就会无法自觉地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教育行为,并会显得冲动,甚至予以学生严重的体罚。这就会激怒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抗心理,使学生对教师形成鄙视态度,不接受批评意见,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便荡然无存。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给学生创造和提供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学习、生活氛围,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而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盛气凌人。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给学生以亲近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并在各项活动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对症下药,找准学困生的综合病因

教师要善于细致分析,找准引起学困生后进的原因。从实际情况看,造成学生成绩差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从学生角度来讲,主要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在智力因素方面,不可否认有的学生思维比较迟钝,识记能力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但这些大都是由于后天开发不良造成的,不全由先天确定;非智力因素方面,主要是“三不一多”,即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良,知识缺陷积累太多。对于前者我们要多给予他们爱心;对于后者,可以通过学校正面教育,教师正面引导,改进教学方法以及通过家访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工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宽容忍让,塑造学困生的美好品质

教师对学困生的宽容是指教师能客观认识与处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宽容不是迁就,教师对学困生的宽容态度是使教师赢得学生尊敬的重要感情基础。学困生是发展的,并在发展中成长,不可能没有缺点,也不可能没有过失,有的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犯了错误,就横眉怒目、厉声训斥,或反唇相讥、挖苦嘲弄。简而言之,就是难以宽容学生的过失。有的学困生尽管在教师的批评、体罚下,口头检查了自己的错误,但从根本上讲没有得到教育,反而对教师或敬而远之,或退避三舍,有时甚至记恨教师。因此对学生缺乏宽容忍让的教师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真正情感关系的。教师应该认识到一定的宽容忍让比直接训斥更能感化学生,使学生接受教育。

总而言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更需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变的、有针对性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第四十五中学)

上一篇:仔猪黄白痢的防治 下一篇:开展“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