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范文

时间:2023-02-26 01:49:03

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通过坚定期望信念,设置形式多样的光荣榜,帮学生重塑辉煌,充分发挥善意与善辞的力量,电话传递进步等方法,重塑学生健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对我的启发颇大。一个小学生因学习成绩差且特别调皮,被老师安排在教室第一排靠门的特殊位置上,该学生从此更加自卑和厌学,后来换来一个教数学的新班主任,这个老师与众不同,他对这个众人不屑一顾的小毛头特别关爱,每次上课总喜欢摸摸这个学生的头。这一摸对老师讲也许是不经意,不过对这孩子来讲带来的却是极大的兴奋和满足。从此,这个学生每天都盼望这个老师来上课,听课也极其认真,且逐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这个学生成了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功成名就的他在谈到成功的秘诀时,无不深情地怀念老师那温柔的手和欣赏和目光,因为那手、那目光带着对他的鼓励和赞许,成为他找回自我的无穷力量。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这个老师把这顽童带进神秘的数学殿堂的法宝,不是他把数学课讲得多么完美,而是不怀成见地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具有多么大的魔力。各种形式的表扬是对学的特殊关爱,我认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引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以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现状,利用赏识教育往往就能事半功倍,达到转化差生的目的。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而赏识教育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宽容地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让这些“弱差生”重新得到“行”的滋润,让他们时时感到自己是好孩子。只要他们在成长中觉醒了,巨大的潜能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在这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坚定期望信念

我们大多数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例:“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要做错,怎么去考大学。”“讲了几遍的题还不会,真是对牛弹琴。”“以你的成绩表现,将来多半是下岗工人的料,迟早会被社会淘汰。”“跟你讲了多少遍,还改不了这个毛病,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来教师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小学1-6年级随机抽取20%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了“未来发展的测试”;然后向老师宣布说:“这些学生有很大的学生潜力”。预示他们可能比其他学生会有更好的成绩。八个月后,老师获得如期的结果。一年后,再一次测试,这些学生的成绩仍在提高。期望是一种看不见,但确实存的常识教育信念,对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积极的期望是成功教育的第一要素。承认每个学生有发展的潜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并以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易于接受,转化为内在需要和自觉追求,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设置形式多样的光荣榜

为呵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我把考试成绩看成是学生的一种隐私,只给学生一个“优秀榜”、“进步榜”和“强科榜”。前两种比较普遍,但对成绩下滑和待优生少了些重视和关注。为此,我把这部分学生的最强科成绩写在强科榜上,时时刻刻激励他们,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

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赏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永远充满自信,则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壮起来。如学生学写作文的时候,许多老师都让学生读范文,赏佳作,拿他们的作文和范文相比,结果越比学生越没信心,对作文也就越没兴趣,一写到作文就头疼。其实,一篇文章即使再差,也总有一些成功的地方,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星星之火,适当夸张,一定会收到一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有了信心,学习上的动力也就有了,这种潜力如果爆发出来,不止是自己喜欢的,所有的事都会以一种积极向上,充满信心的态度去对待,而不会对什么事都失去希望。

三、帮学生重塑辉煌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时,悲观失望。此时,我就想尽办法找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找回曾经拥有的成功的喜悦感,重新树立自信心,记得我带过的一届学生,初一每次考试各科成绩一直不错,到初二第一学期其中考试时各科出现低谷,有的同学急得找我反映;“老师,您快给同学鼓鼓劲吧,他们都学不下去了。”经过思考,我对初一四次统考成绩比较分析,找出每个学生考得最好的一次,在班上公开宣布,并且作为下次考试目标。结果,同学们积极性大增,期末考试取得优秀成绩。

四、充分发挥善意与善辞的力量

我发现班上有一个男生抄袭别人的作业。放学后,我说到他们那儿有点事,让他和我一道走,他于是高兴地在校门口等我,我俩一边走一边闲聊,适当时机我说:“你平时聪明伶俐,我们老师都很喜欢你,可就是你有一个毛病我们都觉得很遗憾,你知道吗”?他说:“我成绩不好”。我又说:“不是!是你不相信自己,而相信别人,凭你的能力,你是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作业的,你说是吗?”他说:“老师,我再也不会抄作业了”!时间不长,说着聊着到了该生家,我及时说道:“我要回家了”。该生问道:“老师,你不是有事要办吗”我说道“我的事办完了”。从此后,他再也没抄作业,并且成绩明显地上升,后来高中毕业后考了师范院校,在一个教师节寄给我的贺卡上写道:李老师,你那次对我的谆谆教导,使我自信、自强,我也要像你一样用自己的全身心去唤起我的学生的自信与自强。

五、电话传递进步

学校家庭同步开展赏识教育,能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十分关注。我们常常发现,家长们聚在一起,总爱把彼此的孩子进行比较,并会因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觉得自己“不会教孩子”而感到愧疚。但是,他们对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学习成绩提高的背景乃至孩子的心理需求注意得不够。据了解,许多失败的家长都是由于家教观念陈腐,没有用赏识的目的凝视自己的孩子。

今年秋天,我听了一个案例。有一位班主任给家长打电话,刚说了一句夸奖孩子的话,就听到电话里传来哭泣声。原来这位家长以前接的老师电话,全是批评孩子,指责家长的。老师们: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话已成为老师和家长共同教育孩子的方便渠道。但大部分电活内容是训斥孩子的缺点,让学生恐惧、紧张。经过反思,我把报告中这位老师的做法用在了实际工作中,用电话把孩子的优点及时传递给家长,尝试了几次,效果确实不错。我把近期进步的学生在班上二表扬一番,且公开通知他们的家长给我打电话,让家长多加鼓励。这些学生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肯定后,从而更加努力。

总之,赏识教育,能重塑学生健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2001(10)

[2]梁丽萍,《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智商、情商及情商教育》,教学与管理,1998(5)

赏识教育范文第2篇

现在,关于教育理念众说纷纭,反而把最好的东西淹没了。我们认为越是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越要高举生活教育的旗帜。用生活教育把重要的教育主张整合起来,比如情境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教育,赏识教育,关爱教育,主体教育,和谐教育,自主教育,等等。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循着这样的思考路径,我们尝试用新的视角领会、诠释生活教育。我们认为,说白了,生活教育就是叫人“生”,让人“活”的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关爱,是关爱每一个生命,为生命的幸福生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提供精美的精神营养,让生命保持生气勃勃,生机盎然的美好状态。生活教育内在地蕴涵着关怀生命,关注生长,关心生态,关切生机四大要义。

