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与小城镇发展战略

时间:2022-05-09 06:19:51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与小城镇发展战略

[摘要]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依据现实国情,针对他们的实际困难,实施小城镇战略,让具备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小城镇安居乐业,才是最现实和科学的选择。为此,应积极发展城镇经济、畅通融资渠道、改革管理体制,努力将小城镇打造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美好幸福新家园。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小城镇;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钱扬明,中共元为县委党校讲师,安徽无为238300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5-0103-03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青年农民工。他们目前已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主体,数量达1亿左右。他们有着不同于上一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他们对城市更加向往,而我国现有城镇体系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解决好这个问题,既能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又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但农民工问题,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现象,将他们的大多数变成城市居民,是一个历史难题。目前,看得见的出路有:一是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务工就业,逐步完成向市民的转化;二是实施小城镇战略,从而就近就地“市民”化。笔者认为,当前,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立足中国国情,实施小城镇战略,让具备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小城镇安居乐业,才是最现实和科学的选择。

一、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

由于我国城乡分治的就业制度障碍依然没有打破,加上处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期和利益结构加快调整期,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更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难圆城市梦,又不愿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是从学校直接走向工厂、社会的,他们有着与上一代农民工不一样的价值取向,他们从内心排斥农村,渴望成为城市人。并且由于农村出行交通不便、公共卫生服务缺失、商业环境落后等,使得这些年轻人在农村感到了诸多不适应。因此,在失业后,他们继续逗留城市。对于他们而言,农村已经成为一个“回不去的故乡”,他们处在一个被农村和城市双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新生代农民工中很多人不会务农,对土地也没有很深的依赖,他们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民,也不再适应传统的农村生活,他们比父辈更渴望在城里拥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虽然在农村也有他们的父母和家庭,但“我们宁肯饿死在城里,也不会再回农村”――这是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共识”。

2、难以向上流动。容易心理失衡。他们缺乏明确的社会归属取向,在社会结构中缺乏明确的定位,处于非城非乡的身份困境。同时由于社会孤立,他们所获得的信息也就只能局限在同一个空间的老乡圈子里,只能获得过剩的工作信息和市场,不利于职业的流动。而且在地位获得中,难以联结不同的等级地位层次,很难获得一种地位资源的积累,更不用说实现一种地位向上的流动,使得他们与城里人心理位差拉大,容易产生心理孤独、心理失衡。所以,新生代农民工的失范行为较多,犯罪率相对较高。

3、成为农村与城市管理的新难点和社会秩序的潜在挑战者。他们可能将“打工无前途,回乡无意思”演化为“打工无希望,回乡更失望”,只能游荡于城市,形成城市新失业群体、新贫困阶层。生活来源决定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无地便无根,无业便无依,无地可种和无业可就使这一部分人处于游动不定的状态,具有游民的特征。他们离开原籍后基本脱离了其户籍所在地基层组织的管理,而在城市又没有组织起临时的管理机制,这种制度的映失和管理的缺位使农民工缺乏外部保障和约束,容易走向犯罪,成为不稳定因素。

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1、中国人口规模大。待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大。如果要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到2007年世界平均水平,就要转移农村人口约1.5亿人,如果要将城市化水平提高到与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相应的水平,则要转移出农村人口约2.5亿人。要妥善安置这些农村人口,为这些剩余的劳动力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意味着在现有城市基础上,至少要新建1000万人的城市20个,或100万人的城市200个。很显然,以中国现有的经济实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2、现阶段我国大中城市均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既存在已有的巨大就业压力,又存在不断新增的就业压力和城市失业的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的就业释放已经基本稳定并且由于产业转型升级原因对农民工的需求可能还有下降趋势,要依靠大城市为主来消化素质有限的大量农民工转移就业,客观上并不现实,何况大城市本身的发展已受到并将继续受到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制约。为避免“孟买病”和“墨西哥病”的出现,大城市应该严格控制人口规模,遏止本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

3、现有的城市体系的吸纳能力有限。现有城市无论是住房、道路、水、电等硬件能力,还是教育、卫生等软件系统,承载能力都非常有限;加上已有城市居民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存在较大的历史欠账,最重要的是现存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足,如果大量农民工流入大中城市又找不到就业岗位,那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三、中小城镇是转移新生代农民工的最佳途径

