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语境的角度看预设投射现象

时间:2022-05-08 04:23:59

一、预设投射

预设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关系,预设的投射问题更是个令人棘手的问题,也是语用学研究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预设的投射是指复句的子句预设是否能够升级成为整个复句的预设的问题,是预设的区别性特征。

德国哲学家Frege指出,句子的意义具有组合性(compositionality),也就是说,复句整句的意义是其各组成部分意义函项作用的结果,复句整句意义的真值取决于其组成部分意义的真值。在此基础上,Langendoen和Savin(1971)指出,预设信息与语句意义同样具有组合性,复句整句的预设信息就是各组成分句所含预设信息累加的结果。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Ps=presupposition)

Ps(S0)=Ps(S1)+Ps(S2)+…Ps(Sn)

即复句的预设群Ps是由S1,S2…Sn等组成部分的预设之和构成的。

然而,在阐释语言投射问题时,该等式却并不总是奏效,预设信息在语句合成过程中的投射远比这个复杂。为此,预设合成投射的复杂性促使不同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论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下面主要介绍几种有一定影响的预设投射理论模式。

二、Karttunen通道-塞子-过滤说

Karttunen在1973年出版的著作《复合句中的预设》(Presupposition of Compound Sentence)中,主要从谓语动词和句子连接词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他罗列了许多能触发预设的词语,认为有些词语是通道(holes),可以让预设穿过去,上升到主句或成为全句的预设;有些词语是塞子(plugs),可以阻碍这种预设上升,引起投射问题;有些词语是过滤器(filters),只能让一部分预设通过。Karttunen发现,预设投射共有两种情况发生:1.分句预设在复合整句中得以保留;2.分句预设在复合整句中消失。下面我们将用汉语的例子对这三类词进行简单说明。

(一)通道词允许预设向上渗透到整个复句。Karttunen认为,英语中的事实动词(“factive verbs,如know,realize,regret,etc”)、情态动词(modal operators,如possible,ought,should,etc)、否定关系(negation)等是通道词。也就是说,这类词语允许预设“泄露”到整句中并得以留存下来成为整句的预设。如:

(1)老张是个小偷。

此句预设“有这么一个人叫老张”,现在将例(1)降格为宾语从句:

(2)小王知道老张是个小偷。

显然,例(1)中的预设在合成整句例(2)中得到继承和保留,也成为了例(2)的预设。

(二)塞子词与通道相反,不允许句子组成部分的预设成为整句的预设。Karttunen把表达命题态度的动词(propositional verbs)和言说类动词(verbs of saying)列入塞子范围内,如“hope,believe,dream,tell,speak”等。

(3)我梦见自己从北京回来。

一般说来,“从北京回来”预设“曾经去过北京”,但置于“我梦见”后面,塞子词“梦见”起阻挡作用,分句预设信息因此没有在整句中得到体现和保留。

(三)预设投射最棘手的方面在Karttunen所讲的“过滤器”语境中,预设有时能上升到复句,有时却消失。这类词包括逻辑连词“and,or,if…then…,either…or…”等,有时候一个子句的预设可以被另一个子句取消。鉴于此,Karttunen(1973)提出“过滤器”(filter)之说,他认为,在句式“if p then q(以及p&q)”中,子句的预设可被整句继承,除非q预设r,且p蕴含r;在句式“p or q”中子句预设可以被整句继承,除非q预设r,且p蕴含r。如:

(4)老张不用为女儿没考上大学操心了,因为他的女儿考上了。

主句的预设“老张的女儿没考上大学”被紧随其后的原因状语从句过滤掉,而未能成为整句的预设信息。

Levinson(1983:192~196)对这三种词语所举的经典例子分别为:

It’s possible that the chief constable arrested three men.(holes)

Loony old Harry believes he’s the King of France.(plugs)

If John does linguistics,he will regret doing it.(filters)

分析同上,因为它们被引用的次数甚多,在此便不详述。对于“塞子说”和“过滤器说”,Levinson是明确表示出怀疑的,在“塞子说”这点上,他举了下例来反驳:

(5)a.Churchill said that he would never regret being tough with Stalin.

b.Churchill was tough with Stalin.

Levinson(1983:196)认为例(5)中虽然有塞子“said”存在,但a仍能预设b。至于过滤器之说,争议更多,特别是在解释含有情态意义的语境、条件句的语境、表选择的语境和逻辑连词等,解释力是很弱的。(何兆熊,2000:303)

总之,Karttunen的系统虽可解释大量预设投射现象,但仍存在着许多严重不足之处,对自然语言中不少问题无法作出解释,特别是它的一套过滤条件,加之完全脱离外部环境和语用关系,对此许多语言学家提出了异议。其致命的弱点在于他仅仅从语义角度(撇开语境)来探讨预设投射问题,但投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语用问题,不但要涉及到上下文、蕴含,而且要涉及到背景知识、交际场合等因素。