一、关怀生命

就是要凸显教育主体。达成“被爱”,让每一个生命成为爱的聚焦;引导“施爱”,让每一个生命成为爱的源泉;启发“自爱”,让每一个生命成为爱的堡垒。无限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无限相信每个人的生命潜能,真正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人为本”、“促进公平”的根本指导思想,体现南京小班化教育“关怀每一个”的卓越品质。

二、关注生长

就是要优化教育过程,尊重生命生长的客观规律,既欣赏盛开的鲜花,又善待迟开的花苞,坚决走出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误区,促进生命自主成长,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童年的幸福。根深叶茂长势好,庄稼自有好收成。成绩、成功是快乐成长的副产品。南京被媒体评为最具教育幸福感城市,与南京市小班化教育追求幸福成长的过程是密切相关的。

三、关心生态

就是要改善教育条件,为生命的健康生长配备现代化教育设施,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营养。只有用教育生态的视角,统整人物(people)、地方(places)、政策(policies)、方案(programs)、过程(processes)等“5P”要素,体现关爱、尊重、信任、乐观等价值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班化教育在启发潜能、提升素质上的作用。

四、关切生机

就是要抓住教育灵魂,生机是对生命、生长、生态的一个整体关照,是教育的价值所在、意义所在、希望所在,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了生机,生命就有了活力,生长就有了动力,生态就有了魅力。

学会赏识,是我们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心得。我们开展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班化赏识课堂的实践研究”,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幸福感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赏识课堂的基本理念是:走近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操作原则是:学会尊重,学会相信,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包容,学会提醒。我们把赏识课堂的操作模式确定为“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打扮莲花教室:每个班选择一种荷花,班级里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空间;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课堂定标征求学生意见,让学生确认,指导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小学六年的学习方案,每年修订一次;自主创造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组角色,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实行小先生制,鼓励学生即知即传;自主养成良好习惯: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会倾听,积极举手发言,敢于质疑,书写工整;有学生不用功,大家都要帮助他。自主安排课后学习:不布置统一的课后学习任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课后作业方式;自主进行积极评价:使用“陶娃手册”,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每节课结束时,老师和学生讨论给至少一个孩子颁发优点卡,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得到优点卡,把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档案建设好,实行多元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鼓励,都觉得自己是老师、同学心目中的好孩子。

我们的赏识课堂,小组学习成为常态,每堂课,我们为每个小组提供一张白纸,或者一块白板,学生可写可画,可折可剪,互相展示,互相分享,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平台。“优点卡”和“小先生”则成为我们赏识课堂的亮点。

赏识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原因;赏识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2851(2009)10-0099-01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项著名的实验:在一所普通学校的一个班级中随便选出20%的学生,并告诉老师,这些学生的智力测试中是班上“最优秀的”,老师们对罗森塔尔的话深信不疑,认定这部分的学生的确是可教之材,于是对这部分学生欣赏有佳。一年后,罗森塔尔再次对这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这20%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IQ的增长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的学生,这就是有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自己信任和崇拜的人对自己的赏识能够给予自己无穷的力量。可见,赏识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被欣赏的渴望。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赏识是提高学生进取心的不竭动力。

一、赏识教育涵义

赏识教育也称鼓励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提倡“新人、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其内涵是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赏识教育使教育者在尊重学生个性人格的基础上,用爱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并给以充分肯定,以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

二、实施赏识教育原因分析

(一)赏识教育是学生发展的需求。弗洛姆也认为人有五种需要: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根本的需要、认同的需要、参照的需要[2]。就人类总体而言,人的需要即为基本人性。就每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而言,由于他受到种种时空条件的制约和限制,也就决定了他不可能让所有的需要都得以实现和满足。但是,渴望被赏识几乎是每一个人的需求。因此,赏识教育就成为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基础。

(二)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一般而言,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都基本相同,但他们最后的成就则会相差甚远。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经过调查发现,―个没有受到赏识的人,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20% ~30%,而受到赏识以后,其能力是之前的3~4倍。由这个调查结果可以想象,当教师对学生有更多信心和好感时,学生受到激励后就可能有更大的进步。反之,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会受到压抑,聪明才智亦难以发挥。

三、实施赏识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 及时赏识。赏识是有时效性的,及时赏识所产生的影响要比事后很久才赏识孩子所产生的影响大得多。对学生一定要进行赏识教育。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与成功,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利用一切恰当的时机及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要用科学的爱、艺术的爱,去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和谐与温馨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因此,“赏识教育”要把握好教育时机,找准教育的切人点,突出适时渗透,达到真正意义的教育实效。

(二)适度赏识。赏识的度就是什么时候该给予什么赏识赏识,给予多少以及如何给予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赏识的度,正确客观地分析,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因人而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

在赏识理念的前提下,即使是批评,被教育者也会心悦诚服。对于被教育者来讲,人人都需要鼓励,更需要尊重,在实际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更多的要采取批评与赞赏相结合的方式,在批评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还要善于捕捉那些隐性的容易被忽视的闪光点。

(三)把握赏识教育的长远性。教育不是阶段性的,而是连续性和长远性的,是一个长期、系统、发展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怀着一颗爱心,去耐心的教育学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期望一两个月、一两个学期来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因此,教师要发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要循序渐进,要有耐心与毅力,要充分、持久地信任与尊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出色的。

(四)把握赏识教育的艺术性。赏识是讲究艺术性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方面。在教育中我们教师要多用肯定性和鼓励性语言,像“你真棒”“你能行”“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在这方面注意一点,事情就做得很完美了”,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是行动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有时光在口头上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行动来让学生感受,这样更具有激励作用。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应该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达到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5).

[2]张鑫焱.浅议高校赏识教育的作用[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3).

