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分析

时间:2022-05-09 08:36:13

区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高职语文教育尤其要充分挖掘与职业有关的区域文化资源,让区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在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区域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同时,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据此,笔者依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重点课题《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实践研究》,结合高职语文研究性教学案例,就区域文化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融合作了研究与实践。

一、“我做石湖导游”导游词征集评比活动的案例分析

苏州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中吴文化的烙印特别清晰,作为未来的苏州导游,理解和把握旅游资源中的吴文化内涵是首要条件,因此体验区域文化对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导游词撰写是导游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为提高学生的导游词写作能力,促进专业课与基础课教学的结合,笔者和其他同事一起组织了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活动设计

活动主题:石湖景区导游词撰写

活动形式:石湖景区导游词征集评比活动

活动对象:旅游系三年制导游专业三年级学生

活动目标:通过撰写导游词,把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通过征集评比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专业课与基础课的结合,发展职业能力;激发专业学习情趣,提高区域人文素养。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

1、导游词撰写范围。包括石湖景区、景点;地方历史文化、城乡特色经济、地理风貌;特色美食餐饮、民俗风情、传奇轶事等。

2、导游词征集评比要求:①语言生动形象,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文字流畅,内容符合逻辑。词语通俗易懂,便于导游顺畅讲解。②符合导游词的结构要求,文体自定,对历史、文化、民俗等介绍要尊重事实,不能有狭隘的偏见和歧视思想。③景区导游词限3000字符,景点限1500字符。引用史料或他人成果应详细注明出处。

第二阶段:搜集信息

组织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石湖、上方山景点实地考察,通过拍摄照片和查询网络、图书馆文字资料,搜集有关景点的自然、人文、风俗、宗教等信息。

第三阶段:交流评比

由学生自主组织交流,以个人、小组、班级到年级逐层展开。通过交流,集思广益,共享成果。形式可以是讲解演说、板报墙报、橱窗专栏和多媒体展示等。由学生根据实作,对照评比要求和评价细目,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评出成绩,产生各项奖项。最后进行总结表彰,作品装订成册,作为校本教材资源。

(二)优秀例文之一:行春桥

行春桥在茶磨屿东面,是横跨石湖北岸的九孔石桥,非常长,表面比较平缓,俗称小长桥、九环洞桥。长54米,宽5.2米。行春这个名字来自中国民俗“行春”。以后逐渐演变为民俗活动。

行春桥看石湖串月,历来是苏州的习俗。有古书记载:“八月十八日,群往楞伽山望湖亭看串月,为奇观”。有沈朝初《忆江南》词为证:“苏州好,串月看长桥。桥畔重重湖面阔,月光片片桂轮高,此夜爱吹箫。”乾隆六下江南,六次到石湖,写下五首行春桥诗,并在其它诗中,也多次提到行春桥。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下江南游石湖,百姓都站在行春桥上及周围迎驾。乾隆著有《行春桥乘舟归苏州行宫即景杂咏八首》来记录此情此景。其中一首道:“行春桥下春水明,行春桥上万民迎,我欲治民如治水,淆之则浊澄之清。” 另有一方《观打鱼碑》,刻有乾隆在行春桥边观看渔民捕鱼时写的一首诗,立在石佛寺中,至今保存完好。作家周瘦鹃于1953年去石湖看串月时,写有一首七绝赞美诗:“一水溶溶似玉壶,行春桥畔万船趋,二分明月扬州好,今夜还须让石湖。”

行春桥观串月的民俗流传至今,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苏州市民仍是车水马龙,成群结队来到行春桥边,欣赏石湖串月的美景。

(三)关于活动的反思

1、活动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广泛收集、查阅、筛选和整合资料,写出了具有很强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导游词,能带给游客丰富的信息量,激发游客游玩的热情,达到了“导”的功效。上述行春桥的导游词语言优美,引经据典,结合八月十八石湖串月这一苏州习俗展开,能使游客获得多重感官的享受。

2、以活动促教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高职语文课堂仍较沉闷,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失去学习的热情。本次活动,一反常态,以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职高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范成大与石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案例分析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的特点。范成大是苏州的历史文化名人,具有区域文化的人文代表性,但作为高职校旅游系的苏州学生对范成大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为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使学生走近范成大,了解其生平、作品和功绩,了解这位伟大的田园诗人所描述的当时吴地的民风民俗,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我们尝试组织了这一活动。

(一)活动设计

活动主题:范成大与石湖

活动形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活动对象:五个语文兴趣小组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在:通过对历史名人范成大的了解,增强对苏州石湖地区历史人文的认识,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资料收集、信息处理、团队合作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过程:

1、采访、参观、查阅等收集资料阶段

2、分类整理、处理资料,准备汇报阶段

3、交流、汇报、共享阶段

4、活动评议、延伸阶段

(二)活动成果之一:尽信书不如无书

笔者利用节假日与学生一起去石湖景区收集考证范成大的作品,师生在范公祠的寿栎堂内仔细阅读那7块诗碑,看看能不能发现些问题。学生通过对照发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里《秋日十二绝》第一首,出版物上的诗文是“杞菊垂珠滴露红”,诗碑上为“杞棘垂珠滴露红”。经辨析,师生达成一致,认为枸杞茎上有刺,刺上露水下滴,秋时枸杞果实如红珠垂挂,与露珠相映。若用“杞菊”则为另一植物,不能形成诗文意境。

可见,“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在流传的一些出版物也有很多不当之处,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必须要有刨根问底、探究求实的精神。不唯上,不唯权,提高自己的质疑和分析推理能力,这是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收获的成果之一。

活动中,五个兴趣小组的成果各有特色,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收集整理资料,采用纪年表、街头调查统计表、自拍录像等形式进行总结汇报和交流展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体验,磨砺了学生的意志,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爱家乡情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提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在阅读中思辨和考证,这样的考辨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求实精神,这是当代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任何职场都必需的一种能力,就旅游职业而言,探索求实精神是智慧型、渊博型和亲情型导游所必备的素质。

(三)关于活动的反思

1、在活动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活动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师生共同研究和设计方案、求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寻求相关学科老师的帮助。在采访中克服困难,风雨同行;在商讨中平等民主,取长补短;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享快乐;在总结中互相鼓励,共同成长,这一切都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达成了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目标。

2、以活动促创新。回顾这次活动的全过程,笔者深深地被学生不懈探究和自主创新的精神所感动。那么多学生一改往日传统语文课堂上的死气沉沉模样,取而代之的是这个年龄应有的活力和朝气。从中我们可以初步看到高职语文改革的出路。我们相信,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既是有效的语文教学课,也是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课,更是利用区域文化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职业实践课。

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浸润其间,在实践中发现美,体验美,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带有本土特点的人文素质。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自主组织策划和实施,因而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发展,更是让学生认同和热爱本土文化,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从而增强提高职业能力,服务家乡、建设美好家乡的责任感。笔者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区域文化资源一定可以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更深入的角度上为高职语文教学注入清新的“源头活水”。

项目基金:该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重点课题《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实践研究 》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ZCZ57。

参考文献:

[1]魏星.导游语言艺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朱家俊.开发利用区域资源 拓宽学生习作空间[J].中国农村教育,2007(7):97.

[3]范成大.范成大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

(于娟 江苏 苏州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215104)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下一篇:做生活的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