三、Gazdar的含义取消说

鉴于Karttunen的系统中的缺陷,Gazdar(1979)提出了一种较为灵活的系统,他把某一复句中各部分的所有预设称为潜预设(potential presupposition),将潜预设中那些能上升为整个复句的预设称为实预设(actual presupposition)。那些不能成为实预设的潜预设被取消作为整个复句预设的资格,因此,Gazdar系统实质上是一个取消性的机制(cancelling mechanism)。这个机制的关键是一致性的标准,即潜预设能否投射为实预设取决于说话者的知情情况。Gazdar系统所认为的说话者的知情情况包括说话者的态度,也包括其常识。如:

(6)a.老王在译著完成之前就去世了。

b.老王在译著完成之前休息了几天。

c.老王完成了译著。

Gazdar系统认为例(6)a与例(6)b都含有潜预设例(6)c,可是例(6)c能成为例(6)a的实预设,却在例(6)b中被取消,因为常识告诉我们,人死后是什么事也干不了的。再如:

(7)a.我的侄子再也不是男孩了,他做了变性手术。

b.我的侄子再也不是男孩了,他已长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了。

例(7)a中的附加从句“他做了变性手术”语义蕴含“他”现在是个女性,而前一分句“我的侄子再也不是男孩了”潜预设“我的侄子是男性”,由于潜预设与附加从句的蕴含相矛盾,所以就被取消了。但例(7)b中却没有这种情况,所以潜预设被保留,而显现为实际的预设。

因此,从Gazdar模式,我们看出话语的意义取消按下列特定顺序进行:

a.背景知识(background association)

b.语义蕴含(semantic entailment)

c.小句会话含义(clausal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d.无向量会话含义(scalar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e.预设(presupposition)

一般说来,每句话都应该有预设知识,以作为话语有效的基底,许多话语都有语义蕴含,相当一部分话语可以有小句或无向量会话含义。盖氏认为,上述序列的前项,在一定的语境内可以取消其后面的项目,因此并不是说每一轮话语都必须包括上述所有的附加语义,并且预设被取消的可能性最大,这是因为预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适宜”和“共有知识”基础之上的,一旦共有知识(即背景知识)与预设知识不一致,预设就会消失(熊学亮,1999:65)。也就是说,正如何兆熊(2000:297)所说,导致预设撤消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语境中的语言因素(即b、c、d、e),另一种则是语境中的非语言因素(即a)。总的来说,语用预设投射并不总是遵循Frege的“语言结构的意义等于其内部成分意义的组合”这一组构原则。

Gazdar系统无疑体现了语用学的原理,把预设投射和说话者联系起来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怎样来判断某个潜预设是否和说话者的知情状况一致,特别是关于与背景知识不一致而被取消的处理办法,可能每个人的主观想法各有不同,所以解释起来似乎比较勉强。如:

(8)a.老李没有认识到Zorn定理与选择公理相矛盾。

b.Zorn定理与选择公理相矛盾。

由于例(8)b与数学常识相矛盾,所以这个潜预设本不能成为实预设。但如果例(8)a被一个自以为比老李懂得更多的愚蠢的学生说出,那例(8)a是可以预设例(8)b的。当然,Karttunen系统和Gazdar系统,尽管存在有一些不足,但应该承认他们对预设投射问题进行的有价值尝试,体现了预设研究的正确方向,那就是语义学逐渐与语用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向。

四、Heim的语境变化说

Heim从动态语境的角度探讨了句子组成部分的预设与整句的预设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似乎解释力要强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下面我们主要用Heim的局部调节理论来解释预设投射问题。

Heim提出了整体语境(global context)和局部语境(local context)的概念,他指出,整体调节产生认知预设并将其定死在语境中,而局部调节仅考虑预设的潜势故可在不一致的局部语境中消失掉。正如Kadmon(2001:17)所说,预设消失就是局部调节、局部语境变化的结果。就局部语境问题而言,Heim(1992)认为,用S表示句子的概念,S在所有的语境中都蕴含∮,那么∮就成为S的先设。在此前提下,Heim结合了以Strawson为代表的先设真值论和以Stalnaker为代表的先设语境论的主要精髓,得出了下列分析模式:一套命题集合构成的c(即语境context)为真且c认可S,如果c+S(即c由于S而增值)为真的话,那么S对c来说就为真。但如果c不认可S,听话人就要将c调整成c’,即虽不是c但与c最为接近并与S一致的另一语境c’。Heim的先设投射理论其实是Stalnaker、Lewis、Grice等人所提出的语用理论的综合处理结果,她把先设投射看成是一种运用会话合作原则来生成相关的语用推理的过程。

先把语境定义成可能世界的集合,故语境c蕴含命题p,这就等于c∈p,即p的外延大于c的外延。以此为理论基础,用封闭原子句(closed atomic formula S)作为分析起点,采纳“局部语境变化潜势”(context change potential或ccp)理论,即可定义成给每一个小句触发的局部语境定义的theata模式。(Kadmon,2001:128)如:

(9)Jane quit her job.The smell of the office wasn't awful.She just couldn’t get along with the boss.