赏识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赏识 尊重 惩罚

1995年,周弘明确提出了“赏识教育”这一概念,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良好品行、点滴进步表示真诚的赞赏;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相信自己。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但是,许多教师和家长扭曲了赏识教育的本意,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过度的、无差别的、甚至是没有原则的赏识,让学生在“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甜言蜜语中成长,许多学生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受挫能力特别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赏识教育的内涵,了解人们在运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并理性地运用赏识教育。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认识别人的才能并予以重视或赞扬。《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者失也”。《左传·襄公十四年》中也提到:“善则赏之,过则匡之”。赏识的原意是指对人的才能给予认可,并加以重视与赞赏。而现在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优点进行欣赏和赞扬,以调动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动机、兴趣、意志等,激发其创造性。[1]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正面的、积极的、鼓励的教育方式,它以尊重学生、承认差异和尊重差异为前提,倡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此鼓励赞美学生,对学生充满希望,抱有信心。教育心理学证实:当学生受到肯定与赞扬时,心中会产生愉,在愉快心情中学习,其学习效率高。[2]因此,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开展赏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赏识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它是指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适当提醒,以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总体来说,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二、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1.赏识的随意性和过度化。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赏识教育就是“说好听的话”、“说赞美的话”,不管学生的成绩是有所退步还是某一行为方式欠妥,都给予表扬鼓励,认为表扬越多越好,实施赏识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过度化,赏识学生没有一个标准。过犹不及,人生之中的任何事都重在把握一个度。一味地用赏识满足学生,无论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鼓励,容易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让学生一味期待老师家长的赏识,最后可能导致“赏识依赖症”。[3]稍有不如意,就会造成学生心情低落、叛逆,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过度的赏识也可能造成学生对赏识的轻视心理,最后造成无所谓的心态,不能起到赏识应有的激励作用。

2.赏识方式的单一性。在目前的赏识教育中,往往只单纯地强调物质奖励,许多老师家长片面地认为,对孩子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似乎只有一定的物质刺激,学生的兴趣才会高涨。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的物质奖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奖品上,这样就会滋长学生的虚荣心,让学生学会攀比,也会促使学生逐渐把爱理解为功利的、可物化的,且一旦学生对奖励的水平不满的话,就会产生懊恼的情绪,他的行为积极性也会降低,结果是毁掉了个体的内在动机,使奖励代替了原本的激励作用。

3.赏识教育目标的狭隘性。自从我国掀起“赏识教育”的热潮后,家长和教师们便踊跃加入其中,开始对孩子实施赏识教育,但受到现代社会功利化的影响,以及中考高考这两大核心指挥棒的存在,我国教育仍然是“以分数论学生,以成败论英雄”,重智育,轻体育、德育和美育,因此,在教育评价中,教师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当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就给予表扬鼓励,对分数以外的良好品质都不予关注和培养,对有些能力的培养甚至是采取了压制的态度;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给予高关注高评价,而对于“差生”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批评指责讽刺挖苦,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这些学生不可教,对他们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来的,年龄越大越看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4]因此教师的这种不关注、低评价甚至放任自流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构建。

4.赏识教育中有奖无罚。我国是一个“师道尊严”的国家,教育是一种“上所施,下所效”的上下关系,教师往往高高在上,可以对学生进行任意的惩罚,甚至是体罚,而赏识教育的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师的“学生观”,改变了教师以往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但似乎赏识教育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赏识教育的风靡造成了惩罚教育的隐退,一时间无人再提及惩罚,仿佛提到惩罚就是不懂教育,是有背于教育真理的。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有时老师或家长的一句批评,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逃学、退学甚至轻生的念头,这可能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不当有关,但影响最大的还是这种有奖无罚的教育方式,学生习惯了表扬、鼓励和赏识,形成了一种优越感,但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处处充满着荆棘和坎坷,而一直生活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之下的学生将无法很好地面对现实生活的荆棘和坎坷。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也指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社会后很可能会更失望。

三、理性地运用赏识教育

1.赏识教育要因材施教,客观具体评价。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智力因素、学习方式及爱好等各不相同,教师和家长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不能将赏识教育的理论死搬硬套地运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要采用有差异的、有针对性的赏识教育的策略。例如,对于胆怯害羞的学生,应多在众人面前表扬,让学生树立自信;对于学习成绩优异但容易自满的学生,应注重赏识的度,必要时对学生骄傲自满的态度进行忽视或批评。同时,在进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防止以偏概全,教师常常因学生的某一种好的行为而大肆表扬学生整个人,以致学生被表扬冲晕了头,而忘了受表扬的原因。因此在进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像惩罚教育一样,对事不对人,表扬鼓励其优秀的方面,以此强化它,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发扬这些优点。

2.赏识教育以精神奖励为主,慎用物质奖励,同时注重语言艺术。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优秀时,教师和家长应运用语言以及点头、微笑和竖起大拇指等体态语来鼓励学生,慎用物质奖励,偶尔的物质奖励应该是不贵重但有意义的,比如,绘画比赛得奖就奖励一盒画笔,歌唱比赛得奖就奖励一张CD等。当然,在运用言语进行鼓励时,也要注重其语言艺术,并不是所有赞美的语言都能达到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语言运用不当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徳韦克实验研究表明,对给予“你真聪明”评价的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会选择相对简单的题目,对难题的解答不会坚持太长时间,若失败了很容易沮丧,并且会对自己的能力提出怀疑;而给予“你真努力”评价的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会选择相对较难的题目,且坚持的时间更长,尽管是没有成功,他们也会充分地享受解题的过程,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因此当学生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时,最好的方法不是告诉学生他们是多么聪明,不要把这个成绩归功于学生的先天优势,比如相貌、智商等,而是把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的后天努力上,告诉学生这是他们努力的结果,作为长者对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这样的成就而感到骄傲,以此来鼓励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3.赏识目标多元化,坚持赏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类具有八种智能形式: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存在智能。人的智力表现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具有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数学智力却非常低下;有的人虽空间智力发达,但音乐智力却很低下。美国积极心理学家Tal指出,你不去欣赏赞美人生的优点和长处,这些优点和长处就会枯萎凋谢。因此,在赏识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戴着放大镜去发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冲突传统分数的限制,不要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差生,有的学生这门功课学得不好,但在其他方面却表现得很优秀,以此鼓励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成才成人。

4.以赏识教育为主,惩罚教育为辅。由于教育的对象是有着鲜明个性的学生,因此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万能的,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都不例外,只谈赏识教育而不谈惩罚教育只会让学生永远生活在甜言美语之中,经不起一点挫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只谈惩罚教育而不谈赏识教育,说严重一点那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是私塾的延续。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也不符合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将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结合起来,以赏识教育为主,惩罚教育为辅,当然这里所谈的惩罚教育不是心理惩罚,更不是体罚,和赏识相比惩罚更需要艺术,因为一个不好后果便不可收拾,因此在运用惩罚教育的时候也要坚持其原则和方法。惩罚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渴望,因此不能出现任何羞辱学生的手段,惩罚只针对事而不对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让儿童心中成为好孩子的火花熄灭,而羞辱学生只能让孩子产生自己是坏孩子的感受,进而破罐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

赏识教育在我国惩罚教育甚至体罚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出现,对我国教育的民主化发展,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任何事都要避免过犹不及,老师和家长要正确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避免赏施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以上误区,使赏识教育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武艳.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运用[A].教育与职业,2012(8).

