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分割和大分割放疗对骨转移癌60例止痛效果比较

时间:2022-05-11 12:05:18

常规分割和大分割放疗对骨转移癌60例止痛效果比较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分割方式对转移性骨肿瘤放射治疗的止痛效果。方法:将骨转移癌60例分为两组:(1)常规分割组32例病灶40~50 gy/4~5周,5次/周,2 gy/次;(2)大分割组28例病灶采用大分割快速照射,30 gy/2周,5次/周,3 gy/次,照射10次的不同分割方式进行止痛治疗。结果:常规分割组完全缓解率75.0%,部分缓解率18.8%,总有效率93.8%;大分割组完全缓解率67.9%,部分缓解率21.4%,总有效率8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放射治疗对转移性骨肿瘤均可获得较良好持久的止痛效果, 其中常规分割照射疗效略高于大分割照射。

【关键词】 肿瘤;骨转移;放射治疗;癌性疼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骨转移60例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5~80岁,中位年龄53岁。引起骨转移的原发肿瘤中,肺癌28例,乳腺癌18例,鼻咽癌6例,肝癌3例,前列腺癌3例,直肠癌2例。其中多发骨转移48例,单发12例,骨转移多以溶骨型破坏为主,其转移部位以椎体、骨盆、肋骨多见,其次为股骨和肱骨等部位。所有患者均经止痛药物治疗效果差。

1.2 方法 根据x线片、ct、mri或ect确定骨转移部位,在模拟机下定位,对骨转移病灶进行放疗。均采用6mv-x线照射。在向患者交代清楚放射治疗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下,根据患者自愿选择放射方式进行分组。一组32例采用常规分割照射,40~50 gy/4~5周,5次/周,2 gy/次;另一组28例采用大分割快速照射,30 gy/2周,3 gy/次,5次/周,照射10次。

1.3 疗效评定 以放疗结束后1个月的骨转移病灶疼痛缓解程度为疗效评价指标。止痛效果评价标准见参考文献[2]。

1.4 统计学方法 比较两组疼痛有效缓解率,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60例均完成治疗。常规分割照射疗效略高于大分割照射疗效,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在放疗到肿瘤量达dt 15~20 gy时疼痛开始缓解。

2.2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放疗中均无明显急性放疗反应,随访至今也无后期放疗并发症。有效病例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 讨 论

骨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特别是在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和甲状腺癌等,骨转移发生率为30%~85%[3]。骨转移的患者主要症状是疼痛、病理性骨折。骨转移造成的疼痛占癌性疼痛的首位,顽固性疼痛难缓解、患者抑郁不安、易怒、严重影响食欲和睡眠,从而进一步诱使疾病加重。

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的治疗是姑息性的,主要是为了达到止痛效果,缓解压迫症状,并可使骨转移灶有不同程度修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副作用小。放射治疗的作用原理是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使胶原蛋白合成增加。继之血管纤维基质大量产生,成骨细胞活性增加而形成新骨,溶骨病变产生再钙化,一般在照射后3~6周开始,高峰在2~3个月。

目前骨转移的放射止痛无经典的剂量?时间分割模式,本组资料统计表明:经放射治疗,骨转移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1.6%,两组疼痛缓解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苏锡龙报道[4]相近。但大分割放疗比常规放疗简单易行,特别对年老体弱、预计生存期较短的重症患者行动不便甚至瘫痪者避免了每日放疗移动和工作人员摆位的难度,从方便患者及提高放疗设备利用率来看都优于常规分割放疗。对于预计生存时间可能在半年以上,体质较好,疼痛程度较轻者宜采用常规剂量长疗程放射治疗。

癌性骨痛常用治疗方法有放疗、化疗、手术、核素等治疗。本研究显示80%~90%的患者在放疗2周内表现有效,疼痛缓解迅速。故放疗作为骨转移疼痛姑息性止痛治疗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但必须注意重要脏器及早反应组织的保护,防止出现严重的放疗反应需多方面考虑可适当用辅助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谷铣之,哈献文,宋少章. 现代肿瘤学[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646-648.

[2]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6-182.

[3] 殷蔚伯,谷铣之. 肿瘤放射治疗学[m]. 第3版.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88-1091.

