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2-05-09 11:55:00

借助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感受直观操作。充分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理论的引领下,我积极探索实践,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下面略谈管见。

一、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例如,教学32除以2等于多少?学生难以理解十位上余下的一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以个位上的数,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3捆(3个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捆(1个10),十位商1;剩下的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小棒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6个1),个位商6,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二、通过学具操作,引领学生体验新知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认识的发展要经历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过程。操作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鲜明的表象,在教师的指引下,逐步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动手能力的目的。

三、学具操作与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分米和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用皮尺量一量教学楼走廊的长度。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表面的面积。又如教学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分组操作,把围成正方形的铁丝拉直,使学生明白铁丝的总长(即正方形四条边长的总和)就是正方形的周长,再画图分析,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进而引导学生得出边长×4的简便算法。操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而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学具操作和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爱玩、爱动的年龄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五、学具操作和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学生通过操作,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让学生操作学具,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的精神,通过动手动脑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小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抽象思维还不发达,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借助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操作中让学生闪现创造的火花,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巴南区石滩镇中心小学校)

上一篇:浅谈如何设计主问题 下一篇:让“游戏精神”重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