[2]张路霞,孟祥辉.浅析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

赏识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赏识教育;健全人格;自我意识

教育首先应关注的是人,人的情感、人的价值、人格的健全。而健全的人格特征需要长期的文化浸濡,需要一种真诚、公正平等、友爱的教育氛围才能养成,为了让学生形成这样的人格特征,赏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别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和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赏识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教师期许的目光里、赞美的语言中,找到自信,健康成长。

1 进行赏识教育的意义

1.1 理论意义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构成良好素质的核心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健全人格首先应有自尊心。自尊方能自信、自立、自强。《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卢勤女士认为:当代儿童有求朋友、求平等、求倾诉、求尊重、求赏识、求保护六大渴求。外界对他们的评价和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影响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进程和水平,最终反映在人格特征方面。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小学阶段的儿童尚未形成对自己稳定的评价,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父母和教师对自己评价而得来的。常常受到表扬鼓励的孩子更有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它能激励孩子增强战胜自我、完善自我。而总是受到批评,总是产生不快的内心体验,他们的情绪就越来越低沉,逐步丧失自尊自信和上进心。赏识教育不是坐着等孩子表现优秀时才给予肯定,而是主动地发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给予赞许并适当放大,鼓励孩子发挥优点、克服缺点或弥补不足。

1.2 现实意义

西方一位哲人说:“当一个孩子在十岁的时候,你让他感知了美,那么他将会一辈子追求美。”每个人都应学会赏识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不管孩子取得的进步是多么微小。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发现,孩子在学说话、学走路那个阶段,进步最快。因为父母总是用最得意最欣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为什么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感受到竞争的压力,越来越需要赏识时,赏识却离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沉重的学习负担应是重要原因。多年来,应试教育使升学考试失败的阴影笼罩在大多数孩子的头上,学习活动在形成自我评价上起主导作用,严重地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创造潜力和人格特征的正常发展。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形成过低的自我评价,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害怕自己的学习活动。说明这些儿童不相信自己,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弱点上面,集中于困难和失败。但是,这些儿童对称赞他们的话,对于一切能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的做法都非常敏感,他们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肯定。因此赏识教育虽然不是针对那些所谓的“笨学生”、“坏孩子”提出来的,但他们确实需要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认为:“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进行赏识教育的措施

2.1 对孩子应具有真诚的爱,科学的爱是赏识教育的前提

冰心老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无论哪个孩子,只要我们耐心寻找,必定能发现其有几个长处。俗话说:是锥子总会出头的。但如果锥子是放在铁盒子里,而不是布袋子,它能脱颖而出吗?人的成长同样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无论父母,还是教师,对儿童都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在满意时将其捧上天,成天夸个不停;不理想时,一见孩子就厌烦,气不打一处来,应自始至终充满爱。但爱不是纵容,不是无原则的迁就。爱的内容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不断丰富、扩展。科学的爱、真诚的爱应该是包藏着热爱、理解、尊重、信赖、鼓励、严格要求、期望等在内的复杂的情绪体验。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当做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对其具有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才会增强情感。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属人之常情、天性使然,应少一些随意,多一些理智。真正的爱需要学习,需要在实践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

2.2 赏识教育要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讲究分寸,把握好度

可能是深受诸如杜威“儿童中心说”等教育理论的影响,现代西方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很重视对孩子的肯定,只要有一点儿进步,就给予表扬鼓励。表扬经常化,双方都很欣然接受,所以西方的儿童往往显得大方自信。但在中国的一些家长、教师看来,被表扬可能是一种潜在危胁,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加剧孩子的不安。因此,表扬必须注意分寸,讲究方式方法:第一,不要虚假的表扬。表扬和鼓励要求发自内心,要让儿童感到他们是值得表扬的。第二,不要笼统表扬。那种不着边际的空泛表扬并不会在孩子心中产生喜悦和激动效应,只会产生疑惑。第三,不要事事表扬。要让孩子逐步体验做事本身的愉快,学会自我肯定,而不是一味希冀得到别人的赏识。第四、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鼓励孩子对自己的行动作出正当的评价。

2.3 赏识教育强调正面化,但是必须与批评相结合

许多教师和家长在赏识教育上存在误区:认为只有严厉才会对孩子起作用,把“严格”理解为态度生硬,因而对孩子进行责骂、训斥;把严格与鼓励、赞赏截然对立起来。结果犯了简单化、片面化的错误.,我们强调正面强化,给孩子更多的激励、赏识,并不意味对孩子没有批评,没有处分。恰恰相反,对孩子的批评和处分不仅存在,而且是必要的。但是批评与处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的全部目的都在于帮助孩子提高认识,使孩子健康成长。批评与处分是一门艺术,我们倡导“多鼓励,少批评”;“表扬要当众,批评要个别”,特别严禁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在批评中要体现爱心,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有进步应及时肯定和鼓励。心理治疗专家詹姆斯・温德尔指出:“依赖表扬的孩子找不到自己的满足”,但过分的批评更有害;“父母们只晓得指出孩子的不足,但忘了有些缺点会变为实现理想的预兆。”赏罚都是可行的教育手段,但都要恰如其分,运用得当,应始终保持积极负责的态度。对儿童的教育训练要前后一致,常抓不懈,不断教育,督促和鼓励,不能前后矛盾,出尔反尔或自我否定。

总之,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作为孩子,能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和欣赏,是幸福的事情;而作为教师和家长,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用赏识教育打开学生的心灵,看到孩子们的不断进步,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卢勤.写给年轻妈妈[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

[2]周弘.让赏识回到孩子身边[J].中外书摘,1998(2).

[3]孙云晓.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J].教育研究,1998(10).

[4]张佩珍、刘业雄.爱的心路:儿童心理概说[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5]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10).

[6]梁丽萍.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智商、情商及情商教育[J].教学与管理,1998(5).

