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建设全面小康的内涵

时间:2022-05-10 01:07:13

解读建设全面小康的内涵

【摘要】从十五届五中全会到十七届五中全会“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党不渝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内涵丰富的动态概念。理清“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全面小康社会;内涵;目标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内涵丰富的动态概念。在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理清“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小康社会是层次分明的体系

古人的小康理想基本上局限于经济生活的丰裕和物质需求的满足,较少涉及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现在所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则开宗明义地以“全面”和“系统”作为其首要特征,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全面发展的目标。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的需求理论为基础的目标体系。从需要的内容上看,人的需要包括:自然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三个方面。全面小康社会,不仅包括满足低水平的生存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还涉及到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其中,“衣、食、住”被称为人的第一需要,因此物质生活的丰裕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当“第一需要”满足之后,人们又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人的精神需要正是人得以从动物界脱颖而出,成为万物灵长的表征,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是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之一。所以,建设“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被纳入全面小康建设的目标体系。自然需要和精神需要依然不是最终需要,全面小康还包括满足人们对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方面的需要。因此,民主更加健全、法制更加完备、生态得到改善、效率显著提高,也被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大在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同时,也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

二、全面小康社会是与时俱进的概念

虽小康概念古已有之,但经济在增长、社会在进步,人们对小康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内涵和外延的诠释本身也是动态的,全面小康的标准和目标也应当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实现从温饱型的小康向高质量的全面小康的转变,从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转变,从单纯的国民生产总值,到绿色GDP、幸福指数的转变,都是小康目标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力见证。不再以GDP作为衡量小康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意味着对“全面小康”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GDP是单纯的“经济小康”观念,绿色GDP则力求将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相对于绿色GDP,幸福指数则综合考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人文方面的需求,对以人为本、协调统筹的“全面小康”体现更加全面。测量“幸福指数”,进行“绿色核算”,是中央运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执政理念对“高质量的全面小康”的生动诠释,是对“全面小康”目标的最新解读。

三、全面小康社会是和谐内涵的演绎

“小康”与“和谐”是一对相伴而生的词汇。在《礼记・礼运》中,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农业社会。可以说正是小康使“和”由一个抽象的哲学范畴,推演为伦理准则,继而实用化为世俗的社会理想。现代社会中,小康与和谐的结合,使和谐由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准则扩展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法则,由社会生活的井然有序延伸为物质、精神、政治、生态领域的“四位一体”。一言敝之,小康社会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不仅如此,全面小康社会的和谐要素在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中得以集中体现。和谐文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和谐文化建设贯穿于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全过程。

四、全面小康社会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从历史进程而言,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区间。按邓小平的估计大约需要100年的时间,这中间将经历由温饱型小康到全面小康等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这些不同的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对应。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由最初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到党的十六大“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更高目标,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也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所以,全面小康社会应时而生,因时而易。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1~32

[2]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54

上一篇:网络问政与构建和谐社会 下一篇: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