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思想史述评

时间:2022-05-09 09:55:07

中国会计思想史述评

摘 要 会计思想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计思想各有不同,并且都带有各自的时代特点。本文从分析各阶段会计思想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入手从中总结出规律,为科学地预测会计的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古代 近代 现代 会计思想

会计作为管理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产生,并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始终存在,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会计思想发展的梳理有助于对中国会计规律的了解与掌握,进而可以更好地为我国的会计建设服务。从我国的会计思想发展状况来看,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1我国古代会计思想的发展及特点

会计的产生首先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在最初的生产生活中,会计思想首先是简单的计数观念,并且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社会经济政策是重农轻商,商业活动一直是未受重视。判断会计思想出现的标志是会计循环体系是否逐渐形成。在中国先秦时期(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明确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计量方法、文字叙述式的会计思想均已出现,标志着会计思想已经出现。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它同时也是中国会计思想产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到会计报告的整个会计循环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此时,理财思想和审计思想也已经开始。这些都说明会计思想已经确立。

首先产生的是单式记账法。秦汉南北朝时期,随着商业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单式会计思想逐步确立起来。会计凭证开始逐步规范,会计账簿也进入到序时流水账时期,会计报告从单纯的文字叙述(文字叙述式)进入到数据与文字结合的阶段(定式简明式)。单式记账的早期形态是文字叙述,是指采用文字描述的形式记账,所以其又被Q为叙述式会计记账法,这种会计记录一般用字较多,没有一定的规则,它的记账符号也不固定。单式记账的成熟形态是定式简明式,是指会计的记录使用固定的记账格式和记账符号,对资金运动的记账要求简单明了。而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这段时期是我国古代会计思想发展迅速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单式记账思想已进入定式简明式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会计思想的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但是到了唐宋时期,单式记账思想不仅得到广泛使用,而且还有进一步发展。

唐宋时期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商业经济有了进一步地发展,而农业经济的增长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当时的商业金融机构也同15世纪意大利沿海城市金融业的状况类似。商人地位逐渐提高,商业逐渐繁荣。以前的单式记账法已经不满足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开始出现复式记账思想的萌芽。会计凭证逐步多样化和规范化,如一直沿用至今的会计体系数码字(即壹贰叁拾伍陆柒捌玖拾)就是在这个时期创造的。至宋代,以财政管理机构进行审计的体制已经取代由曹魏以来至唐时期的比部审计。

中国的复式记账思想是从中国明朝开始产生的。明朝已经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业资本逐渐向工业资本转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举债经营思想的这种现代化思想已经开始萌芽,尤其在钱庄、票号的金融机构。发展到明清时期,完备的封建审计体制已经形成。政府的审计功能主要由督察院、户部等机构来完成,各自具有一定的审计权限。

2我国近代会计思想的发展及特点

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也使得会计中心的地位在西方国家中确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生产过剩,西方国家的产品向中国流通,这也就使得中国的会计也多少带有西方会计的内容。

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中国近代会计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改变生产工具为特点的革命,在这场革命当中,生产力发生了巨大进步。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特别是西方的资本主义体系由此建立起来,而中国的封建制度在国家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中国和印度开始向西方学习,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会计体系。

第一次科技革命使得先进的会计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使得企业组织形态不再是单一的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了。鸦片战争前后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中后期。但我国仍然是封建社会封闭的小农经济,会计思想仍停留在过去。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电器工业为基础的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深入系统的对自然界的研究开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新兴学科。这场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科技革命将为近代会计向现代会计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近代的工商业也在不断地成长,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这也使得中国开始考虑会计如何去适应这不断变化的经济实际。中国会计学者们主张把西方会计中的优点结合到中式收付记账薄中,形成特有的会计体系,这样既保留了中国特色,也融入了新的内容。

19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社会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剩余生产能力必然会流入中国。西方近代(复式记账)会计思想的传入不仅具备可能,而且已经变成现实。但中国的会计思想家在消化和吸收西方近代会计思想的同时,进行了自己的改造和创新。其具有代表性的有:

蔡锡勇的创新体现在借鉴西方会计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对账簿的名称和组织进行了改造-即“有收必有存,收存必相等”的原则。

潘序伦则对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估价基础的判别以及会计报表的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梁润身创建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我们沿用至今的会计等式和增减记账法。

杨汝梅在当时就已经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应是商誉、专利权、特许权等具有相同性质资产的名称。

杨瑞六认为以成本利润为核算基础的财务制度是近代企业的核心基础。

3中国现代会计思想的发展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的会计制度发展是以借鉴和学习苏联模式为特点的。1949-1957年是以学习为主,1958-1978年是以创新为主。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我国的会计界认为会计是带有阶级性的,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分。马卡洛夫的《社会主义会计务实》的讲话描绘了带有政治经济学概念的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制度。计划经济时代,公有制的经济体制要求会计思想与社会经济环境保持一致。

随着对会计本质认识的深入,会计理论界认为会计不仅具有阶级性还具有技术性。改革开放以后,对于会计思想的研究中,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主要的是以杨纪琬和阎达五为代表的管理活动论和以葛家澍和余续缨为代表的信息系统论。另外,还出现了一些非主流的会计思想。杨时展、郭道扬教授的会计控制系统论,其思想来源于西方会计。指出了信息系统说的片面性,说明了信息系统的控制作用。20世纪50-70年代的会计工具论,由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被会计学界抛弃。

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会计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会计思想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与中国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政治体制相关。会计是经济和金融活动的记录和反映,因此会计的发展也必然和中国社经济和金融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会计不仅一种计量和监督的手段,更是一种经济管理的思想。会计发展史作为经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对我国当今的会计发展现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把握会计思想发展的脉络、预测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文硕.西方会计史[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6.

[2] 刘常青.中国会计思想发展史[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

[3] 郭道杨.中国会计史稿(上册)[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8.

[4] 李孝林.中外会计史比较研究[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5] 文硕.文明古国的会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2.

[6] 张新民,刘钟声.中国会计热点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4.

[7] 李宝震,王建忠.中国会计简史[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4.

[8] 郭道扬.会计大典会计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9] 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上一篇: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法律分析 下一篇:信息化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