赏识教育范文第6篇

我们知道,人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比如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这些社会性需要从婴儿期就开始陆续产生和发展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需要的内容与层次就会更加发展,成为伴随人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赏识教育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它就是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迟语”,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赏识——成功教育”就是父母本能地使用过,又无意中忘却的方法,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孩子第一千次摔倒了,做父母的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

一、赏识教育的作用

1.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克服孩子自卑和怯懦,增强其自信心

据1995年广州市对四所幼儿园的280名大班幼儿进行自我评价的调查,有40%的幼儿对自己做出“很蠢”、“很差”等消极评价。这表明自卑心理在幼儿中存在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如果不注意调控,这些儿童将变得孤僻,没有主见,缺乏自信。因为在幼儿时期,孩子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和成人对他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的自信是教师和成人树立的,尤其是当孩子取得了成功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时,要及时予以肯定和强化,使孩子感到“我行!”——这种感觉十分重要,这就是自信心。孩子有了自信心就必然愿意再接受这类挑战。

未来的21世纪需要充满自信又有能力的人。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孩子,难以适应未来社会。而承认差异,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无疑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

2.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赏识教育是尊重差异、不怕失败的教育,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炼,在一千零一次的失败中鼓励孩子顽强地站起来,一次又一次地去自己尝试。这无形中发展了孩子的独立性。而有的家长总觉得孩子小,经不起摔打,不让孩子参加艰苦的活动,或者是横加阻拦,动不动就说:“你不行”、“你还小,干不了”事事包办代替,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缺乏独立性和应变能力。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就像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一样,即使说错了摔倒了,也要鼓励他继续下去,绝不会认为孩子不行或太笨,而总是鼓励他从失败中站起来,独立地去完成每一件事情。

3.通过赏识教育可以挖掘潜力,人尽其才

每个儿童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不尽相同,以至几乎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有的人在这方面有突出的天才,有的人在那方面有惊人的成就。如:有的孩子对美的感悟力极强,有的孩子对乒乓球情有独钟,有的孩子在数理知识方面表现非凡,有的孩子好奇心强、凡事想探个明白,一些物品常被其弄坏……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做老师的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对他们的要求不能整齐划一,不要看着人家的孩子学钢琴,就叫自己的孩子也去学;看见某人画画得了奖,就逼着孩子参加美术学习班……

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资、志向、兴趣等个性特点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人尽其才,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4.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自尊,学会自爱,减少孩子的攻击

对做了错事或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成人往往会大声指责说:“你从小不学好,长大了是进监狱的料”,“天底下还有比你更笨的孩子吗?”正是这些否定性的言语,让孩子丧失信心,不再努力。有的因被伤害自尊心,致使其反叛,攻击增多。

孩子的攻击往往是在受到指责和冷遇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是有些父母比较明智。他们第一相信孩子是好,第二相信孩子是聪明的,第三永远鼓励孩子,从不挖苦孩子。譬如当孩子闯了祸时,父母会说:“你是好孩子,想想看是什么原因做了错事?”当孩子考砸了,这些父母会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为什么考的这么糟?咱们找找原因一定会赶上来的。”在这样明智宽容的父母面前,孩子一般不会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减少攻击行为,并且会恰当地总结教训,一跃而起。在赏识教育过程中,让其感到父母对他的尊重,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指出不足,既给孩子留了面子,又让其自己去发现不足及问题,懂得自爱,让孩子知道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就要与人友好相处,减少攻击。

二、怎样操作赏识教育

赏识可以说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在此基础上,因人施教,配合其它教育方法和手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赏识与随机教育结合

赏识教育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但不等于孩子犯了错误就不去批评,依然不断地赏识。

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不怕失败。对有错误行为的孩子更要及时指出错误,分析错误的动机原因进行随机教育。如当孩子犯了错误不愿承认时,你可暂时回避五分钟并告诉他们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给他们留下反省的余地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赏识与随机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孩子在学会怎样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在成人的鼓励下继续努力。

2.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避免用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孩子

最胆小怯懦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但做父母的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如一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是最让家长和老师头痛的,但偶然间他的画画得比以前进步了,老师马上抓住时机当大家的面表扬鼓励他,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都及时鼓励,以此来改变他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而不是当孩子兴冲冲地说:“老师说我进步了”,而家长却说“你得意什么,离好孩子的标准还差远了”。或当孩子兴冲冲地说“我考100分了”,而家长说“某某考了双百分”等。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对做好孩子和考100分没了兴趣,缺乏信心。而应该多说一句“你进步了”,“希望下次考双百”,将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很好的效应。

3.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当孩子取得成绩或受挫失败时,家长和教师都会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进行赏识,如:“你真棒”、“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等。

但当孩子犯错误时,采用批评性言语就要有一定艺术性,如孩子画画得很脏,老师就不能直言不讳地说:“画得太脏,重画。”而应婉转地启发孩子说“如果这幅画再干净点就好了”,这样既帮助孩子找到了不足,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再者当孩子取得成绩或遇到困难时,也可采用一些体态语进行赏识。如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对孩子报以会心的微笑,送去一个赞赏的目光。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也可采用一些帖红花、插红旗、鲤鱼跳龙门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赏识,让孩子感到成人对他的尊重、信任,会让他充满信心。

4.赏识要注意因人施教

某女孩聪明乖巧,不仅故事讲得栩栩如生,还会背很多唐诗、儿歌,写好多汉字;某男孩好奇心强,凡事都想探究个明白,因此好多新买的玩具、家具等经常遭他“毒手”。于是一些家长就经常夸这个女孩如何聪明并预言将来会成就非凡。而对这个男孩常横加指责,说他“不学无术,长大准没出息”。久而久之这男孩对上学失去了信心,自卑心重,郁郁寡欢;而这个女孩则骄傲自大,不堪承受挫折。像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幼儿个体的差异,扼杀了幼儿个体的发展。众所周知,爱迪生小时候就很淘气,他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发明家,关键在于他的母亲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并给予正确的引

导。

不要看着人家的孩子学钢琴,就叫自己的孩子也去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应当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赏识不能过度

不但要欣赏孩子,还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身心需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

若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懦弱或攻击行为破罐破摔。反之,过度赏识,会导致孩子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若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

适当把握赏识力度,不同孩子赏识的程度不同。如胆小呆板的孩子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对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扬长避短。好孩子、任性的孩子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或多鼓励他克服任性的行为。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的坎坷,培养孩子也是如此,从小到大不知要摔多少跤才能长大,每当孩子摔倒了家长是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还是心痛地扶他起来怕他摔坏,或者是采取骂他连路都走不稳的态度,这当然要取决于家长自身了,我们希望家长和老师都来尝试赏识教育,欣赏赞扬孩子的优点,鼓励他帮助他,让这些幼芽茁壮成长。

