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像运用对地理教学高效率、高质量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05-10 10:57:07

浅谈图像运用对地理教学高效率、高质量的重要作用

一、“图像导入”的依据与高效

(一)它遵循了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原则。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图像导入”就是强调首先运用图像给学生以感知,然后配合教师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在感知基础上的记忆、思维、想象,达到理性上的全面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它突出了直观性原则。“图像导入法”突出了图像的功能,利用学生的直觉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运用图像开路,既可以为所涉知识先给学生以形的铺垫,又可以引发学生注意,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听觉以外的感官功能,使认识加深,使记忆持久,使有效性增强。

(三)它重视了教学中的协调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从感知到理解、认识,最后到掌握运用,是多种生理机能协调与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通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最注重的是对学生听觉功能的运用,极易使学生进入疲劳状态。以图像导入,既协调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协调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四)它丰富了“探究式”的内容。现代教学要求大力提倡“探究式”,废止“注入式”探究式教学是教师运用各种客观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诱发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图像导入”的采用,极大地丰富了语言以外的信号,为教学增添了新活力,学生见其形、生其疑、发其思、追其源、探其果,学得生动活泼、自然流畅,使教学融于和谐与情趣之中,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五)它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图像导入”改变和增加了对学生感官的刺激信号,往往依托学生好奇与求知的心理特征产生一种探求和向往的激情,形成自然而愉悦的心境。增强教学中的趣味性,实际上是教师借用与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于学习的重要手段,“图像导入”的方法正是增强趣味性、体现高效率的一条极好途径。

(六)它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求。采用“图像导入”,使教师的输出信号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渠道进入学生脑际,综合运用和发展了学生大脑的多种思维能力。所以,有人说“没有图像的课绝不是地理课。不会用图的教师决不是称职的地理教师”是很有道理的。

二、教学图像分类与高效课堂

(一)现有图像。一是师生都据有的图像。如教科书上的各类插图、彩照插页、地理图册、地理填充图等;二是国家有关部门专门为地理教学配备的各类挂图、画片、地理模型、地理演示器、实物标本、幻灯片等。在现行地理教材中,图像的绝对数量较原教材有成倍的增加。这就更丰富了图像的教学内容,奠定了高效课堂的基础,也使搞好图像教学更具紧迫感。

(--)自集图像。除现有图像外,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教师还可以自行收集和制作各类图像。如有关的图片、画片、邮票、报刊杂志上的图幅等都是收集的内容。教师的这类收集活动,可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业余爱好和多种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采集并制作一些有用的标本,以求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板图板画。板图板画的制作是每一位地理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它仅凭几支粉笔。凭着教师高超的技艺在黑板上绘图作画,那巧妙的构思和迅速的成图,由于它具有简明灵活的特点,又特别有分层设色,配以解说的方便,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地理现场。“图像导入”中的图像,也包括一些活生生、实实在在的地理现场。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现场实体,紧扣的教材内容,如星空、天体、日食、月食、陆地地表形态、地质构造……无不为教学提供极好的教学内容。只要教师勇于实践,认真投入,恰当选择,精心组织,让学生亲临其境,这种现场施教是室内教学难以到达的,其高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图像导入”适时,课堂高效性更佳

(一)新课前的图像导入。即每一堂新授课开篇时,教师先展现与课题内容相关的主体图像,将学生导入课题。新教材中差不多每一节开篇时都注意了由实到虚的激趣内容安排,“开篇兴趣高涨,课堂成功一半。”

(--)新知前的图像导入。教师在课堂教学进行中,在一个新的知识点出现以前,恰如其分地先展示图像。如对地理概念的描述,对地理规律的揭示,对地理原理的阐明,对地理分布的分析,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读图,配合教师由浅入深、简明扼要的讲解。声形并茂,画龙点睛,使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

(三)小结与复习中的图像导入。在课题小结单元复习等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图像导入”的方法,先由单个的图像讲每一个知识点,然后由多个图像组成一个图画系列,使小结或复习内容系统化。效果也很好。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长阳县榔坪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校:合欢)

上一篇: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探索与思考 下一篇:农村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