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低碳化”三步教学法初探

时间:2022-05-08 06:05:05

初中语文阅读“低碳化”三步教学法初探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针对阅读教学中的政治化解读、模式化解读、急功近利化解读的误区和“高耗低效”的现实,试就初中语文阅读的“低碳化”三步教学法作一探讨。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辨等综合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新课改背景下的很多教师仍沿用粗放、低效的“题海战术”、“模式化训练”等方法来“解读”文本。如何以语文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轻松阅读,实现减负高效的“低碳化”目标,这是目前亟待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阅读教学实践,就初中阅读教学的“低碳化”解读三步法作一探讨。

一、何谓语文阅读的“低碳化”教学

“低碳化”原是生态学中的一个术语,是节能高效之意。所谓语文阅读的“低碳化”教学,则是根据初中学生不同阶段的情况,制定层进式的教学目标,用最少的时间实现最高阅读效率的方法。它具有两大特征:一是阅读成本少,二是阅读成效好,能把握材料的最大信息量,并快速地处理,筛选有用的信息。而传统语文阅读的粗放型教学法面对的则是考试、强化训练、题海战术,由老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与体验。

二、阅读教学中的误区

(一)政治化解读

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通病。政治化解读,是以政治或意识形态为目标,作为文本解读第一要务的是阅读教学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语文课被认为是“反映时代现实,进行阶级、生产斗争的有效工具”,其首要任务是“在思想上教育学生”,这些都片面强调了语文的政治教育功能。有位教师解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冠以“通篇是资产阶级裸的金钱关系、毫无亲情”的帽子,其实,文章只是“小人物”的一夜暴富梦想破灭的悲歌。

(二)模式化解读

有评论认为语文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套答案”。“套答案”即从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来解读,沿袭套用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修辞特点、中心意思等的分析理解,任何类型、任何时代的文章都用这一固定套路。以沈复《浮生六记》为例,本应抓住“趣”字,感悟作者独特的个体感受,正如俞平伯评论说的“此文俨然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而有的老师为了实现修辞的教学要求,把沈复新奇的想象进行了修辞感悟和训练,破坏了本文精妙的趣味感,完全是模式化解读名篇的典型。

(三)急功近利化解读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积累感悟的过程。但我们的教学往往忽视这一点,一种普遍的倾向是急功近利,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简单的“学以致用”,追求“立竿见影”式的所谓“迁移”。如学了《春》,就要求学生马上写《家乡的秋》;学了《苏州园林》,就要求学生写《我的家》。在一些老师的公开课上,很容易见到一些学生抢着发表自己的“高见”,却很少见到学生对文章主旨作正确的表达。这种浮躁的、纯粹表演式的教学,很难让人与新课程改革联系起来。

三、语文阅读的“低碳化”教学三步法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面对以上问题,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用最少的时间获取高效高质的成果呢?笔者根据初中生三个年级的不同特点,设计了语文阅读的“低碳化”教学三步法,让学生在每一学年都有较大的收获。

(一)初一,掌握泛读之策略

初一是学生学习基本技能的培育期。这一时期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实践中,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认为,首先应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学生在课下阅读时应记录遇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提问讨论、有针对性地听讲,这样做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促进学生独立阅读习惯的养成。其次,要求学生学会适当地批注和积累。在学生自主阅读时,要留意文中的词语、作者的观点、文章结构的安排等,圈点精彩之处,摘录好词好句、精彩的语段,写下心得体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第一,朗读指导。初一语文应强调习得语感,而语感的获得必须立足于读。笔者安排了各式各样的诵读:齐读、个人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优美的语言中,潜移默化地收获阅读的快乐。

第二,速度训练。阅读要求不同,阅读的速度也不同:略读主要是对有用的信息进行筛选,速度可达500字每分钟;精读则是针对确定的重要信息,注意对好词妙句的揣摩和鉴赏,速度应是50字每分钟。笔者认为值得推广的是限时限量速读法和提纲挈领速读法。

第三,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学习在于让学生通过个人文化底蕴的积累,实现由“读”到“说”的飞跃。为此,笔者会在课前安排“五分钟讲演”,课上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尤其是像《狼》那类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初二,体验精读之趣

初二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有了一定的提升,因此可以由表及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即明白文章为何这样写、妙处何在,达到领悟文章的中心、弄懂文章的结构等目的。

1.对文章的局部分析。通过对文章的局部,即字词句的深入分析理解,使文章轮廓更透彻。如在学习《晏子使楚》时,抓住本文的核心“晏子使用类比手法驳斥楚王,维护国家尊严”,落实到晏子和楚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局部的解读上,让学生找出相应的描写并认真品析,学会对叙事类文章的分析认识。

2.突出重点段落的精读。把作者、教者和学者三者统一起来,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在学习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时,可以以“一株古藤”和“一位老人”两条主线进入文本,让学生精读古藤被毁前后美与丑的对比,体会这位老人情感的变化,能使学生对文本深厚人文关怀的认识有质的突破。当然,阅读还要回到整体上来,通过整体认知引发全面思考,达到认识的升华。

(三)初三,习得研读之法

初三学生在阅读习惯和语言积累上已达了一定的程度,此时的阅读教学要做到“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达到由此及彼应用知识的目标。叶圣陶先生提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可以说,研读是对学生文化观的培养。

1.感悟式阅读教学。凸现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学观,引导学生用感情去阅读,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原汁原味的美食,而非去吃教师反复咀嚼过的无味甚而变味的残渣。笔者在教学中,分层设计由易到难的问题串,让学生成立合作学习小组进行研讨。如学习《愚公移山》时可以设计四个循序渐进的问题:①你以前学过什么寓言?②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③愚公和智叟各具怎么样的特点?④寓言这种文体有何特点?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带动新知识的学习,加深对寓言文体的认识,以达到预设“感悟”的目标。

2.研究性阅读教学法。把阅读内容看成一个系统的信息集,可以通过传统文本、网络资讯等阅读介质搜集信息,过滤次要的信息,压缩有用的信息,从而衍生出新的信息。在组织“广告多棱镜”专题时,笔者就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文本搜集广告信息,对广告的特点、用词等作了探究,顺势“生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余音缭绕”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正视学生的学习环境,不断探索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阅读方法,真正实现减负高效的“低碳化”阅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孔庆东等.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李郁苏州大学215006;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215000)

上一篇:如何培养少年儿童的科技创新能力 下一篇:陶行知生活教育方法论之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