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习从“钝感”开始

时间:2022-05-11 06:06:55

物理学习从“钝感”开始

“钝感力”一词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钝感力”意为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遇的一种耐力,是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它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向学生适当渗透“钝感”意识,让学生慢慢地具有物理学习的“钝感力”,让学生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积极向上地学习,学生就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越学越好.

1“钝感力”能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

在物理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学生过于敏感,就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到底是否是学习物理的“料子”呢,学来学去都不懂,可能是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慢慢地,学生开始不喜欢物理学习了,觉得物理学习实验多,麻烦.可是,具有“钝感力”的学生会表现出另外一种状况,他会积极对待眼前的困难,想办法去努力把它克服,最终会把困难克服,体验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从而喜欢物理,热爱物理.

“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磁现象》中的一个实验活动.活动要求学生手拿一根磁铁,接近悬挂起来的另一根磁铁,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教学中,笔者给两人小组派发了一块磁铁和一段长约40 cm的棉线,并给学生进行了棉线打结、放置磁铁、悬挂起来的示范.探究活动开始了,两人团结合作:一人给棉线打结,另一人来放置磁铁.当把磁铁吊在空中时,那块磁铁总是从棉线上滑下来或不能保持平衡.这时,很多同学开始表现出极不耐心,变得散漫,认为自己不是做实验的“料子”,纷纷“投降”了.

这些同学对于实验过程中的所谓的“困难”太敏感了,每当遇到要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可是,有“钝感力”的学生却会表现出另外一种态度:同样的困难,他们首先不着急,静下心来,分析出现困难的原因,然后慢慢克服,渐渐地大困难就会化成小困难,小困难就会慢慢地迎刃而解,一根小磁铁最终会悬挂起来.这样,学生就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2“钝感力”能让学生保持探究的信念

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在物理学习中,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笔者上八年级物理上册的《温度计》一节时,手拿着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及一杯温水,走进了课堂开始上课.他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所带的教具,我让举手的学生上来摸摸,并说说触摸的感觉.当时学生们的热情非常高涨,都想争着来试试.课堂上给我的感觉是一点也不够安静,纪律明显不合我的意愿.当时我就叫了几个学生上来触摸了一下两个杯子,再让他们触摸中间的温水,然后说说他们的感受后,引入了本课的主题之一:“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吗?……”从而引出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下面,谁想上来体验一下老师的自制温度计?”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学生们就忙开了,都纷纷举手想要显示一下自己的能耐,我怕课堂纪律乱了,也怕驾驭不了自己的课,就三言两语地把孩子们讨论的气氛压了下去.之后,孩子们就不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了,一堂课下来,一点也没有了物理课的气氛,当时我真的感到异常失落.

下课后,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同学课堂上得不到发挥,课后就玩自己的,对这堂课老师所提的知识内容漠不关心,过早给自己下一个结论“自己不是学习物理的那块料”,可是,有一些同学,虽然上课得不到发挥,但课后回家仍然兴致勃勃地拿一个瓶子、一条管子和一个塞子自己制作一个温度计,还把自制的温度计拿回来给我看,好象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弄清楚温度计的来龙去脉.

于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难看出,我的脑子里还是老一套,传授知识,向孩子们灌输自己的备课教案.当孩子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已见,讨论研究的时候,我却三言两语地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压了下去,这难道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吗?绝对不是,可是,具有“钝感力”的学生,好象完全不怕教师的“镇压”似的,面对困难会迎难而上,这不正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吗?当学生具有“钝感力”的时候,他完全会自己积极学习,完全不要教师担心.在这种意念的推动下,探究活动已经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了.

因此,有意义的感觉迟钝,它试图传达出不是因为眼光浅短而喜忧,而是保持信念往前走的重要性.

3“钝感力” 能让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们的“探究活动”注重的是过程,意思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是让他们通过集体讨论研究从各自“零碎”的想法中相互凑合,使之趋于完整、合理的过程,让他们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而在此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学生具有相应的“钝感力”,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一章测量并联电路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做实验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为实验数据跟电流表的连接、灯泡的位置等有关.实验中要控制的条件非常严格,很多同学就谈“电”色变,都只敢看,不敢动手了.可是,具有“钝感力”的学生会表现出另外一种情况,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也会出错,也有困惑的时候,然而他们会表现出一种坚强的意志,没有精神压抑,只要振奋精神,乐观自信,朝气蓬勃,在反复实验和探究过程中,得出正确的物理结论.

