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不是词的混合

时间:2022-05-10 11:21:41

命题不是词的混合

【摘 要】本文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命题不是词的混合”这一命题进行阐释和论证,用与音乐相关的例子对此命题进行论证,提出了笔者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对全面理解【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一书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希望对提高艺术哲学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命题;混合;音调;音乐元素;有机组合

一、对命题“命题不是词的混合”的阐释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3.141的命题中,提出了“命题不是词的混合,――(就像音乐的主旋律不是音调的混合一样。)命题是可以有节奏地说出的【artikuliert】。”笔者对于这一命题的理解分以下两个层次。

(一)第一层次上的理解

“命题不是词的混合”,笔者是这样认为的,任何命题的提出都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特定含义,尤其是像维特根斯坦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与思想家提出的哲学命题更有其自身的价值。命题的提出都是有意义的,命题的提出必须具有事实根据,不能信口胡诌,也不能是假设或者虚拟不存在的事实,更不能是无数个假、大、空的文学辞藻的堆砌。正如维特根斯坦在3.14的命题中说到:“命题记号的构成,在于其中的要素(词语)是以一定方式相互关联的。命题记号即是事实。”在这个命题中,作者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命题记号就是事实,而且这些命题记号之间一定是相互关联的,不能牵强附会,把一些毫无相关的命题硬扯在一起。因此,笔者认为,“命题不是词的混合”可以理解成为“命题是词的有机组合”。每一个构成或者阐述事实的词语都应该准确的使用,而且要把这些词语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使命题能够立得住脚从而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二)第二层次上的理解

“命题是可以有节奏地说出的【artikuliert】。”笔者很赞同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任何复杂的命题都可以通过抽丝剥茧、逐步分析的方法阐释清楚。命题已经是成为事实的记号,当然是可以有节奏地说出的,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命题的主谓宾语划分开来,逐字逐句的理解和分析。就像诸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那样庞大的作品,都可以采用曲式分析的方法,找出此曲的引子、主题、奏鸣曲、展开、高潮、尾声等,再从每一个小部分中继续细分,直到让每一个音符都可以独立出来为止。命题也是一样的,因为无论是哪一个命题都是由字和词语组成的,字和词的之间的连接是有节奏规律的,只要我们把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将复杂的命题简单化,理解起来自然要轻松许多。通常我们在阐释命题的时候也应该尽量使用一些常见的、易懂的词汇,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准确把握命题的真正内涵。

二、结合音乐例证,论证“命题不是词的混合”

(一)分析艺术歌曲作品《我爱梅园梅》论证“命题不是词的混合”

歌曲《我爱梅园梅》是由我国著名词作家瞿宗作词、曲作家郑秋枫作曲的一首艺术歌曲作品。这是一首通过歌唱梅花,赞美的高尚品格的抒情歌曲,由常带再现的三段式构成。第一段由双句体加补充乐句的乐段构成,曲调带赞美性质;第二段为多句体乐段,一字多音为主的词曲结合富于抒情性;第三段是第一段的扩展再现,特别是结束处的句尾拖腔韵味别致,颇具抒情性。歌曲中引子的歌词是这样写到的:“不唱黄山的松,不唱西湖的水,石头城里歌一曲,我唱梅园的梅,石头城里歌一曲,我唱梅园的梅。”每一句歌词的连接无不体现出词作者在紧紧围绕梅园梅这一命题将词语进行有机的组合,作者清晰的逻辑思维让每个词语都恰到好处的运用上。倘使作者将词语不按规律的随便混合在一起,那样肯定达不到理想的创作效果,曲作者也无从下手进行谱曲。如果只有音调的堆砌与混合,没有其它音乐元素的参与,音乐的主旋律将无法得到体现,也很难想象这会是一首成功的音乐作品。因此,每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的前提就是能将构成命题的词语以及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

(二)分析贝多芬作品《命运交响曲》论证“命题不是词的混合”

《命运交响曲》是世界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作于1807年的第五交响曲。通常被人们称作“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作品里面最集中精炼的佳作,他将《第三交响曲》的特征与手法运用得更加娴熟自如,不仅使动机及其发展的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各个乐章之间的内在关系更为紧密,交响曲套曲作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已经达到了逻辑上的完美与统一。这个“命运”动机被浓缩为极其简洁的结构:4个音的节奏型,由极强(ff)的力度、弱拍起的3个重复短音,下行三度到强拍的延长音而构成。这个动机渗透并贯穿在整部交响曲的各个乐章里。作为整体构思的核心因素,这个主宰了整部作品的动机在各处出现时,带给听者却是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联想。这部交响曲1808年12月12日首演于维也纳剧院,由贝多芬本人亲自指挥。同代人E.T.A.霍夫曼盛赞《命运交响曲》所包含的浪漫主义精神,恩格斯曾感叹过“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听过”。后代人在欣赏和解读这部经典作品时,无论它持有何种观点,都会被它所包含的巨大精神力量而震撼,从中领会到贝多芬创作的无限魅力。越是伟大的作品越是世界的越是全人类的,贝多芬紧扣“命运”这个主题,将内心深处对人生的感悟凝固成音符,利用“命运”这个动机将这些零散的音符组合起来形成了这幅宏伟的作品。让全世界的人们共同聆听贝多芬创造的伟大音乐。倘使贝多芬不能很好的将内心的感悟正确表达,而是把这个“命运”动机胡乱的混合在一起,然后再贯穿于整个交响曲,相信这部交响曲就不会再有人去欣赏了,不可能会流芳百世,只会被世人渐渐淡忘。

三、总结

通过以上音乐例证,证明了“命题不是词的混合――就像音乐的主旋律不是音调的混合一样”。任何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创作,都离不开作者、作曲家将词语、音符的有机组合。一旦失去了这个前提,笔者认为,那样的作品称不上是好作品,只是个人的作品,不属于人类的作品。作为在校的文艺女青年,笔者呼吁更多的作者、作曲家们,在创作任何的文艺作品时要尽量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词汇,将各种创作元素有机组合起来,写出朴实的作品,而不是随意的混合。

作者简介:杨志群;云南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2012级艺术学理论硕士。

参考文献:

[1]【奥】维特根斯坦著.《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上一篇:论高校课堂教学的现存问题及改革举措 下一篇:浅探舞蹈形体训练教学中的肌肉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