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工类学校教学问题及改革

时间:2022-05-10 07:46:07

浅谈技工类学校教学问题及改革

摘要:技工学校,顾名思义是培养技术类工人的学校。其任务主要是传授技术技能,让学生动手学习、实践、总结、积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授学生职业技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吃苦耐劳、高技能、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关键词:技工学校 畅想 教学 就业

当前大学的扩招、学生的减负、高考的改革等诸多因素为社会注入了大量的“高学历人才”,因传统观念的主导,使得很多企事业单位本着优先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来用人招聘。一方面高考招生门槛的放宽,另一方面高学历找工作相对容易,因此考大学成为了大家默认的“理想路线”,大量生源倾向于高考,而技工类学校招生困难。为此,笔者经过观察总结,探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育教学

技工类学校大多数仍然沿用几十年前的老一套教学方法,老师机械地“教”,而学生被动地“学”;多数学校仍然用这种三段式教学模式:文化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训练,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技校学生大多是在宽松的高考政策下仍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没有目标、自律能力差成了他们的通病,守旧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1.问题分析

入学前,学生已经养成了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的习惯。大多数同学只是“听课”,从来不去思考老师到底说的是什么,说的对与错。由于学生们的这种习惯,一堂课讲完,知识根本进入不了学生大脑。

2.改革措施

很多学校针对此类问题已经做了课改,如“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等等诸多新颖的教学模式,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在此笔者提出任务式教学。

所谓“任务式教学”就像现在生活中流行的游戏那样,把整个学习分为若干任务。例如钳工教学,首先学习的是安全教育,安全教育考试过关的同学可给予“新手”称号,并颁发新手学员徽章。传授技能“锉削”,并给予其可以使用锉刀的权利。同时,该生可以接受相关锉削的“任务”如锉平面等,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锉平面任务经教师检查合格,给予高一级称号“锉手”,颁发新徽章。传授技能“卡尺识读”并奖励“游标卡尺”一把。徽章级别对应相应的工具。此教学方法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竞争的学习环境,因此,学生只要学习就可以有更多新工具,以此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目的,为了自己而学,该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教学方法无需传统的期末考试,学生们觉得自己可以晋级的时候自然就会来找教师接受晋级任务了。期末考试只针对那些没有完成基本学习进度的学生就可以了。此方法的弊端是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要大量记录和反复讲解指导。这样部分学生会缩短学习时间,尽早完成学业,选择就业。

二、毕业就业

学生毕业大都是等待分配,有的学校会在毕业之前安排工厂实习,最后争取留厂等等,这些是学生毕业选择就业的主要形式。

1.问题分析

每年学生毕业,多数用人单位会在学生毕业时来校招生,随着社会节奏加快,时间决定了很多问题。而且并不是所有用人单位都只是在学生毕业的时间才会招人,更何况技校学生毕业时间和各大高校学生的毕业时间差不多,俗话说“人怕比人,货怕比货”,同去招聘会应聘,显然技校类毕业生在学历方面处于劣势。

2.改革措施

如果“任务式教学”全面启动,学生毕业时间就会混乱。乱不一定是坏事,假如我们在学校建立起“人才超市”,把学生们的素质资料、成绩资料、评语资料、违纪资料、徽章级别等都登记统计到一个表格内放在“人才超市”中,按照级别划分开区域、等级。如此一来,学生可以缩短在校等待时间,只要徽章级别够了就有资格进入“人才超市”,只要表现好、成绩优异,就有机会随时被招聘单位要走,如此一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才超市”的存在,学校可以全年向社会输送人才,将“人才超市”和各大网站有机结合,用人单位便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网络来浏览、挑选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并且打出“只要你是千里马,不怕碰不到伯乐”的口号。这样,技校的就业渠道拓宽,分配压力分流,同时也会创造出学校特色,吸引更多生源。

此外,还可以与各大企、事业单位开展“联合教学,定向培训”活动,让教师深入企业学习、观察、总结用人单位用人需求,与用人单位签订“用人要求合同”,合同要明确该单位所需学生数量、技能要求,必须达到什么标准等条件。由学校开展比赛或者“因材选拔”,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定向培养,传授合同要求的特殊技术技能,达到合同要求后,接受企业考核,考核成功,进入单位就业。学校可借助联合单位的声誉,增加招生的吸引力,用人单位也可以得到满意的人才,互助互利达到双赢效果。从而进一步解决技工类学校招生难的问题,为学生们铺平一条更为宽广、畅通的求职之路。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技师学院)

上一篇:数控高级工“工学一体”培养探讨 下一篇:高职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