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弭知行落差

时间:2022-07-28 04:48:30

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次思想品德考试中,我特意在考场门口横放了几把笤帚,学生跨进门,不时踩得笤帚“噼啪”作响,却无人拾起……

这个实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某些状况,而类似这样的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而令老师更为尴尬的是,这些行为的主体有不少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好”学生。

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多年的教育后,能够对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什么是理想、情操等熟记在心,考试成绩优秀。如果参加辩论比赛或演讲比赛,能够有理有据、声情并茂的阐明观点,但在实际行为方面则常常表现出公共汽车上不愿或耻于让座,受人帮扶不会说“谢谢”,对班级内或校园中的废纸杂物视若无睹,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等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这显示出他们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苏霍姆林斯基曾严肃指出:“在学校里,不许讲空话,不许搞空洞的思想!要珍惜每一句话!当儿童还不能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时,就不要让这些词语从他们嘴里说出来!”道德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必然毒害儿童的心灵,使他们养成不诚实、两面派、假正经的坏品质”。这表明,如果学生中出现了言行不一的情况,那就应该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中找一找原因,想一想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的措施,对此,本人有以下实践感悟。

一、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进行道德选择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要克服学生道德发展中知行脱节的问题,教学中可以创设以下有效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和探究。

创设道德行为信赖情境。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有良好道德行为的学生只有在得到整个集体称赞的情境中才能深刻地感受到光荣和愉快。一个被教师信赖的学生常常会充满信心,积极向上。信赖情境是一种爱的力量,能够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从而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正确道德行为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信赖情境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唤起学生的自尊自信。事实上,也只有信任和尊重才能唤醒“自我”,激发出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控制的潜能。

创设道德行为两难情境。道德认识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引发师生、生生之间的道德对话,加深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可以有效实现学生品德的知行转化。例如,在教学《做诚信的人》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

小明父亲早逝,母亲又体弱多病,家境贫寒。一天,母亲因受风寒生病了,小明急忙把母亲送到了医院。医疗费虽然只要1000多元,可是对小明家来说却是天文数字。此时的小明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天,小明在去医院的路上,看见地上有一个黑色的皮包,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钱包,小明捡起来打开一看,顿时惊呆了,里面有1200元钱,足够母亲的医疗费了。可是,这毕竟不是自己的钱呀!小明想,钱不是自己的,怎么能拿别人的钱来用呢?可是如果没有这些钱,母亲的病怎么办呢?小明的内心在激烈地斗争着。

你认为小明应该怎么办呢?请帮他出个主意,并告诉他理由。

这样的情境,有效地实现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沟通,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对两难情境进行选择和评判,使道德知识成为指导个人行为的自觉力量。

创设道德行为受挫情境。学生有了道德认识也就有了道德行为的愿望,但有些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而不能做出相应的行为,有的学生虽然也能践行,但由于缺乏毅力或不能抗拒诱惑而不能坚持到底,初中学生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例如,在教学《让我们选择坚强》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针对学生意志力不强的现象,设计了以下受挫情境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在学习中,你有一道难题反复做也没有做出来,你的好朋友硬要给你答案,你怎么办?

如果你生病了,身上的病痛影响到你的学习任务,你怎么正确处理?

以上事例就是学生受挫后的道德意志锻炼,就是要使他们养成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习惯,以自己的道德意志克服内外干扰,以意志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情境作为蕴理、含情、导行的特殊载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学以致用,有利于实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

二、布置研究、开放性的实践作业

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除了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增强他们的道德意志外,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巩固和发展。长期以来,教师布置的大多是书本上的理论性作业,脱离生活实际,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知行统一。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为此,我有意识地进行实践性作业的尝试,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例如,在教学《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时,我设计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地调查、访谈了解的方式对未成年人进网吧上网现象进行分析,并给出对策。

一个学生在作业报告中这样描述:

“星期六,我去了四家网吧,可有一家我不满意。在这家网吧的门口我没有看到老师说的‘禁止未成年人入内’的警示牌,网吧老板很友好、利索的给了我上网卡。我发现身边有两个初中生模样的男孩正在玩穿越火线游戏……我认为:有些学生管不住自己,丧志,应该警惕。同时家长应加强教育,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社会上有些人为了赚钱,不惜毒害我们青少年,说明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够,有关部门应加强检查、监督与管理。”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实践性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能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并提出较为理性的合理化建议。

课堂是主阵地,作业就是分战场。改革过去那种机械、枯燥、繁重的理论性作业,还学生以自主、生动、充满智慧与情趣的实践性作业,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在实践中得出经验。

三、实施动态、多元的发展性评价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评价实施要求中指出:“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始终。评价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进行。新的评价方式除了考试以外,还包括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教师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随时随地动态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日常行为考查采用短期评价、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可以使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有效。书面测试的试题要以情境为依托,体现开放性和探究性。在评分标准上,要做到规定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主观性题目不设标准答案,只提供评价提示,只要学生的回答符合题目要求就给予肯定,鼓励学生探究与创新。

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应当给教师空间,向教师放权,为教师创造条件,允许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探索和尝试。下面这个例子就体现了教师在评价时的机智与创新:

美国有两位中学生周末参加同学聚会,由于饮酒太多,直到星期一才苏醒过来,错过了星期一的思想品德考试。两位学生撒谎说,他们周末回家休息,星期一早晨返校途中,驾驶的汽车有一只轮胎爆了,当时既没有带备用轮胎,又没有及时找到修理工,结果耽误了考试,希望老师能够给一次补考的机会。老师答应他们第二天参加补考。

第二天,两位学生分别在两个教室参加考试。考试的第一道题是简单的课本知识,仅占5分;考试的第二道题是“昨天你们的汽车爆的是哪一只轮胎?”这道题占95分。两位学生做第一道题时非常兴奋,做第二道题时都傻了眼,是前胎还是后胎?是左胎还是右胎?不知道该如何作答。于是两位学生撒谎的事得到证实,补考成绩不及格。

对于这样的特殊考试,如果不给教师充分的自,不允许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评价活动,就难以对两位学生是否诚实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也就难以促进两位学生改正错误。给予教师一定的空间和自,让他们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方法,会更有效果。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实现是一个需要探索反思的过程,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精心设计,不断去突破和创新。这样,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得以升华。通情才能达理,明理才能践行,只有在情感上让学生接近,在道理上学生接受,在现实中,学生才会践行。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县长岭镇中心初中)

上一篇:费乌瑞它马铃薯茎尖分化成苗的培养基筛选与病... 下一篇:北大毕业后,我卖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