“钝感力”在物理教学中具有这么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钝感力”呢?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努力.

3.1帮助学生认识“钝感力”

钝感力,是“敏感”的反义词,其实就是“迟钝的能力”的意思,这种迟钝,不单包括心灵对待压力和情感,也包括身体对待疾病和环境变化.内心敏感而丰富的人,常常会受到更多的伤害;而那些迟钝的人,反倒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

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的规律》一节教学中,班上有很多害怕电的女生,坐在实验桌前不动手,好像在等老师的结论.这时,我向这些同学阐明《钝感力》的一些理念,“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生存游戏,所以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而要保持甚至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钝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慢慢地,学生会有一些感悟,自己开始动手连接实验电路,虽然在连接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已经是一次很大的进步.

3.2在教学中肯定具有“钝感力”的学生

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博士说:“我带有某种迟钝,只能依稀看到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以此来佐证“迟钝”恰恰能够摆脱世间常识的羁绊,出人意料地取得“世界性的发现”.可见,“钝感力”对学生来说多么重要,教师一旦发现,要及时肯定.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的实验探究中,班上部分同学只移动蜡烛和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的缩小的像而找不到倒立放大的像,然后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但有相当部分的同学,虽然也遇到相同的困难,但在思考片刻后,在老师没有提示的前提下,主动与同学合作,一个同学移动蜡烛,一个同学移动凸透镜和光屏,最终把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都探究出来.此时,我大力表扬肯定后者,并要求成功探究出凸透镜几种成像规律的同学去帮助还没有探究完成的同学.这样,“钝感力”就像一种“正能量”,慢慢传递开去.

钝感力听上去会给人非常负面的感觉,但可以将它解释成“有意义的感觉迟钝”,它试图传达出不因为眼光浅短而喜忧、保持信念往前走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及时肯定具有钝感力的学生.

3.3教育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要学会“反思”,使自己慢慢具有“钝感力”

美国夏威夷大学一位心理学家指出,有限度的迟钝对于引发个人的创造力、导致事业成功,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有益处.为此,我在物理课堂中有意无意地教学生学会自省,使自己慢慢具有“钝感力”.在教学《液体的压强》一节时,笔者引用了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成员黄恕伯的一个例子:人类通向深海的道路十分崎岖和艰难,其原因之一,是深海的海水压力大得令人难以置信,人要潜入深海,是一个高科技难题.2011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了5 km级的深海中,敲开了这一神秘“龙宫”的大门.

深海5 km意味着什么?有人说,设想你在5 km深的蛟龙号潜水器中把一只脚伸到外面的水里,海水对你脚背的压力相当于1000个人叠起来踩在你的脚上!海水压力果真有那么大吗?我们怎样去验证这人说得有无道理呢?

学生开始面面相觑,此时,我要求学生学会自省,不要被困难打败.部分学生慢慢地具有“钝感力”,知道先求出1000人所受的重力,这重力相当于压力,然后用这压力除以两只脚底的面积就求出压强,这压强与用液体压强公式算出来的压强比较就知道这人说得有无道理.

面对生活、工作中层出不穷的锁碎烦恼,让自己感受不快的神经“迟钝”一点.“钝感力”就好象一件厚厚的铠甲,能把伤害消于无形.“钝感力”强调的是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心态,是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

这个世界不可能永远按照你的意图运转.当面对层出不穷的麻烦,拥有钝感力的人无疑拥有着和这个世界和谐的最好姿态.实践证明,“钝感力”对于物理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具有相关的“钝感力”,自然就会对眼下的困难不过于敏感和紧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关注学生“钝感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在以后的物理实践活动中就能具有坚强的意志,从而不断克服学习的困难.

上一篇:对一道高考题的商榷 下一篇:把握初中物理单元教学中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