就例(9)而言,theta模式先规定c只能加入蕴含q(即)的语境p(即第一句或第一命题)中,在定义和计算c+p时,c和含“The smell of the office was awful”的世界集合形成交集,从而产生一个新的语境。就否定句“The smell of the office wasn’t awful”而言,一是采取整体语境调节:把初始语境c调节成“c+ps(3)=c+the office has smell”,不取“c+~(3)”而取“c+ps(3)+~(3)”,式得“c+ps(3)-(c+ps(3)+(3))”此时初始调节的语境“c+ps(3)”永远留在语境中。另一种是局部调节:把c初始调节成“c+ps(3)”仅是为了计算“c+(3)”,不取“c+~(3)=c-(c+(3))”,而取“c+~(3)=c-(c+ps(3)+(3))”(熊学亮,2004)。

得:有

无两种可能。

说此是局部情况,是因为语境一开始并未定死先设,故此先设仅是暂时现象。因为语境并非是简单的信息添加,而可能中途变化(Beaver 1993),即预设不是消失,而是在特定语境(如例(9)中的第二句话)中是否被满足,而这种语境与话语在其他点(如例(9)中的第三句话)上的语境是不一致的。整体调节仅产生认知先设,并使其永远留在语境中,而局部调节使先设暂时留在局部语境p中,当新p与旧p产生不一致情况时,先设就可能消失,从而产生了否定的先设投射阻塞效果。

简单来说,如上文所讨论的,否定关系词属于通道词(holes)。如:

(10)他离开了这里,并不是这里天气恶劣,而是他最近失恋了。

例(10)中第二个分句蕴含了q:这里天气恶劣。开始c只能加入q的语境p(即例(10)中第一句话“他离开这里”),在定义和计算“c+p”时,c和含“并不是这里天气恶劣”的世界集合形成交集,从而产生一个新的语境,就否定句“并不是这里天气恶劣”而言,有两种方法:一是采取整体语境调节,通过计算得出初始调节的语境永远留在语境中。另一种是局部调节,通过计算,得出“这里天气恶劣”“这里天气并不恶劣”两种可能的语境。也就是说,开头并没有定死“这里天气恶劣”这个预设,因为这只是个暂时现象,它可能会在中途发生变化,在特定的语境中有可能与后面其它点的语境不一致,如“他最近失恋了”,新的预设与旧的不一致时,先前的预设也就消失而成为了塞子。

局部调节创造两种可能,在新的语境中选择一种,即先设不是被什么取消,而是在新的语境中消失,因为新语境正好与旧语境不一致,这种说法似乎比较符合情理。Heim(1983)提出的语境变换理论即ccp,规定局部语境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中途可以改变,且ccp因局部语境性质而异。他运用形式化的语言很好地解释了这些现象,同时赢得了大量学者的认同(如Cherchia,1995;Beaver,2001;Glanzberg,2005等)。在解释过滤器(if…then…)之说时举例如:

(11)如果灯是亮的,那他一定在家。

Heim用“c+if p then q=c-((c+p)-((c+p)+q))”表示,把“if p then q”加入c中,“if”条件句创造两种可能,即“有灯光”和“无灯光”。根据上面公式就把p真q假的情况去掉,即“c-((c+p)-((c+p)+q))”,便得到“没有开灯他在家睡觉了”的整体效果,而假如p中有灯光可能为真的话,就可以继承到q中去。同时,对于预设的过滤器词语,方立(2000:347~351)用语境变化函数对过滤词“and”进行考察后认为预设是具有语境依赖特性的,我们每说一句话都在改变语境,在为说下一个句子创造一种新的制约条件。因此,意义是动态的,与上面的分析是一脉相承的。

综上所述,预设不是被什么取消,而是在新的语境中取消,因为新语境正好与旧语境不一致。随着话语的展开语境并非仅是简单的递增,而可能变化产生局部调节现象。

五、结语

预设的投射问题一直都是争议比较大的问题,语言学、哲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对它进行了研究,目前还没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运用Heim的局部调节理论和语用学语境分析法,认为通道、塞子、过滤器的作用都是相对语境而言的,是可以变化的。与Karttunen(1973)、Gazdar(1979)理论相比,解释要更合理,也更加形式化。

参考文献:

[1]Gazdar.G.Pragmatics: Implicature,Presupposition,and Logical Form[M].Salt cake city:Academic Press,1979.

[2]Heim I.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 and the Semantics of Attitude verbs[J].Journal of Semantics,1992 ,(9).

[3]Kadmon N.Formal Pragmatics: Semantics,Pragmatics,Presupposition,and Focus[M].Hobokem:Blackwell Publishers,2001.

[4]Levinson 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方立.逻辑语义学[M].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熊学亮.试析硬先设的话语局部调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9]徐烈炯.语义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谭娟成都 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英语外事管理系610000)

上一篇:现代汉语预制语块研究 下一篇:运用多元智能促进新疆区内初中班汉语教学