[4] 苏锡龙.65例骨转移癌放射止痛效果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3,12(2):135-139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分割方式对转移性骨肿瘤放射治疗的止痛效果。方法:将骨转移癌60例分为两组:(1)常规分割组32例病灶40~50 gy/4~5周,5次/周,2 gy/次;(2)大分割组28例病灶采用大分割快速照射,30 gy/2周,5次/周,3 gy/次,照射10次的不同分割方式进行止痛治疗。结果:常规分割组完全缓解率75.0%,部分缓解率18.8%,总有效率93.8%;大分割组完全缓解率67.9%,部分缓解率21.4%,总有效率8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放射治疗对转移性骨肿瘤均可获得较良好持久的止痛效果, 其中常规分割照射疗效略高于大分割照射。

【关键词】 肿瘤;骨转移;放射治疗;癌性疼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骨转移60例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5~80岁,中位年龄53岁。引起骨转移的原发肿瘤中,肺癌28例,乳腺癌18例,鼻咽癌6例,肝癌3例,前列腺癌3例,直肠癌2例。其中多发骨转移48例,单发12例,骨转移多以溶骨型破坏为主,其转移部位以椎体、骨盆、肋骨多见,其次为股骨和肱骨等部位。所有患者均经止痛药物治疗效果差。

1.2 方法 根据x线片、ct、mri或ect确定骨转移部位,在模拟机下定位,对骨转移病灶进行放疗。均采用6mv-x线照射。在向患者交代清楚放射治疗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下,根据患者自愿选择放射方式进行分组。一组32例采用常规分割照射,40~50 gy/4~5周,5次/周,2 gy/次;另一组28例采用大分割快速照射,30 gy/2周,3 gy/次,5次/周,照射10次。

1.3 疗效评定 以放疗结束后1个月的骨转移病灶疼痛缓解程度为疗效评价指标。止痛效果评价标准见参考文献[2]。

1.4 统计学方法 比较两组疼痛有效缓解率,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60例均完成治疗。常规分割照射疗效略高于大分割照射疗效,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在放疗到肿瘤量达dt 15~20 gy时疼痛开始缓解。

2.2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放疗中均无明显急性放疗反应,随访至今也无后期放疗并发症。有效病例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 讨 论

骨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特别是在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和甲状腺癌等,骨转移发生率为30%~85%[3]。骨转移的患者主要症状是疼痛、病理性骨折。骨转移造成的疼痛占癌性疼痛的首位,顽固性疼痛难缓解、患者抑郁不安、易怒、严重影响食欲和睡眠,从而进一步诱使疾病加重。

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的治疗是姑息性的,主要是为了达到止痛效果,缓解压迫症状,并可使骨转移灶有不同程度修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副作用小。放射治疗的作用原理是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使胶原蛋白合成增加。继之血管纤维基质大量产生,成骨细胞活性增加而形成新骨,溶骨病变产生再钙化,一般在照射后3~6周开始,高峰在2~3个月。

目前骨转移的放射止痛无经典的剂量?时间分割模式,本组资料统计表明:经放射治疗,骨转移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1.6%,两组疼痛缓解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苏锡龙报道[4]相近。但大分割放疗比常规放疗简单易行,特别对年老体弱、预计生存期较短的重症患者行动不便甚至瘫痪者避免了每日放疗移动和工作人员摆位的难度,从方便患者及提高放疗设备利用率来看都优于常规分割放疗。对于预计生存时间可能在半年以上,体质较好,疼痛程度较轻者宜采用常规剂量长疗程放射治疗。

癌性骨痛常用治疗方法有放疗、化疗、手术、核素等治疗。本研究显示80%~90%的患者在放疗2周内表现有效,疼痛缓解迅速。故放疗作为骨转移疼痛姑息性止痛治疗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但必须注意重要脏器及早反应组织的保护,防止出现严重的放疗反应需多方面考虑可适当用辅助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谷铣之,哈献文,宋少章. 现代肿瘤学[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646-648.

[2]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6-182.

[3] 殷蔚伯,谷铣之. 肿瘤放射治疗学[m]. 第3版.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88-1091.

[4] 苏锡龙.65例骨转移癌放射止痛效果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3,12(2):135-139

上一篇:从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看经济学理论和实践... 下一篇:论发达国家会展业对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