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拿到债市入场券

时间:2022-05-09 03:12:24

企业拿到债市入场券

结算业务的推出,实际意味着银行间债券市场对所有想参与该市场的投资者敞开了大门

始于1997年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近几年发展迅猛,在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已由最初的十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到2004年7月的3359家机构投资者,涵盖了包括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法人的各类投资主体。其中,企业参与者迅速增加,由2002年几乎一家没有迅速增加到2039家(截至今年8月的数据),中小金融机构也接近600家,成为债券市场上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可以说,这与债券结算业务的推出密不可分。

结算业务的推出,实际意味着银行间债券市场对所有想参与该市场的投资者敞开了大门。银行间债券市场所特有的“一对一场外询价、自主谈判、逐笔成交”的报价驱动交易方式,以及参与主体众多、机构类型全面的特点,为非金融机构参与该市场运作提供了客观条件。

同时,几年来的发展表明,债券结算业务的推出,极大地满足了中小金融机构和为数众多的非金融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共享货币市场资源和信息的需要,改变了它们在市场中的被动和从属局面,提高了它们参与市场的意识和效率,激发了投资债券市场的热情。

富有魅力的银行间债市

今年6月底,上市公司TCL集团披露,自2004年1月2日开始,公司采取通过委托一级交易商中国建设银行购买央行票据的方式,将闲置资金进行日常资金的头寸管理,操作债券理财14笔,累计发生额为32亿元。据预计,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公司购买的票据到期后就可获利1415.5万元(与银行定期存款相比多收益785万元)。这一信息的披露,让不少企业惊讶于现金管理实现的巨大收益。

现在有许多上市公司从市场上筹集了大量资金,但短期内没有好的投资渠道。以存款的形式存在商业银行,利率不高;投资于股市,风险又很大;委托证券公司进行委托理财,更可能出现巨额亏损。而如果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一条比较好的理财渠道。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业务种类较多,品种丰富,投资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比如现券买卖、债券回购(封闭式回购、买断式回购)、债券分销、债券质押等,随着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不久还可能推出诸如融券、质押券置换、期限调整、远期交易等新的业务种类。

此外,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债券品种上的创新也十分活跃,为投资者规避风险、扩大投资收益创造了条件。比如,被视为债市创新先行者的国家开发银行不断推陈出新,像浮动利息债券、发行人及投资人选择权债券、利率互换债券、增发债券、本息剥离债券、远期定价等等,既完善了债券收益率曲线,提高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又满足了投资者的不同需求。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回购业务。今年5月20日,银行间债券市场率先推出了集融资、融券、卖空、套利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买断式回购业务,为在熊市中帮助投资者适度规避风险和创造新的赢利机会提供了新的途径。

与此同时,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发行主体日趋多元化,债券托管容量不断增大,债券种类也越来越多,给投资者提供了非常大的选择余地。截至2004年7月,该市场债券发行体涵盖了财政部、人民银行、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中信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债券发行人和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等等,通过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余额达4.5万亿元,债券种类包括国债、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央行票据、美元债券等。其中,商业银行次级债券今年7月第一次步入中国资本市场舞台;农业发展银行在银行间市场重启市场化发债之旅;国开行发行的第一支境内美元债券已于不久前获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转让。据悉,不久的将来,企业债券也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流通试点。

特别要提到的是,人民银行为调控货币市场而特别发行的央行票据以其零风险、流动性好、期限适中、收益较高等特点而备受投资者喜爱。TCL集团对票据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今后,证券公司债券、信贷资产证券类债券、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等也可能进入银行间市场。

此外,从债券结算人的角度看,绝大部分人都通过开展此项业务,建立起长期、广阔、稳固的销售网络和客户群体,拓展了自己的业务空间,提升了中间业务层次,并成为增加业务收入的一项来源。

从银行间债券市场本身的角度看,随着众多非金融机构法人的不断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体过于单一、市场覆盖面过于狭窄、投资需求一致性较高、市场流动性较差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债券结算制度还丰富了货币市场的组织架构,提高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效能,为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如此看来,债券结算制度是一个有利于多个方面的制度安排。

特有的制度安排

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说,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需要条件,结算就是这些公司“芝麻,开门”的按纽。这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特有的一项制度安排。

目前,中央结算公司的结算成员主要分为三类:

甲类成员:是指拥有债券结算资格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可以开立一级债券账户,自行进行债券托管结算业务,但需要经过中央结算公司的业务培训,购置相应设备,并按期交纳一定的费用。对于具有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资格的甲类成员还需要再开立一个总账户,专用于柜台业务结算;

乙类成员:是指除了甲类成员以外的其它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开立一级债券账户,自行进行债券托管结算业务,但也需要经过中央结算公司的业务培训,购置相应设备,并按期交纳一定的费用;