6.赏识要持之以恒,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

一般情况下,教师、家长都会注意鼓励孩子,但有时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易造成成人行为失控,在情急生气时忘了鼓励反倒讥讽,大声地指责,“这么笨,别上学了”、“你真没记性,真是死不改悔”等,从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且孩子误以为大声呵斥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而去模仿。所以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要宽容、和善、耐心,时刻不忘去赏识孩子,给孩子以希望。

赏识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赏识教育 家庭

近些年来,“赏识教育”在全国各地崛起,教育家们对此各执一词,褒贬不一。在中小学等教育机构中,“赏识教育”这一观念也得到了很多的反响和实施,教师们也各自对实践的检验对这一教育态度谈论了自己的看法和如何将其合理应用到教育中的意见。然而,对其进行关注的也多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群,以学校教育为主要载体。但家庭是孩子最先接受到教育的地方,如何看待“赏识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该如何取舍“赏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和作用,此方面的研究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阐述和归纳性的总结。因此,本文将对赏识教育做一些个人的理解和评价,并对其如何在家庭中得到实施提供一些建议。

一、赏识教育所谓何物

1.周弘与“赏识教育”

提到“赏识教育”,就不得不说到周弘。现今对赏识教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成功的家庭教育者,大多数人都认为赏识教育正是源于这个父亲对教育的感悟。周弘是南京的一位普通工人,面对双耳全聋的残疾女儿周婷婷,他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就此放松对孩子的教育,用心的培养。2001年周婷婷进入美国最好的聋人大学盖特劳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在2002年成为2001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的杰出女性之一。周弘认为,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家长的心态,从心灵深处物无条件的相信孩子“行”!他坚信对孩子就是要赞扬、肯定、夸奖,批评和否定是孩子的“杀手”,对于孩子要竖起大拇指,说“你能行”,“你真棒”,甚至要“无中生有”,他反复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是大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并称其为“赏识教育”。

周弘的这一观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且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甚至有人宣称“赏识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称周弘为“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对于此,笔者并不认同,认为下如此大的定论还是需要深思和考量的:

首先,对于赏识教育的想法,并非是最近才有的,我国很早也有诸如“寓教于乐”之类的说法。清代颜元,他在四百年前就有过一句至理名言:“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不难看出,这已是典型的“赏识”方法。在国外,斯宾塞也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主张让儿童在快乐的情绪中掌握知识,认为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个性和智力的发展,而要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就需要父母给予肯定和支持,让家庭营造出一种和睦愉悦的气氛,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都是“赏识教育”先例。既然如此,怎么能说赏识教育是由周弘创始的呢?更无从谈起教育理念的“发明”。

其次,关于“教育理念”一说,是否得当也值得商榷,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赵忠心教授所说,“教育理念”是一整套教育理论,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东西,需要经过长期和反复的验证和实践研究,现今所谓的“赏识教育”,只是一个父亲对自己残障孩子教育的经历总结,顶多可算作是一种个人的教育经验或是体会,何以上升到理念的层面,又如何能够如此轻易的就将其推广到所有普通的孩子身上?笔者认为,关于现今流行的“赏识教育”的观念,是周弘自己通过实践对其进行的一种理解,代表着他自己的思想,而“赏识”这一概念本身,这一教育观念本身,每一位学者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不能将这一古已有之的教育方法因一人之说而定义,“赏识”本身所涵盖的教育思想是宽广的博大的,不能以偏盖全。

2.关于“赏识”的教育思想

《辞海》对赏识的定义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和赞扬。赏识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爱,是一种心态,不仅是教育的方法和观念,更应成为一种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心态。赏识教育即是提倡以信任代替怀疑,以宽容和耐心代替焦虑,以关爱和容纳代替不停的指责和贬低。它要求教育者无论是孩子表现与否都能够给予孩子信任,看得起。赏识孩子不是停留在行为和表面,也不仅限于一方对另一方,而是要传递给孩子一种信念,通过他人的赏识让孩子学会自己爱自己,学会肯定自己,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不灰心却也不骄傲,成长在一个快乐积极的心态之下。

很多人片面的把赏识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表扬和赞同,认为赏识就是等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称赞或是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也给予肯定。孩子的心中自有一个天平,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自身的评价,不需要家长盲目的或是敷衍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赏识教育的精髓在于唤醒和解放孩子自身的力量,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一个优秀的、被他人尊重和需要的人,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的人,而不是渴望父母或是师长表浅的夸赞。赏识教育并不是等同于一种技术或是行为本身,而是一种教育的情怀和修养。教育的成功是让孩子内心形成一种强大的自我,使其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这才是赏识的目的,而非单纯的对与他人肯定和赞扬的追求。

二、赏识教育的儿童心理学基础

1.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

青少年期的儿童在生理发育上十分迅速,2―3年内即可达到成熟水平,但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使得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的状态,容易引发种种的心理矛盾出现。与此同时,青春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期,对他人的评价十分的敏感,强烈的我向关注,以及很强的自尊心都使得青少年期的孩子迫切的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时期,广为常见的情绪困扰之一就是自卑感,自我评价过低,常常处于一种既敏感又掩饰和否认自身缺陷的状态,有时还表现出来较强的虚荣心。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矛盾,例如焦虑、抑郁、孤独等等。因此在青春期阶段,家庭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更加需要注意帮助其处理心理问题和心理压力,及时的给予孩子肯定和赞赏,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机制。

2.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

精神分析学派十分重视人的早期经验,尤其是儿童时期在原生家庭所拥有的早期经验,他们认为成年之后的许多心理问题都可追溯到早期孩童时期所有过的创伤或是特殊经历。由此可见家庭的成长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来说有着不可泯灭的强大作用。与家庭内部成员的感情,家庭的和谐相处,成长环境的健康和积极,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内部,不仅是对待孩子,成员之间学会互相赏识,营造一个温馨宽容的氛围,对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十分有意义的,适当的肯定与及时的称赞都会为儿童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机制、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起到很大的作用,对其之后的发展都会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

3.从行为主义的理论角度

无论是幼年时期的孩童还是青春期的少年,都有着人类拥有的共性。行为主义学派的研究表明,观念和习惯的形成都需要强化。儿童做出了正确的举动,家长予奖赏性的强化刺激,就会使得他今后做选择时倾向与这个正确的举动;同样的,当儿童做出错误的行为,家长予以惩罚即负面的强化,就会使得儿童对这一行为予以回避,今后避免再犯。而“赏识”无疑也是心理强化的一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孩子取得进步或是表现优秀时,家长就应该给予及时的赞扬和反馈,这样能够促使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这同时也要求一个“赏识有度”的原则,行为主义学派的实验证明,当强化一再出现进行刺激时,所起到的作用就会渐渐变弱,因此,“赏识”也需要一个正确的强度与途径,关于此笔者将在后面的实施措施中予以补充。

