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适应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时间:2022-05-10 05:10:41

构建适应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摘要:在当前河北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多重背景下,培养和输送与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己成为当前河北省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为了顺应时展的要求,必须完善河北省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关键词:河北省;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226-03

一、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完善河北省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一)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是河北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就业结构,反映了其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状况,决定着经济效能的大小和经济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1]。目前,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全省正在集中力量加快沿海经济强省建设的步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区域产业转移等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河北不仅是经济实力较弱的省份,也是人才实力较弱的省份。因此,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必须尽快缩短与先进省份人才实力上的差距。高校毕业生是知识的拥有者、使用者和创造者,是河北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完善河北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合理配置和使用高校毕业生,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使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大批高素质人才进入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教育为河北经济建设服务的迫切需要,对于河北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是解决河北省人力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是河北人才结构的突出问题。河北属农业大省,广大农村地区普遍缺乏高层次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此外,河北各机关事业单位人才比例过大,中小型企业人才稀缺。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可以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增强其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主动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河北沿海经济强省建设任务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到急需人才的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减少大学生的不合理流动,达到河北全省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河北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全面进步。

(三)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是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省内一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出现减产、停产、破产现象,导致减薪、停薪、减员、裁员问题直接影响行业就业。据统计,2009年河北全省停产、半停产企业达到24 926家,占全部民营企业总数的14.89%;涉及从业人员669 074人,占全部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10.68%[2]。而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省外就业的本省人才返乡现象已开始显现,这就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再加之2008年以来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管制和规范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因而大量企业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加强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大学生数量超量增长,2010年全国有630万高校毕业生,河北普通高校毕业生达32.5万。就河北来说,高校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省经济的增长速度,因此,高校毕业生的供给量短期内已超出了河北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迫现实。大学生毕业后工作的缺失,不但无法满足社会需要,无法满足自我需要,甚至无法生存,这就会导致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缺失,甚至产生心理不平衡,危及社会稳定。因此,构建系统、先进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可以促进高校就业指导方式切实可行、就业指导内容与时俱进,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克服就业心理障碍,积极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提高择业就业的能力,促进其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树立信心,顺利就业。因此,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切实做好大学生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

二、河北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就业形势存在较大矛盾

功利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很多大学生就业以实现个人价值为中心,社会意识、奉献精神缺失,择业期望值偏高,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存在较大矛盾。

就大学生择业的区域意向来看,河北省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及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发展及生存条件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对职业缺乏长远规划,大学生也缺乏反哺社会的奉献精神,很多学生放弃农村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更偏向于去大中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就业。

就大学生择业的单位性质意向来看,河北经济市场化程度较低,河北人普遍存在“求稳怕乱”的思想,“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而创业意识及承担风险的意识不强。因此,很多学生将毕业后进入机关及事业单位作为唯一的职业选择,导致河北省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饱和、岗位越发有限,就业竞争激烈程度加剧,而中小企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明显偏低。

(二)河北省高校全程性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尚未建立

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个人职业规划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应该贯穿大学生涯的始终。而受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调整的影响,河北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总量不断压缩,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大多是从大学四年级开始,仅是针对毕业生开设,没有从低年级逐级渗透辐射。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应急性指导。缺乏就业指导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对学生毫无实际效用。

(三)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整体专业化程度偏低

河北高校的专业性的就业指导人员是整个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力量,大多具有就业指导的职业资格,具备扎实的就业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但总数偏少,仅集中在校级就业指导机构。而基层院系没有专职就业指导教师的编制,多为行政干部兼任。这些兼职人员由于忙于其他行政事务性工作,大多没有时间去进行就业理论研究及业务培训,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理论知识,不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及法律法规,缺乏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经验。

(四)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1.就业指导课程不能与学生的专业实际相结合。河北大多数高校各个专业院系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一般采用学校指定的师、教材进行授课,内容大同小异,鲜有结合专业实际开展的。这样的就业指导教育无法与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实际相结合,也就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就业指导课程中课堂理论知识传授的比重过大,实践环节能力培训比重小。目前,河北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多局限在根据教材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进行介绍和应聘技巧的简单讲解上,而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培训环节较为欠缺,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能力结构上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

3.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欠缺。高度的就业期望值与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课程要注重对于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意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实现个人价值,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就需要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加大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的培育。而学校在总课时紧张的大背景下,就业指导课时不断压缩,导致就业心理辅导、创业教育等重要环节的缺失。

三、构建适应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一)根据河北沿海经济强省建设任务的现实需要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河北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适应就业形势及河北沿海经济强省建设的现状,紧贴河北重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质量方面进行改革,着手培养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缺人才。同时,河北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既要从河北经济建设的需求出发又要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相结合。此外,高校还要依托自身的优势,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为河北经济社会建设输送高质量人才,加快河北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实现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

(二)构建并完善全程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体系要贯穿于大学全过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目标培养模式,分不同阶段实施、有机整合,最终形成全程性、系统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就业意识,使之具有自主择业、自主创业、顺利就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河北各高校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每学年设置固定学分,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可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特点而定:一年级开展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确立职业目标;大二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辅导,完成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大三完成创业教育、大学生择业及应聘技巧指导,开展各种就业能力培训;大四完成大学生职前培训、就业心理辅导、大学生就业形势政策宣讲及就业信息指引等,而贯穿四年的系统就业指导教育的主线就是正确的就业观的培育。

(三)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1.保障就业指导课的课时安排和授课计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学校应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按照国家规定将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保证每学年就业指导课程授课计划的完整性,提高就业心理教育及创业教育的内容比例,为构建一个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供支持保障。

2.结合河北就业市场的实际、各高校就业工作的实际、各院系就业状况的实际展开就业指导教育。只有结合实际的就业指导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对学生的就业起到实质性作用。

3.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就业指导教育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而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就业指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切实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实效[3]。

(四)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组织体系,实现高校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

1.各高校应建立独立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机构。针对各高校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学校就业领导小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院系就业指导队伍”的三级就业指导组织体系,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这样可以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分层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

2.在各院系中设置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这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化,还能够分担校级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份额和工作压力,使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心下移,使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确立就业指导工作在全校工作中的地位,形成自上而下的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全员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3.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首先,加强资格认证,专职就业指导教师获得国家就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其次,加强培训,给予就业指导人员创造和提供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使得他们可以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理论素质和实践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邹维忠.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05.

[2] 河北省中小企业局.金融危机对河北省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工经网 .

[3] 汪燕春,章国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上一篇:浅谈高校图书馆与信息素质教育的关系 下一篇: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优化性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