丙类成员:是指除甲、乙类成员以外的其它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型金融机构)或者非金融机构法人,需要通过甲类成员在中央结算公司开立一级债券账户,并委托其代为进行日常的债券托管结算业务(交易决策权仍留在自己手中),因此,不需要经过中央结算公司的业务培训,也不用购置设备,只需交纳一次性的开户费用,不需按期交纳账户的维护费用。

由此可见,对于没有债券结算业务资格(或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而言,可以根据自己参与债券市场的能力,选择是否需要将自己的账户委托结算人进行托管结算,而对于非金融机构(如企事业单位,上市公司等)而言,则只能将自己的账户委托给结算人进行操作。

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那些规模偏小、不熟悉银行间债券市场、经验欠缺、人员不足的中小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来说,通过委托结算人进行账户托管结算,也是一条比较理想的试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渠道。

首先,它可以借助于结算人的人力、物力、经验、信息资源等优势,获得多种多样的信息、咨询乃至培训服务, 消除资信不对等和信息不对称对其业务发展的不利影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条件下,迅速了解和把握市场的瞬息变化,从开始试水银行间市场到逐渐熟悉这个市场。

其次,还可以利用结算人具有的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国债、金融债一级承销商、做市商等资格的优势,提高委托人投资债券资产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第三,解决了这些资产规模较小、交易需求较少的小机构投资人需要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的实际需求,减少因直接入网所需的费用,有效节约营运成本。

第四,与结算人形成一个以结算人为中心,规模实力相对较大的利益共同体,相互之间的资金有了互补性,债券的吞吐能力大大增强,改变了只身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孤军作战的不利局面,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和驾驭市场的赢利能力。

非金融机构介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利用自身跨市场成员的特殊身份,开展跨市场转托管进行套利等相关业务,从而增加了一条新的赢利或规避风险的渠道。据了解,目前发生转托管业务最多的是数量对比明显不占优势的部分证券公司,而已经介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非金融机构则很少提出转托管申请,实际发生转托管的数量很小。除了证券公司在研究实力、金融人才等方面确比非金融机构有明显优势以外,非金融机构很少涉猎跨市场转托管这一领域。这与其对债券市场不了解、对跨市场转托管没兴趣以及即使有兴趣却无实力和经验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当然,有关转托管手续和效率等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令人关注的安全问题

结算是一种必须通过中介机构的交易安排,安全问题为不少企业所关心。为控制金融风险,防范结算人恶意操控丙类成员的账户,中央结算公司设置了必要的防范措施:一是丙类成员可以随时通过中央结算公司提供的电话语音查询系统实时监控和查询自己的账户,二是结算人必须按期向其委托人发送对账单。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债券结算人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与通过证券公司进行委托理财有本质的区别,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财渠道。二者的差别在于,委托理财是将资金全权委托给证券公司进行运作,一定时期之后按照协议取得收益,委托人在委托期间很难监控资金的使用,因此具有很大的操作风险。这一点已在今年的证券市场中得到证实,许多上市公司深陷委托理财陷阱并引发巨额亏损的报导更是屡见媒体。

而债券结算则不然,投资人只是委托人开立账户,账户的所有权仍是委托人自己的;尽管委托人将自己的债券账户的结算操作权委托给了人,但由于具有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因此风险是可控的。

不仅如此,相对于近年交易所市场证券公司回购业务中挪用客户保证金事件,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业务制度优势凸显。

这是因为,银行间市场实行的是一级托管体制,账户集中管理,有效地制约了债券挪用等违规行为。回购交易当中,中央结算公司根据回购双方发送的并相匹配的回购结算指令进行实时全额结算。而且,为避免纠纷和控制风险,回购交易双方必须签订《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主协议》或《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买断式回购主协议》。

而交易所国债市场对国债标准券实行的是二级托管,回购交易以席位为单位进行结算,而不具体体现单个账户,这一点为券商挪用客户债券提供了便利,违规资金流入股市的情况因此无法得到及时的监管。此外,由于二级结算和标准券管理都在证券公司的自营账户内进行,这一点无形当中也增大了证券公司的风险。

当然,尽管银行间债券市场对于非金融机构有如此多的吸引力,但仍需要希望到此“淘金”的投资者保持理性,并应具有一定的债券投资知识和风险承受能力。一是债券结算毕竟只是一种债券结算操作方式,投资决策仍需投资者自己做出;二是虽然债券投资向来被认为是一种收益稳定的投资品种,但在宏观走势出现波动的时候,特别是在利率预期上升的时期,在缺乏做空机制的情况下,投资债券市场还是有相当大风险的。去年以来开始的债券市场熊市,已经给部分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和无奈的风险课。

上一篇:厂商传真 第11期 下一篇:债市结点―结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