三、关于正确赏识的建议

1.“先识后赏”,有原则,不盲目

“赏识”,只有在“识”的基础上去“赏”,才是真正的赞赏。教育终究是一种理性的事业,只是为了夸奖而夸奖就是让孩子觉得不真切,不诚恳,从而引起反感。讨好的赞扬只能让孩子感到家长的虚伪,这反而会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心,收不到好的效果。赏识并不等于溺爱和无条件的迁就。赏识不需要一味的顺从和宽容,而是应该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缺乏的东西,发自内心的去肯定,针对于某个具体的方面,而不是泛泛的说一些“你真乖”“真棒”之类的空洞表扬。

家庭是孩子接触时间最久状态也最为放松的成长环境,父母一步步看着孩子成长,有责任也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的内心,多沟通从而观察到他们真正的想法。相对于学校环境来说,家庭里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然而家长是可以的,那么在家庭中对孩子的赞扬和肯定就更应有具体性。如果一个孩子很少受到家长的赞扬,那么家长突然性的转变,随口就夸,只会让孩子觉得虚假,无所适从。还有些家长为了赞赏而赞赏,孩子还未取得成功,就敷衍的夸奖以示鼓励,往往得到相反的效果,让孩子不再信任所谓的夸奖。大多数的孩子都有较为正确的自我评判能力,无论是来自于老师还是同学的,都会对自己做出的成绩有一个综合的评价,只有真挚的,确得其所的称赞才能直入人心,让孩子感动并建立自信。

2.接受差异,信任和尊重

前面已提及,周弘在对赏识教育做宣传时强调“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是大师!”,对于这一点,笔者并不太认同。首先,不能够奢求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大师,都是天才,这是不切实际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十指尚有长短,更何况人呢?同在一个班学习的孩子,必然有好有坏,即使将来从事了自己所喜欢的行业,也未必每一个人都能走到领域的尖端。其次,难道赏识孩子是因为抱着每个孩子都是大师,都是天才的信念?笔者认为并非如此,赏识就是单纯的对其值得肯定的行为予以夸赞,即使他仍不如人,每一点由努力而来的小的进步都是值得去赏识的。

3.张弛有度,过犹不及

“赏识”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切忌用过了头。现今的媒体和教育界,为何总用独生子女的种种做文章,总是发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道德问题,就是由于在中国这么一个计划生育的特殊背景下,家庭教育应运而生的种种问题。事实上,当今的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在“赏识”孩子这方面做的不错,却是误解了“赏识”的真正含义,认为爱孩子就是顺从,支持孩子就是有求必应,每当孩子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就大肆的宣扬和夸奖,甚至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长此以往,怎能让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正所谓“过犹不及”,赏识教育就像孩子的甜品佳肴,食之适当为好,用的过量必然会带来恶性后果,更不能让其成为“唯一”。

4.身教大于言传

心理学之所以强调原生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耳濡目染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是幼儿时期的孩童,还是青春期的少年,学习速度和同化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人生观、价值观又都处于十分不稳定的时期,很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家庭作为孩子长期所处的环境,其成员的性格、行为都是一直在孩子眼里心里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忽视。

5.在批评中“赏识”

很多关于赏识教育的文章都将赏识归结为表扬、称赞,认为批评就不是赏识,其实这不能一概而论。学生被老师批评也可能是带着赏识的批评。“合理批评”也是“赏识”教育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批评的方式和态度,家长应尤其注意的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批评和惩罚要有理有据,针对某一件事情,让孩子能够信服,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对孩子其人格本身大打击一通。另外,对孩子进行了批评和惩罚之后,要以宽容的心态去等待孩子改变,允许出现反复或是需要时间,正如教育研究者们所讲“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毕竟,家庭是孩子能够获得宽容的最后保障地,他需要被接纳,需要时间去改正、进步。

四、总结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发展至今并非新生事物;其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不仅仅是能由某一个教育经验或是某一个成功的方式方法就能予以说明的,它值得教育者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深入研究下去。现今的“赏识教育”热让很多家庭和教师对这个教育思想烂熟于心,但却未必理解了其真正的含义和精髓。笔者本着对“赏识”这种教育的态度表达了一些看法和实施的建议,希望能够对家庭教育起到帮助作用。另外,本文只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去看待赏识教育态度的应用,虽然关于赏识教育在学校的实施和教师该如何实现的措施已经有很多研究文章,但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或是对比或是调和为一致,此类的研究并未多见,比较欠缺,因此,今后关于“赏识”教育的研究也可朝向这方面发展和深入下去,以达到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良好配合。

参考文献

[1]欧阳维建.呼吁符合人性的家庭教育[J].南方周末(文摘博览),2002,12

[2]许传利.糊涂父母“糊涂的爱”[J].家长学校(家教误区),2006:21

[3]易小平.家庭教育中的“七忌七重”[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5(9):52

[4]刘晓红.家庭教育中的儿童赏识教育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报,2008,6

赏识教育范文第8篇

一、赏识要适度

“如果没有标准,没有明确的教育方向,一味的赏识,就会演变为一种精神鸦片。”滥用赏识,无限度的对学生的一切方面进行赏识,就会弱化一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会淡化一部分学生的责任感、上进心,也会使一些优秀的学生渐渐失去自豪感,失去责任感和上进心。同时,滥用赏识还会使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评价自我。相反,毫不赏识,一味的批评、责罚,会使学生毫无 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所以,对学生进行赏识一定要把握好“度”的要求。

(一)赏识要着眼于学生个人的劳动和努力。

赏识学生的着眼点是赏识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基础。那么,给学生赏识的前提是什么呢?――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劳动取得进步时。此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赏识,这样的赏识,不仅让受赏识的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自信心增强,产生不断前进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赏识还会形成榜样的力量,让其他学生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增强他们前进的信心。这样的赏识不是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吗?相反,当学生拥有太多的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的表扬时,学生会产生虚荣、自负、骄傲的心理,使他们迷失方向因而也就丧失 前进的动力。同时,如果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进步而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心理,从而丧失前进的动力。