1、制造业群聚中小城镇是未来发展趋势。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等逐步上升,城市将逐步向“功能专业化”方向发展,即大、中、小三种类型的城市根据自身条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和转移将促进大城市服务业和中小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使大城市制造业向周边中小城镇转移,中小城镇因此成为制造中心,大城市则逐步转变成服务中心和市场中心。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随着大中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小城镇群聚是未来发展趋势。中小城镇将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2、中小城镇是新生代农民工转移的现实选择。从农民工的角度讲,他们到大中城市打工,然后回到小城镇居住和生活,既符合他们的进城愿望,也符合他们的收入水平。由于大城市生活水平较高,在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仍为3~5倍之间,要让更多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并居住,就需要有保障城市新居民的社会制度,才能确保其生活水平比在农村时不下降或有所提高,现阶段城市还缺乏针对低收入的农民工的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由于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务工农民一般收入又低,很难长期维持城市高昂的生活费用,而小城镇的生活

成本却要低许多。因此,出于低收入和社会保障缺失的考虑,农村人口首先会选择在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小城镇转移就业、生产和生活。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一定要对自己的技术水平状况、个人发展前途和经济实力认真分析,作出一个科学的判断。能融入大城市的,就向大城市奋斗;能融入中小城市的,不妨向中小城市努力;如果中小城市也很难融入,迁入小城镇生产生活仍为不错的选择。

3、中小城镇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想选择。小城镇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和联系城乡的纽带和桥梁。那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住房便宜,很适合人们的居住。新生代农民工移居小城镇,成为小城镇的建设者、产业工人和创业者,他们在那里有住房、有保障、有工作,基本享受到与大中城市居民接近的现代文明生活,而他们的父母、他们的故乡就在附近的农村,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往返。同时他们熟悉小城镇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与其乡村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比较一致和比较接近,很容易适应从乡村分离出来转移到城镇生产生活的农民工,而且还由于可以就近照顾到家庭、小孩、承包地经营及亲情关系等,能较好地满足其作为转移人口对于群体生活、社区氛围和社会环境的需求。

三、相关政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这主要是指各级政府部门首先要认真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精神,充分重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自觉贯彻落实小城镇发展战略。其次是在积极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实行主动接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政策措施。今后推进城镇化,不要单纯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设施的建设,而是要真正把农民转移到城镇中来。

2、发展城镇经济。没有城镇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城镇居民稳定的就业和较高的收入;没有城镇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就不能安居乐业。因此,实现小城镇的创造性发展,要把发展城镇经济作为一项根本性的任务来抓。要点有四:一是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集聚城镇,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二是重视发展城镇农业,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技术投入,为农业发展提供交通、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三是尽量降低进镇企业的用地成本,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四是在城镇一、二产业不断壮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城镇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形成合理的城镇产业结构。

3、畅通融资渠道。采取多种方法,切实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要把小城镇建设推向市场,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打破“等、靠、要”的传统思想,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建设之路,改变由政府单一投资的格局,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要充分运用各种社会资金,特别是用好银行贷款,推动小城镇的滚动开发建设。逐步建立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外资的多元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资、社会集资、招商引资”等多元化的格局。

4、改革管理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小城镇建设,除了进行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外,最重要的就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清除或避免小城镇建设的体制。一是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小城镇政府行政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二是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中小城镇应首先放弃对农民工的二元政策和原有的户籍制度,当他们在城镇就业后,在规范管理条件下,鼓励他们以现有农村宅基地在城镇换住房,在他们流转承包土地的原则下,其户籍、子女就学、社会保险等各个方面实行同城里人相同的政策。使城乡居民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三是理顺和完善镇级独立财政体制,使镇财政有能力安排更多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

5、打造宜居家园。按“宜居与幸福”基本取向合理规划小城镇的软硬环境。因地制宜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元素,形成有文化特色的城镇风貌,使小城镇既有乡土味道,又有现代城市气息。充分重视小城镇科技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努力提高镇区居民和进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为新生代农民工打造一个美好幸福新家园。

上一篇:农村女性人力资本与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试论人文素养元素对广告文案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