(二)赏识不仅仅就是表扬。

赏识是赞扬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但并不是忽视学生的缺点、弱点和错误。否则,赏识就会陷入歧途,长此以往,学生就不能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在人生道路上,就很难接受批评意见,更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该指正时一定要及时指正,对有错误的学生要及时指出错误,该批评时决不迁就。不过,注意批评时语言要有艺术性,既要帮助学生找到不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感觉:你仍然是好学生,犯了错不要紧,老师相信你能改正。正确的赏识应以激励为主,合理建议与适度希望并存。既不能一味批评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实践证明,表扬是强化、是激励,比批评效果好,但没有 批评、没有惩罚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关键在于赏识有度,批评有方,赏识为主,批评为辅,恰当的赏识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二、赏识性的评价要有个性,有明确的目标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性格各异,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赏识性的评价就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否则,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必须因人施教,根据学生需求给予适度的赏识性评价。为此,教师必须要客观地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表扬、鼓励。如对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在适度赏识的同时多提新要求。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适当的目标,他们也都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自身就得以不断完善。

三、赏识性的评价必须有递增性

当学生通过努力达到了某一目标后,教师理所当然地要给予表扬,但是,这种表扬决不能停留在一般水平上,此时,教师更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定更高的奋斗目标,从而使学生不断进取,不断获得满足。当然,此时目标的设定仍然得把握好 尺寸,即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进步的幅度以及发展的潜能,给予适度的刺激。如果目标过小或过大,都不能使学生内心获得满足,学生也就很难取得进步。

四、赏识学生教师应接纳学生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们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异,各方面的素质参差不齐。要给每个学生以个性性的赏识评价,提出个性性的目标,教师就必须细心观察和了解,准确、具体把握好每个学生的表现与成就,把每个学生的特点都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位学生在教师赏识的目光中得到勇气和鼓励。为此,教师应以博爱之心,放下师道尊严,以欣赏的目光看待身边的每一个学生,以耐心和爱心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运用赏识这一教学方法,点亮学生内心的火花。

赏识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赏识教育 自我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56-01

赏识教育也叫鼓励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充分肯定不断强化,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成长。赏识教育一经我国著名教育家周弘提出,就被教育界所认可,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 、赏识教育的运用的意义

赏识教育法认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实践证明赏识教育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亲自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其主动性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经常运用赏识教育,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这样的教学要比传统的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效果要好得多。

二 、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80年代开始,国家就决定在学校中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法》明确提出要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新一轮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建立一种新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2.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加速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朝气蓬勃、富于想象、好学、好动、兴趣广泛,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参与愿望,希望在参与活动中表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满足其各种需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体差异,使不同水平和类别的学生均能体验到成功的,从而满足其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三、掌握赏识的时机与方法

1.赏识的时机

学生第一千次摔倒了,做教师的要坚信他第一千零一次能站起来。学生一旦有进步,得到老师及时、中肯而饱满的评价,哪怕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关键的一句话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这就强调了说话时机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要及时,一旦发现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闪耀”点,应及时地给予肯定,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赏识的方法

(1)语言鼓励。在教学中,语言是运用得最广泛、最直接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必须掌握运用丰富的鼓励性语言。例如:学生能够顺利、准确地回答出问题时,教师可以用“好、非常漂亮、棒极了”这种评价鼓励的语言。针对作业、检测中学生的表现和差生信心不足时,教师应用“加油、坚持、你一定能行”的期望鼓励性语言。

(2)行为鼓励。在教学中,有时教师一个赞许的手势和眼神比口头表扬更有说服力,如:学生认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微笑的点头、风趣地竖起大拇指、顺手拍拍学生的肩膀等各种鼓励行为,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效果。

(3)信号鼓励。对学生个人或集体的称赞,教师带头以掌声,会引发全班学生的响应,这种信号鼓励也会促进集体友好和融洽氛围的形成。

(4)集体鼓励。全体学生用掌声、摇旗呐喊鼓励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增加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取得好成绩。另外,还有关怀鼓励、精神鼓励、竞赛鼓励等等都能起到激励学生的效果。

赏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新模式。将赏识教育运用到日常的点滴教学中,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有利于创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勤于思考和提问,互助互学,不断刺激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培养顽强拼搏及团结互助的精神,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华.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体育新课程,2005,(9):15-17.

[2]赖举梅.浅谈赏识教育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龙岩学院学报,2004,(6):52.

赏识教育范文第10篇

“亲其师,信其道。”班级管理中应该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每位学生都渴望被赏识,也只有被老师赏识了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激发进步的愿望与动力,才能使学生变得自信、自强。因而,为师者应该以发展观看学生,处处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细心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心赏识每一位学生。学生在赏识的过程中,就产生愉悦感,也就乐意亲近老师,喜欢老师,并相信老师。每位学生就会乐意做得更好。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注意赏识教育,真正去关心学生成长,那么,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就水到渠成了。

二、自我赏识,学生更自信自强

学生每天都要完成很多事情,如果每件事情的完成都能被赏识的话,就会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成功,从而激励孩子不畏艰难主动做好下一件事。而老师不可能时时事事都能评价赏识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方面。因此,我就试着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赏识意识,我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表扬自己今天做好了哪些事情,试着给自己写评语。如,“我真棒,作业完成得真快!”“我真行,自己解决两个难题!”“我真好,今天我帮助同学了。”“我的责任心真强,班级的卫生让我打扫的很干净。“”我很孝顺,……“”我很讲文明……”事后发现对学生进行自我赏识的教育很成功,学生变得自信了,自觉了。不少家长也说孩子懂事了。

另外,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赏识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展示各自的才华,彰显个性。在集体活动中,一定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学生才会更加热爱集体活动,有荣誉感。学校的大合唱比赛前,我总是说,我们班唱得就是好,肯定得第一。临上台前,我对学生说“:谁最棒?”学生回答:“我们!“”老师坚信,带着自信上台吧!我的学生就是最棒的!”学生带着这样的自信与信任去比赛,成绩怎么会差呢?当然,赏识绝不是万能的,有时也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惩罚。

但惩罚绝对不是体罚,更不是伤害。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教育。惩罚要及时,要让学生明白被惩罚的理由,甘愿受罚。还可以罚犯错误的孩子为班级做一件好事,让惩罚变得美丽。

三、总结

总之,不管赏识还是惩罚,出发点只有一个,都是为了孩子的进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只要我们付出真爱,任何教育方法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上一篇:大学教育范文 下一篇:幼儿音乐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